第六章 結語

人生幸福和樂之道涵蓋很廣,它可由世俗或出世俗的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果報。如果依《善生經》實踐,就能獲得實踐《善生經》的幸福和樂果報。如果開法眼,就能獲得開法眼的幸福和樂果報。如果證初果,就能獲得證初果的幸福和樂果報。如果證二果,就能獲得證二果的幸福和樂果報。如果證三果,就能獲得證三果的幸福和樂果報。如果證四果,就能獲得證四果的幸福和樂果報。不同的層次所獲得的幸福和樂果報不同。但是由於每一個層次的果報,都是來自於對佛法的實踐,所以不管你過去世是否有修行,只要今生能接受佛法、修行佛法,就有機會獲得佛法的利益。

佛陀弘揚真理四十五年,內容涵蓋四聖諦的出家修法與幸福和樂之道的在家修法。在家修法雖然最終也是要達到斷欲、無我的究竟解脫之道,但受限於家庭生活,因此必須先重視人倫的幸福和樂之道,然後漸修出世俗的四聖諦出家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應行的道路。若是已出家修行,當然就要修出世俗的四聖諦,修斷欲、無我的究竟解脫道。如果出家人也只修在家人的人間幸福和樂之道,那麼出家與在家又有何差別呢?

沒有錯,出家人應具備在家居士的道德修養,但既然已經出家了,是由居家而出家,就要修與四聖諦相應的出世俗〈出煩惱〉、斷欲、無我的八正道,而不是只修世俗人倫的八正道而已。出家者不可不知此重點,否則出家的動機就不正確了。也就是說,出家修行不僅要超越世間的人倫和樂幸福之道,還要以學習四聖諦,趨向四雙八士,完成斷欲、無我的究竟解脫道為終極目的。因為出家負有自利、利人,以及承擔正法,使正法不斷的流傳於人間的責任,這才是出家者應行之義務,否則出家做什麼呢?如佛陀所說:出家修行必須實踐與四聖諦相應的八正道,否則就不是出家修行了。

佛陀將八正道分為世俗八正道和出世俗八正道兩種修法。也就是說,八正道分為人倫和樂幸福生活的八正道,和完成斷欲、無我聖者所行的八正道兩種。一般佛教徒所行的八正道,目的是要往人間的善道前進,累積善行作為來生為人及漸修正法的資糧。出家人不只要和一般佛教徒一樣行人間善道,還必須進一步的瞭解苦、集、滅、道的內容,對滅苦做思惟、觀察,修行出世俗八正道,滅除執著、瞋恨、邪見,完成阿羅漢,使當今、未來都不受煩惱痛苦的「後有」。

出家有出家之意義與修行之德目,在家有在家之修道意義,兩者不可和稀泥,否則修道不成反而增加煩惱。佛教是如實之道,不是口頭禪或一般的論理學,更不是一般的宗教信仰,因此只要能活用佛法,無論是在家或出家都能獲得佛法的利益。只要能真正獲得佛法的利益以後,就會對自己有信心,甚至對佛、法、僧淨信,有淨信就不會退轉,若不退轉,就很容易有成就。

為何現在談修行的人一大堆,但是真正獲得成就的人卻少之又少呢?因為一般的修行者沒有具備正見的知識,將佛法變成口頭禪、一般的論理學或宗教信仰,難怪無法開法眼,完成淨信,證聖果。一位理性而且具備正見的人,會腳踏實地的依自己的道器因緣修行,不會只重視虛名假象或只談口頭禪,也不會去研究與解脫或人倫極樂之道無關的理論,使自己無法獲得修行上的利益。一般人容易陷入高談深奧理論的窠臼,而疏忽於最基礎的人倫道德教義,以致無法吸收深義的四聖諦,因此修行很難有成就。事實上談修行,只要將最基礎的端正法,如持戒、布施、憶念天事以及《善生經》中的內容做好,那麼內心柔軟,自然就能吸收深義的正法要-苦、集、滅、道,否則頭腦中雖然記了一大堆的佛教名相,卻不知道名相的內容、意義,那麼所學的名相與生活又有何關係呢?佛法是要應用於生活上,若要在佛法中獲得利益,必須依法的次第如實力行,不是只記一些名相知識而已。

 

下節主題:
第六章 第一節  人倫道德和十善是解脫的根本

「根據佛法的緣起法則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