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為善生居士開示下方代表親友同伴之間的對待之道以後,又開示上方代表施主供養修行人、婆羅門。施主應當以五事尊敬供養修行人、婆羅門。哪五事呢?

一、不管制修行人、婆羅門的門戶,讓他們自由進出。不管制代表善意、歡迎之意。也就是說誠意地歡迎修行人、婆羅門來到施主家中。

二、看見修行人、婆羅門便歡喜讚歎。修行人捨棄五欲的享受,專心於修行,悟證後,弘揚佛法,讓佛法不斷地流傳於人間,使人們有機會聽到佛法。因此我們見到修行人時,應歡喜讚歎。

三、看見修行人、婆羅門來到住處,要誠意的為他們舖設床座。床座就是寬闊的平坐墊,因為修行人的坐姿大多數是盤腿而坐,因此需要寬闊的椅子或墊子。

四、修行人、婆羅門來到施主家時,施主應當以歡喜心供養飲食。

五、如法地護持修行人、婆羅門。也就是如法地擁護修行人以及婆羅門。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養修行人、婆羅門。修行人、婆羅門也應當以五事回報施主。哪五事呢?

一、教導施主生起信心、安住於信心、憶念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沒有信心,就會一事無成。也就是說如果有信心,那麼即使遭遇到種種困難,也都能夠一一克服;如果沒有信心,那麼一旦遇到波折,就會放棄。俗話說信心就是力量,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心,就沒有力量。有信心的人信念堅固,做任何事都會安心而行。因此對一位初學者教導信心、安住於信心、憶念信心,是使施主成功的第一步。

二、教導施主持守戒律。

持守戒律是依正見而行的行為,違犯戒律則是行邪惡的行為。正見和邪見所招感的果報不同,正見有善報,邪見有惡報,因此修行人、婆羅門應當教導施主正見,使施主能獲得善報。

三、教導施主廣泛學習。

也就是說不只教導施主培養信心、安住於信心、憶念信心、持戒而已,還要教導施主念佛、念法、念僧、布施、四聖諦等法,使施主在生活上或修行上依次第而行,進道上昇。

四、教導施主如何布施修福。

布施時要量力而為,這種理性的布施才會讓內心產生快樂。有機會布施時,要把握布施的因緣,而且布施以後要心生歡喜,不後悔,即使日後憶念往昔的布施時,內心還是充滿快樂,這才是正確的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要有布施的因緣,一旦機會來臨時,就應該適時適量地布施,這種理性的布施會讓內心感到快樂,而且這種布施一定不會後悔,甚至將來回想到過去的布施時,內心還會感到快樂。

雖然布施不論大小都有功德,但布施的功德仍有大小之分。我們應該適時、適地的布施修福,不要為了功德大小而作選擇性的布施。然而布施時,也必須行有智慧的布施,如果你所布施的對像是邪惡之人,那反而會促使他們增長邪見。

五、教導施主智慧之法、修習智慧、完成智慧。

教導智慧之法就是教導四聖諦,不只是教導施主瞭解四聖諦而已,還要教導他們實踐八正道,完成現觀四聖諦。因為四聖諦是佛法的核心,如果不知道四聖諦就等於不知道佛教的教理。又四聖諦是佛教戒、定、慧三學中的慧學,如果不學四聖諦就不能開啟出世間的智慧。如果沒有體驗四聖諦就不能培養出修行的智慧,當然也就不能獲得修證慧。

修行人、婆羅門應以此五事回報施主。這是施主與修行人、婆羅門雙方應有的責任與義務。如果施主能如此地奉事修行人、婆羅門,那麼他將會增長福報和智慧。

佛陀以東方代表子女奉事父母,以及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各以五事來述說親子間的對待之道,使親子關係密切、和睦相處,過著家庭極樂世界的生活。
以南方代表弟子與師長雙方,述說師長與弟子雙方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使師生都能獲得利益。
以西方代表夫妻雙方,述說丈夫應以五事對待妻子,妻子也要以十三事回報丈夫,使夫妻之間能夠相親相愛。
以北方代表雇主與員工,說明兩者之間應有的作為,使雇主與員工都能受益。
以下方代表親友之間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使親友都能獲得利益。
以上方代表信徒(施主)與出家者、婆羅門,說明雙方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使信徒(施主)與出家人、婆羅門都能獲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