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佛教的三大綱領

二、法

自然法則簡稱為「法」。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有關法的部分是很廣的,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法。例如印度當時有名的六個哲學家,分別為第一、不蘭迦葉,第二、末伽梨瞿舍利,第三、阿夷陀翅舍欽婆羅,第四、婆浮陀伽旃那,第五、散若夷毘羅梨子,第六、尼乾子。這些哲學之人,都是各個教團之主,因此各人有各人所說的「法」。

不蘭迦葉的說法是:行惡無惡報,行善無善報。他的說法是否定道德和宗教的「無作用論」。末伽梨瞿舍利的說法是:以地、水、火、風、空、苦、樂、生、死、得、失和靈魂等,為宇宙的根本要素。而其要素,是實在論性的實體,也就是「宿命論說」、「無因論說」和「無作用論說」。阿夷陀翅舍欽婆羅的教說是:「斷滅論」,而其實踐方法就是「苦行」,是屬「唯物論」、「斷滅論」。婆浮陀伽旃那的說法是:「常住的唯物論」和「機械式的元素論」。散若夷毘羅梨子的說法是:「懷疑論」和「詭辨論」,散若夷是尚未皈依佛教以前的「舍利弗」和「目揵連」的師父,他的弟子很多。尼乾子的說法是:「作用論」。「尼乾子」是耆那教的祖師,被稱之為大勇或大雄,其他尚有種種的尊稱,目前在印度尚有信徒大約二百萬之多。除了六個哲學家的教法之外,還有數不清的教法。

 

(一)滅苦之法

現在要說的就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簡稱為「佛法」。其實「佛法」這個名詞已經被濫用了,非佛法也被稱之為佛法的情況實在太多了。所謂的「佛法」是指喬達摩佛陀發現的「自然法則」,簡稱為「真理」或「法」,這才是佛法。不能說自稱滅苦之法就是佛法,例如喬達摩佛陀以外的人也有說離苦之法,也就是說別的教派也同樣說滅苦之法,但實際上是滅不了苦的,因此就不是佛法了。因為雖然同樣都是滅苦之名詞,但滅苦的方法及目標是與佛法完全不同的,換句話說,只有喬達摩佛陀所說的究竟滅苦方法,才能稱之為佛法。不知真正佛法內容的人難免會將非佛法誤為佛法,並且在經過不斷的流傳後,「積非成是」令人難以分辨。簡單說,佛陀入滅後大約五百年,就不斷的在佛法中,出現非佛法,慢慢地越來越嚴重,不知者就會盲信,當然正信佛教就越少了。其實真正佛法的根本原則並不多,後來被添加非佛法後,難免就有越來越多的非佛法而說是佛法了。

當今所看到的三藏十二部經,不要說是要修行或研究,單單要翻這些經藏來看,如果短命的人都看不完,也難免讓有心想瞭解佛法的人,都感嘆佛法太複雜深奧難懂了,因而對佛法望之興嘆,無從選擇。就好像進入一間雜貨店、超商或百貨公司一樣,看到的都是很相似的產品,茫然不知要買那一種才好,只好聽老闆說那一種好就買,連自己也不知如何選擇。現今想瞭解佛法、修行佛法者也一樣,不知從何入門才是正信佛教,因為派別太多了,各說各話,只好依自己的習性喜好判斷,認為合適的就會盲目的一直研究下去,自己根本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佛法,說起來真惜。

 

(二)手中樹葉與大林樹葉

雖然佛陀所證悟的法多得像樹林的樹葉那麼多,但真正必須要瞭解、研究和實踐的法卻只有一手掌的樹葉那麼多而已,雖是如此,也可以說已經夠多了。不過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中,為了滿足信眾的需求或突顯自己的特色,又刻意或非刻意的加進了與佛法無關的非佛法,例如心理學、哲學、無記說等。不只如此而已,還一直不斷的擴大內容,目的都是為了符合信眾所需,後來這些添加物都被當成正信佛教。總之,為了滿足信眾,所以不斷的在正信佛法上添加了色素,往後當然就會有更多的非佛法出現。

真正的佛法根本原則,以及修行方法其實並不多。如果不知佛法的根本原則,以及正確的修行方法者,就會越學越糊塗,甚至覺得懂得太少,因此不斷的想要瞭解更多,不斷的增加知見。雖然頭腦裡裝了滿滿的自稱是佛法的理論,卻不知其是否為真正佛教,連自己也釐不清,反正人家說這是佛法那當然就是佛法,就一直盲信的接受下去。雖然學了很多知見,但卻不知如何去力行實踐,導致越學感覺越糊塗,結果越學越多,多得無法記住,最後弄得心灰意冷,對佛法失去了信心,對佛法的目的更加迷惑,這是學佛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實真正的正信佛教的佛法並不多,教義內容以及修行次第都是非常如實又清楚,簡單樸實又理性,而且不離開生活層面,並不像後期佛教那麼的浩瀚廣博,繁瑣細密。如果佛法真是如此繁瑣的話,那不要說修行,光是研究理論,就得耗盡一生,而且還無法瞭解其內容,何況佛法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能獲得利益,只有理論的研究並無法開啟修證慧,沒有修證慧是解脫不了苦的。我們可以從《阿含經》中看到佛陀弟子成就阿羅漢的,人數不只數百數千而已,何況開法眼證初果、二果、三果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佛法如果那麼的浩瀚廣博難懂,那就很難被一般人所接受,當然也不可能在今生就能自證涅槃了。

《雜阿含經》就有這樣的記載:

有一次,佛陀和弟子們走到樹林裡,佛陀用手抓起樹葉,問在場的弟子們說:是我手中的樹葉多呢?還是樹林中的樹葉多呢?弟子們回答說:樹林中的樹葉多。佛陀接著做了比喻說:我所證悟的法就像樹林中的樹葉那麼多,但需要教導、瞭解和實踐的法,卻只有像我手中的樹葉那麼少而已。

由此可知,雖然佛陀依弟子與信眾所需,教導了種種端正法(持戒、布施、憶念天)以及正法要(苦集滅道四聖諦等法),而滅苦所需要的修持根本原則,看起來好像很多,其實只有手掌中的樹葉那麼多而已。我們應該欣慰只有掌中樹葉那樣,不太多的佛法,我們才有能力去瞭解及達成。如果不知真正的修行根本原則,其實只有一手掌那麼多而已,就會盲目的將添加在佛法中的非佛法誤為佛法,結果不只無法獲得佛法的利益,還會感嘆佛法浩瀚如海,因而對佛法望洋興嘆,無從選擇。

 

(三)學佛的目的

一般世俗信眾大多數都想走捷徑,只想寄託在佛、菩薩或別人的身上,或寄託於未來,或者只是誦經求功德,因此疏忽了在當下如實的實踐佛法,結果演變成逃避現實或轉移目標,反而將修行當成避風港。其實只靠盲目的寄託別人或寄託於未來,以及誦經求功德,這些根本都已經和正信佛教的佛法沾不上關係了。我們要想成為一位正信佛教的佛陀弟子,必須要對根本佛法瞭解,才不會盲目自誤又誤人。

一位正信佛教徒具備正見的知識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對佛法的正見不清楚,那麼即使很認真修行,也無法獲得佛法的利益,甚至在不知不覺當中也會逐漸的違背正信佛法。而有些知見雖然跟佛法有關,卻只是佛法究竟解脫的枝末而已,不知者誤以為是佛法的重心,反而捨離正信佛法而改信其它。如果想成為一位正信佛教徒,就必須具備正見的條件。那麼正見的條件是什麼呢?即是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學佛的目的是解脫煩惱痛苦。

第二、佛法必須具備可以親自體證、減除煩惱。

如果你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脫煩惱痛苦,那就是屬於世俗法或是偏離了正見,一位修行者應當冷靜反省思考,以免將非佛法誤為是佛法而盲目的修行。其次,如果你所聽到或看到的佛法內容,根本不能於當下親自體驗,例如死後到哪裡去呢?地球有邊或無邊呢?等等無記或空說,這些與離苦無關之法,統統不是正信佛教的佛法。

正信佛教的佛法,必須是佛陀自覺發現的緣起法則,才是正信佛教的佛法。此正信佛法已令不計其數的人得到利益,並非是空口無憑的瞎說。正信佛教的佛法真理,是不會被環境或人為因素所破壞的,否則就不可能說是真理了。生命中唯一真正的皈依處,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正確的引導和保護的,就是真理,真理就是自然的法則,簡稱為「佛法」。真理是要由自己親自體驗才能獲得的。正佛教的佛法是佛陀經過四十五年間,與無數之人對話,及對弟子的教導之法,這些都可稱之為「佛法」,這種佛法也就是正信佛教的佛法。簡單說,所謂正信佛教的教理,就是表現在佛陀四十五年之間所說的教法,佛陀四十五年之間所說的教法,總是離不開世界觀、人生觀、理想觀、實踐觀。

~待續

(歡迎分享本文連結。請勿全文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連結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