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講述  慈蓮叢書法義篇《正信佛教》

序文

佛教發源於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為釋迦牟尼發現「緣起法則」真理,成正等正覺後,所組織的和合僧團。

最初的佛教情形,我們可以從最早期結集的經典《阿含經》與「律」(毘奈耶)中去瞭解,就可知道佛陀在世時,佛陀的弟子是以佛陀為正法的法根、法主、法依。在佛陀的親切教授、教誡、解惑之下,僧團是一味而和合的,無所謂的南傳、北傳,大乘、小乘,正信、非正信之分。

但隨著佛陀的入滅加上時空的不同,後來的佛弟子對教理及生活規範上的疑惑無主可問。雖然在僧團中大家都可發表意見,相互討論,但由於人人各執己見,各行其是,結果導致後來部派林立,甚至相互攻擊、批判,輕視別的教派,卻對自己的教派非常執著。各派以及個人都說他的說法才是正信佛教的真理,因此,有些非佛法也說是佛法,所以才會有正信與非正信之區分。也就是說,有非正信才需要有正信這個名詞,亦即「正信佛教」這個名詞,是針對「非正信佛教」而說的。如果人人都依循佛法的真理,那就不需要有正信與非正信這種名詞了。那麼什麼是非正信的佛教呢?其實如果瞭解何謂正信佛教,自然就知道什麼是非正信佛教了。那麼什麼是正信佛教呢?簡單來說就是要符合「真理」,也惟有符合「真理」才能完成究竟解脫,所以瞭解什麼是「真理」是需要的。

有關「真理」,自古至今,各派、個人都說他們所說的才是「真理」,那又要如何來驗證是否「真理」呢?例如:驗證是否為佛法,要用三法印;驗證善、惡,要用五戒;驗證是否違犯社會人民團體法,就要拿六法全書。有關驗證真理的方法很簡單,因為「真理」是不可能各人說一套的,因為真理就是真理,並非是任何人可創造或發明的。因此真正的真理是無法假冒的。如果說有任何人創造或發明真理,那是沒有這種道理的。因為既然是人為發明或創造的,就不是真理;如果是人為創造或發明的,則往往都會加上個人的自我觀念,那就不是「真理」了。

真正的真理是一種非個人所能創造或發明的「緣起」自然法則,這種緣起法則才是真正的真理。這種緣起法則的真理,不是任何人能創造或發明的,而是一種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這種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真理,是釋迦牟尼發現的,他發現此真理後,才成為佛陀(真理的覺悟者)。這種真理涵蓋世間苦及世間苦滅的法則,因此才稱為真理。只有符合真理的教法,才能使眾生的身心淨化而得心解脫。

正信佛教並沒有任何迷信色彩,只有符合真理的教法,佛陀將他所發現所自證的緣起、緣滅真理法則,簡稱為「法」。如果你想要瞭解這本正信佛教演講集的內容是什麼?只要讀者能有耐心、細心的看完,就會瞭解了。雖然不是說都沒有瑕疵,但對你瞭解正信佛教是有幫助的。

正信佛教演講集出版了,感恩為法聽寫、打字、校稿的仁者,也祝願人人都能具足正信,完成心解脫,自利利他。

 

大願寫於台灣台南縣慈蓮寺內觀中心

二○○二年十月一日 

 


《正信佛教》目次 

壹、前言

貳、聖典的結集

參、佛教的三大綱領

 一、佛

  (一)大覺悟者的誕生

  (二)出家與證道

  (三)轉無上法輪度五比丘

  (四)修苦行的歷程

  (五)悟證解脫之道

  (六)人間的智者

  (七)苦與苦的止息

  (八)如實體驗不假臆測

  (九)智慧的解脫之道

  (十)自依止法依止

 二、法

  (一)滅苦之法

  (二)手中樹葉與大林樹葉

  (三)學佛的目的

  (四)佛教的發展歷史

  (五)佛陀的根本思想

     1佛陀學說的基本重點

     2佛陀思想的根本立場

      (1)苦觀的立場

      (2)現象界的立場

       甲、無常的法則

       乙、無我的法則

       丙、緣起的法則

       丁、認識論

      (3)中道的立場

      (4)解脫道的立場

  (六)佛陀的具體教義

     1三法印

      (1)諸行無常

      (2)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

     2五蘊

     3十二因緣

     4四聖諦

     5八正道

 三、僧

  (一)僧團的特點

  (二)出家的意義

肆、皈依三寶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伍、總結

 


 

壹、前言

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時間大約是紀元前五百年左右,北印度靠近喜馬拉雅山的地方,有個迦毘羅衛城,其王子名叫悉達多.喬達摩,他成佛後組成了教團,名為佛教。而本書所要介紹的佛教,正是佛陀在世的佛教,名為正信佛教。它是指最早期的印度佛教。研究印度佛教史的近代學者,依各年代不同的特性,將印度佛教分為五個不同時期:一、原始佛教(根本佛教)。二、部派佛教(阿毘達摩佛教)。三、初期大乘佛教(部派與大乘並立之佛教)。四、中期大乘佛教(部派與大乘學派佛教)。五、後期大乘佛教(秘密真言佛教)。一共五個時期的佛教。

佛教經過這五個時期的流變,在教義上產生很大的不同之處。不可否認的,在這五個時期流變的佛教中,都有正信佛教的成份在內,差別只是正信佛教的成份有多少而已。當然原始佛教的教義最完整,其他的就依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中期大乘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的順序,使正信佛教的內容越來越少了,這都是為了要適應社會需求,因此加上了種種方便法所造成的結果。

如果方便法是為了引導趣向正見,那麼為了適應文化背景所需,適當的運用方便法有時也是需要的,但可惜的是方便法偏離了正見,又非佛法說佛法,積非成是的太多,因此反而嚴重的損害到佛教。當然佛教的真理不管如何都不會被損害的,因為佛陀所自悟證的緣起法則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環境或人為能破壞它的。

所謂的正信佛教,也是佛陀親口所說,經過結集以後記載在《阿含經》中所流傳下來的教義。也就是悉達多.喬達摩自覺成道後,初轉法輪(第一次傳教)說苦集滅道四聖諦開始,總共弘法有四十五年之久,一直到入滅(生命死亡)之間所說的教法,總稱為正信佛教。

在台灣這個有福報以及宗教自由的國家,有關佛教的書籍,不論是正法、律的原典,或是古代及現代佛教大德所著述的,都不難取得。原本這是一件好事,尤其對於想要認識佛教或想修行的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好助緣。但是由於古代原文用詞不容易理解,加上後人的著作論述種類繁多,各宗各派也都以「如是我聞、佛說」為經首,更令人有不知如何選擇而感嘆的遺憾。

佛陀在人間的四十五年教化,只將佛法透過語言散播在佛弟子們的心中,沒有做具體的集錄或記載在文字上。又佛陀入滅後,阿羅漢大迦葉尊者,在趕回奔喪的途中,聽到釋迦族比丘拔難陀,在勸其他傷心的佛弟子時說,你們不要憂傷,世尊滅度,我就得到自在了,因為佛陀在世時常言說,應當要行應當行的,不應當行不應行的,既然佛陀入滅了,自今以後,隨我所為。阿羅漢大迦葉尊者聽到拔難陀如此說之後,感覺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有可能是因為這件事,讓阿羅漢大迦葉尊者感受到,需要將佛陀平日的說法,作一次結集審定,讓佛弟子有個具體的依循。因此,大迦葉尊者在佛陀遺體火化後的第一個夏雨安居期(即是隔年的夏天),就召集了五百名阿羅漢,在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的七葉窟,共同審定、編集佛陀親口所說,所遺留下來的佛法及戒律。所以今日的學佛者要從何處才能獲得正信佛教的資訊呢?依個人的看法與建議,可從目前現存的巴利語經典以及漢譯佛典中的律藏與《阿含經》著手,因為律藏是記述佛陀為出家僧團所制訂的戒律和日常生活規範。《阿含經》則是佛陀成道以後四十五年之間,遊化生活中所傳播的教說,經過佛陀第一代阿羅漢弟子結集所流傳下來的。

~待續

(歡迎分享本文連結。請勿全文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連結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