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  貳:修行要領

正觀禪修中心要則

目 次

壹、引言

貳、修行要領

用心注意培養正念、正知

行禪

坐禪

參、面談釋疑須知

肆、遵守戒律

伍、日常作息與注意事項

 

Tainan Hsien Tsuo Zhon Tsu-Lien Temple

The Regulations of the Insight Meditation Center

CONTENTS

Translator’s  Note

Ⅰ.Introduction

Ⅱ.Principles of Practice

1.Diligent Cultivation of Right Mindfulness and  Awareness

2.Walking Meditation

3.Sitting Meditation

Ⅲ.Notes on Interview

Ⅳ.Obeying Precepts

Ⅴ.Daily Schedule and Notices for Practicing

 

台南慈蓮寺

正觀禪修中心要則

壹:引言

  

自古至今,人人都想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但一向只強調名、利、情是幸福快樂的泉源,最終卻發現到並非如此。

  實際上,名、利、情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反而會產生更多的不滿足及無限的煩惱痛苦。因此,許多人就想尋找一個修行方法,希望透過修行能引導走向真正的幸福與快樂。世尊(佛陀)也不例外,更何況佛陀的教法不只能讓人達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而且能讓人出離輪迴和滅盡煩惱。

《小部經》說:「比丘不應該只是因為有戒行、多聞、有禪定或獨處或自知我得享有凡夫享受不到的出離樂,而感到滿足,而不滅盡煩惱。」

  佛陀經過六年的修行,終於自證自悟成無上正等正覺,證悟後弘揚佛法,教導弟子四十五年。照理說,我們學習佛法,依法行法,修成佛道應該是不難才對,因為佛陀已經將自證悟的真理(緣起法)和修行方法(八正道),都很明確的說清楚講明白了。雖然佛陀入滅了,但他所教導的正法、律,經過親聞弟子們結集整理出來,清清楚楚的記載在「阿含經典」裡。我們只要老實的依教奉行,親身力行體驗,要悟證解脫道,到達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應該是不難吧!可是,自從佛陀入滅,至今二千多年了,成就四雙八輩者為何少之又少呢?其原因依據我的瞭解有下列幾點,提供給各位參考: 

 

一、不依經典(阿含經典的修陀羅)而依「論」、「釋」或其他(這都是後來的作品)。

  雖然「論」或「釋」對「經」的理解有些幫助,但必須要先依世尊的教說(《阿含經》),依法落實於生活中後,透過冷靜客觀的分析、檢查「論」或「釋」的說法,是否與佛陀原始的教法一樣,而不能相信片面的說法,何況光談理論是不能改變習性反應的。片面的相信容易產生誤導,也會變成獨斷,這是因為沒有經過客觀、理性、冷靜的內正思惟、分析及親身觀察、體驗求真所造成的。

何況理論方面可以各說一套的,如果經過冷靜(禪思)的分析,然後力行觀察、體證,那麼是非對錯就可清楚了。如果沒有透過親身的觀察、體證,就無明的堅信自己的看法或見解,認為所信的是正確的,這種先入為主主觀的信是危險的。佛陀曾經說過:「不與世間的觀念爭論,雖然世間跟我爭論。」一位悟證覺知到真理的人,他是不與世間法爭論的。佛陀也勸誡弟子們,如果有人對他們教導新的方法作不同的論釋時,要冷靜、客觀、理性的對比,看看是否正確,不要盲目的相信,有疑當問(可參考《葛拉瑪經》或「四大教法」)。

  在《葛拉瑪經》中,佛陀明確地說過,一個人不要任意的輕信,聽到某些言論就信以為真,這種的信是盲目的信。對任何人所說的,即使是佛陀所說的,世尊也教我們必須要理性、冷靜、客觀的檢討、研究、分析、體驗,這是學佛的根本條件。

  如果觀念不正確,那麼行為也就不正確了,所以學佛正見很重要。可是人人都說他的教法是正見,學習者又該如何去分別揀擇呢?如果是依佛陀的教導,那就要依「阿含經典」所說的正見為正見(四聖諦),這才真正是佛陀所教導的正見。佛陀只有教導法而已,並沒有聲稱所謂的是誰創造了法。因為佛陀是自悟證「緣起法」的真理,並非創造了真理。 

 

二、不依正定(具足戒、定、慧及正念、正智之定),而依一般世間的禪定(只有一心專注一個定點)。

  一般的禪定(世間禪定)並非佛陀所教導的正定,佛陀教導的「禪定」是「正定」,是具足戒、定、慧及正念、正智之正定,並非一般傳統所說的只是一心「專注」於一個定點的定。若依佛陀所教導正知、正念之禪法所完成的正定,當然就不需要分為「奢摩他」(止)、「毗婆舍那」(內觀)二條路,或分成二個階段修禪修了。而將禪修分為止觀兩階段來修(分開修)是邊見,因為止觀是相依相緣的,也就是說,佛陀教導的正定是止觀並行。

  《雜阿含經》463經說:「……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具修,得諸解脫界。」具足「止、觀」的正定,並非將「止、觀」分開來修。佛陀教導的正定,目標是要「漸次的諸行止息」(請參照《雜阿含經》473、474)。要完成正定必須透過內觀四念住培養正念、正知,沒有依四念住來培養正念、正知,則要完成正定達到心解脫是很難的。 

 

三、不依正觀而依一般的觀想。

  什麼才是佛陀所教導的「正觀」呢?(請看《雜阿含經》的第一經)。一般的觀是依粗糙概念觀想的觀,並非透過修四種禪定完成正念、正智如實直觀的正定。這種正定的如實直觀是戒、定、慧具足,如實知見的觀,並非一般知見的觀。一般知見的觀是依靠粗糙觀想的觀,沒有具足戒、定、慧;若有,這些智慧也是屬於聞慧、思慧,而不是戒、定、慧具足的修證慧,因此很難改變習性反應。而由正念、正知所完成正觀五陰無常、苦、無我的智慧,才是如實知、如實見之正觀。只有如此的正觀五陰才能開啟苦、集、滅、道、味、患、離之智慧,因而發離欲之志願,完成滅除諸苦惱。 

 

四、不依八正道次第修行,成就四雙八士,而依其他。

  佛陀教導的修行方法固然有三十七道品,而若要完成解脫苦集,必須不離八正道。也可以說八正道是修行解脫道的不二法門,離開了八正道就難以成就究竟解脫。八正道具足戒定慧,是一套完整、有次第的實修法門,是一切佛法修行的旨歸。這條道路是古代聖賢所走過的,留有指標,故也叫做「道跡」。那麼佛教徒的「道跡」是什麼呢?無疑的就是「八正道」。只有深刻的掌握了八正道,才是掌握了佛教到達目的的道路。簡單說,只有明瞭八支正道的實質內容,才是熟悉、明瞭佛法修行的指標。依八支正道修行,當最後的正定完成時,就能獲得戒、定、慧,屆時聖弟子也能遠離貪欲、瞋恨、愚痴的繫縛,得到內心的解脫了。

若心解脫,聖弟子就能獲得正確的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八支正道涵蓋三十七道品,當然也涵蓋一切法。但佛陀入滅後,因部派的分立,發展為只重視「論」、「釋」而疏忽了修行,因此三十七道品被誤判為小乘而不受重視。有關於不依八正道而依其他教派的教法,在此不便提出,以免被誤解為「讚己毀他」,引生對立,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因為修行是要息滅貪瞋痴,而不是要培養貪瞋痴。


慈蓮寺四念處禪修
http://www.tzulien.org.tw/?page_id=377

請按 2 跳至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