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第一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如何正觀色法呢?正觀色法就是正觀四大,以及四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要觀察四大,一定要觀察四大的十二種特色,並不是暗示或是口頭禪唸地水火風。

三十七道品簡介第九集

摘要(1):

◎前集說到初禪的喜樂有分成兩部份,一部份是來自於專注的定生起喜樂;一部份是以修身念住,體驗身體是四大組成的,所以從過去身體是我和我所有的邪見中解脫出來的喜樂。

◎由專注而完成的喜樂,這是有漏有取的世間禪定;體驗色法的緣起而出離對色法的執著,這就是出世俗的禪定,修四念處就是屬於出世俗的禪定。

◎身念處第四階完成了,具足初禪,這時你就會自己發現內心純淨,正念正知的力道也隨著從粗到細的培養而逐漸增強,覺知力變得非常銳利了。當這些因緣具足後,修正觀五陰的行者,必須透過正念正知覺知色法。

◎色法就是五陰中的色陰,就是物質的部份。

◎如何正觀色法呢?正觀色法就是正觀四大,以及四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觀察四大就是學習覺知「地水火風」四大組合的要素:
地界有地界的特質,地界的特質就是軟硬、粗細、輕重。
水界的特質就是流動與黏滑。
火界的特質就是冷和熱。
風界的特質就是支持與推動。

四念處禪修報名
2015年02月20日~2015年03月01日

摘要(2):
(本集講述有非常多的實修要點,建議直接觀看講述,摘要無法表達完整原意)

◎風界推動的修法:
身念住第三階的學習,完成第三階覺知呼吸遍滿全身純熟的行者,自然就會覺知到吸氣之時,全身都有像脈博在跳動的感覺,此時行者就要從身念住第三階,進階到身念住第四階,學習的要領就是吸氣時覺知氣息從鼻孔口而入,進入頭部直到腳,或全身推動的過程,全部都要覺知,直到清楚為止,這就是學習覺知風界推動的修法。

◎風界的支持特質:
其實只要有能力覺知到推動,就有能力覺知到風界的支持特質,因為每一個推動中都存在著支持力。例如吸氣之時,就會覺知到全身開始充滿氣挺直的感覺;呼氣時就會覺知到全身好像收縮下來…(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佛陀說的法義不是玄不是妙,它是有如實的現象,以如實的現象作所緣,這才是真理。

◎風界推動與支持學習覺知純熟,自然我們就進入觀察火界,火界的學習方法:
當行者覺知到風界推動與支持清楚之時,自然就會初步的覺知到你的手指有一股熱流在流動,這時學習火界的行者就要將所緣移轉到熱流,以我自己的感覺就是指尖先會有一股熱流,覺知熱流、念住,這就是在學習火界的要領。如果是身體沒有感覺到熱流或是熱流不明顯,就回來覺知你的推動或支持,如果又有熱流的感覺又將所緣移轉到熱流,不斷的重複,從風界到火界,不斷的重複覺知學習…只要熱流消失了,就會感覺到冷,此時就將所緣移轉到冷;如果冷消失了,就回到以熱流為所緣,一次又一次的學習覺知,直到清楚為止,這就是火界的學習修行方法。

◎觀察水界的學習方法… (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如何觀察地界呢?
當身念住第四階的行者,學習覺知風界、火界、水界純熟之後,應該有足夠的能力覺知到身體上硬的部份, 例如牙齒等,或情緒不穩定之時身體上的各種硬的現象,這都是學習覺知地界硬的修法。身體上有硬就有軟,因為軟硬是相對的…學習軟的方法就是以身體軟的部份為所緣,例如我們的舌頭頂上顎的感覺。

◎除了身體硬軟結構之外,還有粗細也是地界的特質要素,地界粗細特質的學習覺知方法…(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要觀察四大,一定要觀察四大的十二種特色,並不是暗示或是口頭禪唸地水火風。也就是說觀察地水火風,一定要先從觀察地水火風十二種特色觀起,才能夠如實知見身體是存在著地水火風,其他並沒有什麼,所以達到完成對地水火風四大要素觀察清楚之後,就會從過去身體中有一個我的存在,或是身體是我是我的的錯誤觀念中解脫出來,只有如此才能獲得色法的修證慧,只要色法的修證慧開啟了,就能自體證色法是無常,既然是無常就是無常故苦,因為是無常,若對無常產生愛染執取佔有,那麼就會產生苦之禍患,因為無常的現象是變異,你要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不能滿足,所以就會生起煩惱痛苦之禍患,這叫做味和患,味就是愛染執取佔有,渴愛就對了,患就是煩惱,所以就是禍患,因此佛陀說無常故苦,任何人只要自證色法是無常、無常故苦,色法非我、非我所的智慧開啟了,就會進一步的學習斷離對色法的欲貪,此時身念處就滿足了。

◎簡要來說,身念處的修法就是要體驗身體的本質是因緣生因緣滅,因此色法就是無常、無常故苦和無我。《雜阿含第一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以下來介紹修身念處動態方法…(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佛法有共法和不共法,不共法才是佛教的特色,這種不共法的特色就是「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緣滅自然法則,這種自然法則不是佛陀發明或創造的,而是佛陀發現到,然後教導弟子,由弟子們代代相傳至今。

◎我們想到這個地方,應該從內心生起一種感恩,感恩佛陀他的四雙八士聖弟子、感恩護持正法的在家居士,因為如果沒有他們,今天我們就不能在離開佛陀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還可以親身聽到佛陀親口說的教法,這種護持正法的功德是無量的,勝過一切。為什麼?因為他可以讓正法代代相傳於人間,這也正是阿含道上所講的菩薩行者。

 

===受念處===

☆☆☆
『修行者要注意的是:修身念處行者在行住坐臥中,都要以完成身念住滿足為主,不要身念住未滿足就跳到受念住或心念處的修法,這種沒有按照次第的修行者,往往都是概念的修法,而不是如實按照法次法向的修行者,這種都稱為雜修。佛陀所教導的正法,無論是法義修行或證果,都是有法次法向的自然法則,否則就不是真理了。』

◎理論上可以說體驗身體是無常是生滅法是無我非我所,心法也是相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因為色法和受法各自形成的因緣不同,因此還要進道上昇學習受念處,不然變成只有用推理的,不是修證慧。推理就是說色法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這就是推理。

◎雖然身受心法四念住都很重要,但受念住卻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掌握受即能如實知見感受之集滅,體驗諸受無常、無常故苦,既然諸受是無常,所以諸受非我、也非我所,因此從「受是我」的邪見中解脫出來。何況一切的煩惱痛苦都來自於受。

◎佛陀在《雜阿含四七九經》中說: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

◎雖然生活中的五陰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說在生活上的五陰我們不可以切割,但要正觀五陰卻可以分開觀察:
身念處就是觀察五陰中的色陰
受念處就是觀察五陰中的受陰
心念處就是觀察五陰中的想陰
法念處就是觀察五陰之集滅等現象

◎只有如此才能獲得正觀色受想行識之集滅味患離,因為你沒有先觀察色法,哪會有能力觀察受法呢?就像我們穿衣服,外衣沒脫怎麼脫第二件衣服。所以四念處的次第就是像穿四件衣服,外面這件脫掉,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衣服的道理是一樣的。

◎《雜阿含四七五經》云何為受?云何受集?…(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那麼如何實踐學習受念住呢?
身念住的學習對象就是身體及呼吸,前面有介紹過了。但受念住的學習對象不只是身體而已,必須將身念住身體的覺知,延伸擴大到六根六塵六識之觸受…(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實修就是實修,實修有一定自然法則的次第,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因為實修就是實修,並不是用理論來拼湊,理論來拼湊外行人聽到覺得很有道理,不過實際上內行人聽到,對與錯一清二楚。因為他沒有經由修證,他所拼湊的東西有時前後不符合「此有故彼有」的次第,甚至有時候他所拼湊的是拼湊不起來,勉強拼湊的。

◎感受都是中性的,也就是說不論是識、觸、感受都是中性的,是身體上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如果感受的當下一定會生起苦受或樂受,那將會演變成死後才能解脫。後來佛教發展成死後才會解脫,就是因為這個地方它的觀念不適當,因此才會演變成死後才會解脫,活著不會解脫的道理,在這個地方被誤解了。如果這種死後才可以解脫,這違反正法的特色,因為正法的特色所說的是「現見、離熾然、不待時節」

◎一般未完成受念住集滅的正觀者,難免他就會誤解執著感受為我、是我在感受,因此從感受中引生很多的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出來,所以受念住第二階學習的重要,就是要如實經由培養正念正知,現觀到受是什麼因緣所生、什麼因緣所滅,進一步才可以修受念處的第三階。

◎也就是說受念處第一階純熟,進一步擴展到覺知受之集滅,集滅就是說什麼因什麼緣集生起,什麼因什麼緣消滅,那麼受就消滅,這也是我們一般所說的見緣起。佛陀一再講,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緣起,所以修行者若是你第一個目標不是要見緣起,這樣你就不是在學佛教的特色了。

◎在佛教的修行次第,先見緣起了解諸法是無常生滅法,因此才會生厭,有厭才會離欲滅盡,這是整個修行的次第。

◎所以修行者一定要按部就班來修行,雜修就是修行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