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時我又沒有要和他結冤,但是偏偏和我結怨」。那是他的事,和我們沒有關係。在緣起法則裡面,我們所可以主宰的,就是自己的行為,我們無法主宰別人的行為。別人要怎樣是他的事,我們掌握自己的因緣就可以,你不要和人有冤結,人家要對你有冤結,這是他的事情,這樣才能得到自在、解脫。若是你不對自己因緣法掌握好,都要去掌握別人,若這樣我說你的煩惱會越來越多。

☆ 佛陀以呼吸引起和身體的關係,所以身念處就是「以身觀身」。一個身體怎麼兩個身呢?呼吸就是身,呼吸佛陀也稱之為身。「以身觀身」:以呼吸觀察身體。

學佛釋疑 029


提問(1):什麼叫做破見?為何破見比破戒罪還重?

◎「破見」用最簡單向你答覆就是指「不具備正確的見解觀念」。

◎若不具備正確見解觀念,就引生了不正確見解的思惟和種種身口的行為,這個見就是見解,破除正確的見解,用負面的說,就是邪見。

◎佛陀有一再的這麼說,不正見等於就是邪見,破見的人就是邪見,也就是他不正見。既然一個不正見的人,他哪有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呢?

◎觀念既然若錯誤了,他所推動的身口行為就是都錯誤了,因此稱之為破見的人。見解錯誤,哪有身口的行為會正確呢。

◎破戒你可以再懺悔,重新勇敢從頭再來,這叫做破戒可以重新再做起;但是破見呢,你若不將你的邪見改為正見,那麼就永遠沒機會了。所以破見是比破戒還嚴重。

◎有正見就不會犯戒,犯戒來自於邪見。因此破見比破戒還嚴重。

◎正見就是像兩顆眼睛,這兩顆眼睛可以看清楚前面一切,讓我們走路不會跌倒,所以正見如眼目,帶動正確的思考、行為,這種人的精進,就必定會得到善果。

 

提問(2):四聖諦的道理我有一些了解,但要如何運用在生活中來體驗四聖諦呢?

◎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擴展為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以及種種說不完的苦。

◎建立對苦的認識之後,在六根對六塵的生活上,難免都會生起苦。也就是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在觸受落入我見時,苦就跑出來,等苦跑出來時,你如實的發現這是苦,清楚觀察這個苦,進一步你就會觀察苦的原因來自於哪裡?就是來自於我見的欲貪,也就是來自於愛引起的取、有,那麼愛取有來自於哪裡呢?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的觸受中,生起愛、取、有。你會如實觀察到這個過程,這叫做苦的集起。

◎既然你了解四聖諦了,你觀察苦的集起原因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的愛取有,那麼你就會想辦法要將愛取有抽出來,可是在愛取有抽出來時,有兩種抽法:一種是用專注定使力,將愛取有和我見壓著,暫時能發現你的欲貪薄弱,所以你的苦就薄弱,但這是一種表面上壓著而已,因為你使力要壓它,這也是一個我見,這也還有煩惱之一…

◎用這種我見將之壓住、控制,暫時雖然可以減少欲貪,就會減少煩惱痛苦。可是到一段的時間,越壓越緊,照常又爆炸起來,更加嚴重。

◎有一種是用移轉的方法…但也不是究竟之道,有的是念佛號、持咒、單一的注意呼吸,將愛取有的欲貪暫時止息或是暫時薄弱…這都不是真正可以完成究竟離苦之道。

◎真正究竟離苦之道,你看到欲貪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的觸受生起愛取有,既然生出愛取有時,因為平時你對正念正智,越修內觀智慧越好,加上你有正定幾分,就能時時刻刻將愛取有那種我見抽出來,將我見抽出來時,當下你心就平靜下來了,甚至以後養成變成一個中性的生活習性,這才是究竟的,才不會再感招後有。

◎什麼叫做中性的生活方式呢?就是在六根對六塵的觸受中,你有具備正念、正智和正定的功夫…

◎凡事凡物,都是不斷的生滅變化,但是你勉強想要去執取,不可能。因為是不可能,所以煩惱痛苦才會生起來,所以無常故苦。由你了解無常故苦,進一步苦的原因來自於渴愛,將苦集滅除,苦就止息。可是要滅除苦集,一定要有八正道修行的力量,八正道的修行越好,滅除苦集就越簡單,養成八正道的生活,完全生活在八正道當中,當然就無苦集,既然這樣,何來滅苦呢。這樣才能如實的在生活當中,和苦集滅道相應。

◎體驗四聖諦是和生活脫離不開關係的,但是要會這樣做,必須一定要了解四聖諦的法、義、次第。

 

提問(3):冤結是從何而來?

◎冤結是來自於觀念不合而建立的,但是真真正正的冤結,再說白話一點,就是由犯戒而來。

◎若是一個都不犯戒的人,具備戒清淨的人,請問還有冤結否?就沒冤結了。

◎冤結是來自於犯戒,你有犯戒才會引起冤結。剛才我們有說,邪見就是貪瞋癡,正見就是戒定慧。冤結是來自於貪瞋癡,貪瞋癡就是來自於犯戒才會貪瞋癡。

◎冤結是來自於破見而引起的,破見就是邪見。那麼要如何滅除冤結呢?當然先具備有正見,然後修八正道,具備戒定慧圓滿,冤結就解除了。

◎「有時我又沒有要和他結冤,但是偏偏和我結怨」。那是他的事,和我們沒有關係。在緣起法則裡面,我們所可以主宰的,就是自己的行為,我們無法主宰別人的行為。別人要怎樣是他的事,我們掌握自己的因緣就可以,你不要和人有冤結,人家要對你有冤結,這是他的事情,這樣才能得到自在、解脫。若是你不對自己因緣法掌握好,都要去掌握別人,若這樣我說你的煩惱會越來越多。

◎別人也無法給你煩惱,煩惱是來自於自己。所以冤結是來自於自己的行為,自己行為做好,你不和人家有冤結,人家要和你冤結,那是他的事,與你無關。

◎世間是無常和無我的,煩惱痛苦來自於苦集,剛才有說過,貪瞋癡之苦集滅除時,外面的人要怎麼行為、他什麼觀念罵你、毀謗你,種種要來損害你的名譽,其實對一個修過究竟解脫的人,不會被影響到。

◎你的內心要了解,掌握自己的因緣,不要在人家的語言上,套上一個我喜歡和不喜歡,而引起貪瞋。

 

提問(4):我要訓練呼吸念學時,為何不能放鬆?念頭不斷的偏離呼吸呢?

◎不放鬆就是你太過刻意,你有想要希望這樣、希望那樣的心理太重。

◎當然說根本的壓力,是來自於我見,但是我們現在還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我見是正常的,可是你要知道,在修行最主要是簡單、清楚,不要有強求之心。佛陀有說修三十七道品,像母雞在孵雞蛋,母雞孵雞蛋能勉強嗎?

◎修行要有長遠心,注意呼吸不可想一天、二天、一小時、兩小時中,就要完成滿足你的理想,這是不可能的,不只是不可能,反而影響你的進道上昇。

◎按照身念處去訓練,自然而然你就會放鬆。

 

提問(5):數息法是佛陀教導的嗎?數息法可使用嗎?

◎佛陀沒有教導數息法,佛陀所教導的就是出入息念善學:注意呼吸出入的感覺;進一步注意呼吸的長、短;呼吸遍滿全身,呼吸和全身身體的關係;然後呼吸微細、長,身體也平靜下來了。

佛陀以呼吸引起和身體的關係,所以身念處就是「以身觀身」。一個身體怎麼兩個身呢?呼吸就是身,呼吸佛陀也稱之為身。「以身觀身」:以呼吸觀察身體。

◎佛陀沒有教數息法,數息法是後期佛教的歷代祖師,他認為這種數息法可以對散亂心很強、初入門的人…雖然這種方法不是佛陀教的,但是需要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因為這種數息法就是方便法,方便最主要就是要走入正見…等達到能自然覺察呼吸時,你就必須要將數息法放掉了。

◎方便法就是像一枝柺杖…等到病好柺杖就要丟掉,方便法是一種走入正確方法的前方便,對一位初學者 若是認為需要數息法時,可用數息法訓練呼吸…千萬不可永遠都只限制在數息法,若這樣你就無法進道上昇了。

◎注意呼吸(出入息念善學)是自然的方法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