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地區觀看↓


繼續我們再來介紹七覺支,
也就是修行開悟的七個次第。

我們前集說到,除非你是初一、十五用功一次,
不然就是早上,晚上用功一次,這就沒話說,

假使你是長期性密集精進用功者,
你若無法使我們的心保持在輕安,
那麼你進道上升就會產生困難,
因為內心有壓力,
我們就直接會影響內觀的智慧發展,

要培養出能觀察的內觀智慧,
來洞見到,親身如實知見到五蘊。
必須要很客觀立場上,

假使一個人若能保持客觀,那麼就能得到輕安,
主觀若太重也就是說我見太重的人
他就不能保持輕安,他內心壓力會越重。

所以說,要完成道智及道果智,
必須要先了解正確的修行方法,
當然這是需要的。

然後堅忍勇敢精進不放逸的培養正念、正知,
那麼正知就是從正念中開發出來的,
也就是說,培養正念,努力精進正念、方法正確,
你就會培養出正知的力量出來;
將正念、正知配合完整,就會產生覺觀的智慧出來。

那麼覺觀智慧透過力量,
觀察五蘊等都是無常苦、無我,
因此產生了厭煩、離欲、滅盡才能自證緣起完成道智。

然後…


佛教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四雙八士,
佛教所說的利益有兩項,有兩種的利益,
一項是趣向善法,就是趣向人間法。
一項就是解脫法…


一位未證道智及道果智者,
用一般知見要研究太多深的理論而沒有經過實際實修
只用你自己一般的知見,
要來研究太深的道理,反而會引生增強我見,
此種現象處處可見。
比例說,了解緣起與自證緣起是不一樣的…


各位要知道,涅槃不是在定境中,
涅槃是覺知在清楚動態中,有什麼依據呢?
有!阿含經裡面講,
我生以盡,梵行以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貪、瞋、癡、熄滅、這都表示涅槃的心境,
那麼即然貪、瞋、痴、熄滅,
我生以盡,梵行以立,所作以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都不是在定境當中,不是的,

假使你的涅槃一定要在定境當中,
那麼跟社會生活已經脫節了,

何況阿含經有明確的記載,
阿羅漢要學其所學,代表涅槃的人,
並不是生在定境,不動的心態當中,
千萬不要把一般的定境,誤解是涅槃,
千萬不要用觀念叫他放下、放下誤解為涅槃,
千萬不要專精思為佛法,
思惟到無煩惱,而誤解為涅槃,
千萬不要專注於光明,一時忘記煩惱誤解為涅槃,
千萬不要誤解,若這樣就可惜!


假使你修到這個階段,
又再接再力來趣向於體證苦、集、滅、道、四聖諦,
體驗三法印,這樣才是培養內觀智慧,
這樣才能洞見五蘊,照見五蘊皆空,
才能真正度一切苦厄,
否則,你雖然修到這個地方,就障礙在這個地方,
甚至誤解為涅槃,實在很可惜!
甚至有時會生出我慢,越來越強,我見越重,
這樣對解脫越來越遠,實說起來,很可惜!
所以我在此提出意見,
希望各位你若修到這程度的人,
馬上轉個向,你要成就,進道上昇就不難了…

~完整內容,請聽聞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