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友 安樂行否
未正念正知正觀五蘊者令生
已生者令增長廣大
以下時間就來錄四念處講義



~本集有許多重要實修內容,文字摘要無法表達,…不摘錄…,請聽聞完整影音講述~


四念處講義前集介紹到
身念處第一階第二階


達到正念正知穩定純熟之後

自然而然在我們的身體上會發現到
呼吸到哪  遍滿全身的覺知…


『身入息出息善學』 這是經中所記載的
簡單說就是覺知呼吸與身體關係的過程
但是各位要注意的就是
在我們修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等都是一樣
首先要發現到所緣
然後我們才以所緣  做培養正念正知的開始
也就是說發現到所緣
才是我們開始要利用所緣  培養正念正知的起點而已
不要誤解發現到所緣就已經達到那個程度了
一般人在修行上  這個地方都疏忽掉
誤認為他有覺察到第三階的所緣
就誤解他第三階已經滿足了
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


身念處第一階

覺知呼吸出入培養精神集中
等到我們精神集中到某個程度
自然而然我們就會發現到
我們的呼吸吸進來放出去
每一次呼吸的吸和放的過程
這叫做覺知呼吸長  呼吸短


呼吸長呼吸短不是拿長短來比較…


以覺知呼吸長呼吸短
作為培養正念正知的所緣
然後自然而然會覺察到呼吸遍滿全身
等到呼吸遍滿全身時
那時就是要將你的所緣放在呼吸遍滿全身
去覺知呼吸和身體關係的過程
才能夠再進一步氣息漸漸微細
甚至感覺呼吸細長
好像止息了 就是呼吸非常細
粗的呼吸已經沒有了
心好像比較平靜


我們的呼吸也隨著心的平靜而長和細

甚至有時連呼吸也幾乎感覺不到
到達此境界時
先前出入息的粗重

它的粗和重的不順
呼吸很粗有時沉重
不順的現象完全就沒有了


呼吸轉為輕細 柔和 長

也就是感覺好像沒有呼吸
這就是覺知一切身止息入息出息了


此時身體四大十二種特色就會越來越清楚

行者就可從第三階進道上昇到第四階
這就是身念處第四階要修行的方法…



因為正念正知越強

所覺知的現象也越來越清楚
甚至達到呼吸進來
全身推動到什麼地方
隨著你培養正念正知  越來越清楚
這就是我們身念處第三階在修的工作
身念處第三階的工作之後
你越來越清楚自然而然
在你的身體就會發現十二種特色
這十二種特色就是
輕 重 粗 細 硬 軟

推動和支持 冷和熱
甚至流動和黏濕


不管是什麼情形
在這十二種特色其中有一項發現

你就以這項做所緣  念住這個所緣
因為你念住這個所緣  培養正念正知的緣故
正念正知會越來越強
念住會越來越清楚
念住越來越清楚的緣故
你對十二種特色就越來越清楚
行者就可從第三階  進道上升到第四階
這就是身念處的第三階  進道上升第四階要修的方法


以上所介紹的以呼吸為所緣

是屬於靜態的修法
動態就要以身體動作作為所緣…


簡單說
身念住就是與身體有關的修行方法

若這樣說呼吸和我們的身體是最直接的關係
身念處第三階發現遍滿全身
第四階就是覺知身體四大十二種特色
以身體四大十二種特色念住作所緣
自然而然我們的正念正知會越來越純熟


正念正知越純熟時

你自然而然就會體驗
身體只有四大十二種特色的輾轉
身體中並沒有一個我和我所有
因此從過去身體是我和我所有的邪見中解脫出來
這就是修身念處的方法


但是修身念處有分動態和靜態

靜態就是以呼吸作所緣
動態就是以身體的舉動作所緣
也就是說修四念處
一定不離開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若是離開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就是斷除精進的時間

所以不管任何時候在行住坐臥都可精進修行
因此才需要劃分為靜態和動態


但是身念處靜態和動態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要體驗四大十二種特色
這個關鍵要記清楚


等到四大十二種特色體驗之後

自然而然你就有能力進道上升修受念住


受念處的修法就是以感受為所緣

所緣就是對象  也就是佛陀所說的禪相
以感受作所緣來培養正念正知
也就是以感受作為培養正念正知的對象


受念處就是如實正觀當下的感受

在大念處經中叫做『觀受如受』
也就是以受作為念住的所緣  去觀察受的集滅等
這叫做觀受如受
我們若是沒有以受作所緣
怎麼有辦法如實正觀到受的本質
佛陀才將它稱為觀受如受


如果身念住修行圓滿的內觀禪修者

要觀受當然就比較容易


如果沒有修身念處圓滿的人

直接從受念處入門
當然要覺知諸受就比較困難了
為什麼?
因為正念正知還未到那個程度
正念正知未到那個程度
當然他勉強要去觀察
要付出精神很集中


付出精神很集中
有時會引起身體緊張不會放鬆

反而覺察的力量就不會越來越強


所以身念處滿足的行者

自然要覺察諸受就不困難 很簡單
因為在身念處滿足時
不論是第一階的精神集中  專注就會生起喜樂
因為精神集中專注降伏五蓋
我們的自我滿足感就會生起就會喜樂


達到身念住第四階時  就會覺知遍滿全身

遍滿全身之後
你的喜樂會比第一階的精神集中專注的喜樂更穩定
甚至喜樂越來越明顯
所以在那個地方  十二種特色推動之後
因為一切都是無常變易性
所以有時我們的喜樂就會消失
所以我們就會感覺不捨
有不捨的現象這我們觀察得到
這就是我們在修受念處
從身念處到受念處的銜接之處…


假使你身念處沒有達到那種程度

當然你就沒有辦法覺察受
讓你有覺察到受
也是和一般凡夫俗子相同粗糙的受而已
既然你覺察的受和一般凡夫俗子覺察粗糙的受一樣
若這樣就不能覺察
受是什麼因什麼緣所生
受的變化過程是怎樣


身念住滿足才有能力修受念住的原因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


感受是由根塵識三事和合

生觸而生起感受
這對一位沒有正念正知基礎的人來說
是不可能念住清楚的
為什麼會這麼說
諸位

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的速度是很快的
等到我們眼睛看到生眼識
我們有感覺這是什麼
男或女 黃 青 白 綠等
然後在觸就會喜歡或不喜歡就產生受
這個過程是很快的
若是沒有正念正知基礎的人
是觀察不到的
修受念住一定要身念住具足
原理也就是這樣


一般人都認為直接從受念住修行

但我是不知道他是怎麼觀察的
肯定他會觀察到感受
不過觀察到的感受都是很粗糙
和一般的凡人一樣
大家經驗過就知道…


依雜阿含經八一○經的說明

受念處修法分為四階
一  覺知喜就是喜覺知
二  樂覺知
三  心行覺知
第四
心行息覺知入息念時

如心行息入息念學…


第一階的修法是覺知喜
當然有喜就有喜受
內觀的禪修者
初步透過有尋有伺入於初禪時
因為透過有尋有伺  離欲惡不善法而生喜 樂…


你要如實知
喜是怎麼生起  喜是怎麼消滅

喜受怎麼生 喜受怎麼消滅
到第三階時你就會知道
原來無論是苦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
都有它因緣所生的對象
當然就有因緣所滅…


修受念住的第四階就是
覺知諸受會影響禪修

諸受為什麼會影響禪修呢
因為諸受是無常的緣故
所以發現有生起諸受時
我們應該要味 患 離

為什麼會這樣
因我們透過自己本身如實知如實見
受的什麼因緣所生  什麼因緣所滅之後
也就是什麼因緣生起苦受  什麼因緣生起樂受之後
也如實知見受是因緣生滅法
只要有任何的受就會影響到我們的修行
也就是影響我們內心的清淨
我們立刻就會遠離…


味 患 離也分為兩個階段

一種是暗示的味 患 離
一種是如實知見的味 患 離
修四念處的味 患 離  是如實知如實見
味 患 離   就是自然的反射作用
以上四個階段都和苦受 喜受 樂受 不苦不樂受有關
因此稱之為受念處…


沒有培養正念正知
你就不能如實知

受是什麼因什麼緣所生
苦受什麼因什麼緣所生
樂受什麼因什麼緣所生
不苦不樂受什麼因什麼緣所生


都如實觀察之後你自然

就會知道受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就會知道受會影響我們的修行
受就是重擔是束縛
因此我們就要味 患 離…


這是一套很完整的修法

佛陀曾經指出觀察苦 樂 不苦不樂三受
必須在它生起的時候  非常客觀的觀察
客觀就是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沒有加上任何自我主觀
所以稱名為客觀
也就是說當苦受生起時
必須非常客觀沒有帶任何推理判斷或暗示的觀察
如實以諸受作為正念正知的所緣
以正念正知如實知
只有苦受只有樂受  只有不苦不樂受
也就是說如實正念正知
苦受生起時只有以苦受作所緣

如實正念正知  樂受生起時只有以樂受作所緣
如實正念正知
不苦不樂受生起時  只有以不苦不樂受作所緣…


雖然培養受念處時
與身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也都有相依相緣  不離的關係存在
但我們不要雜修
我們只有以受念處為所緣  培養正念正知就可以
因為你若是修行受念住時
同時也修心念處  法念處就會變成雜修…



雜修完成較難

甚至有時會有很多的暗示概念成份在裡面
若是暗示概念成份在裡面
就變成沒有辦法如實知…


修心念處
重點是來自於想蘊和行蘊

修觀心念處的對象(所緣)
就是想 思的部份

思就是行
我們想完之後
才會思考 想怎麼去做

然後才會推動我們的身口意行為
所以身口意行為是來自於
我們想怎麼做然後
經由思考決定推動身口去做
思就是行的意思也就是這樣…


無論是想或是思考
都是我們修心念住所緣的對象
為什麼
因為我們要去了解想和思考
它的實際本質是什麼
當然要以想和思作所緣
否則怎麼能如實知它的本質是什麼
佛陀依六根門  六根對六塵的門(六入處)
將它分為六種六根門分為哪六種呢


將六根門分為六種想

想是來自於六根對六塵引起
眼觸生想 耳觸生想 鼻觸生想
舌觸生想 身觸生想  及意觸而生起想
修心觀念處就是依著這六種根門的觸而生想
並且以當下的現象作為培養正念正知的所緣
這樣可以觀察種種心念的本質
及心念是無常 苦 無我


也就是說
修心念處的重要就是在…


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
還有很多的細節

這都是一些簡要的介紹而已… 


任何人若沒有經由身念住 受念住

就直接要修心念住
怎麼有辦法開放每個起心動念作所緣
例如一位瞋恨心生起的人
你有辦法開放讓瞋恨心繼續擴大不會影響你的情緒嗎


受念住滿足才有能力修心念住
一般的人都會說我都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假使你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都是和一般凡夫一樣很粗糙
甚至你發現到又能怎樣
也隨著你起心動念的情緒不安


所以在過程中都還有很多的小細節

需要的時候就到法源中心來
上課時注意聽老師教導

修到哪問到哪  老師都會教清楚
老師若是沒有教清楚你回來找我
我會答覆你的…


所以當心念處開展時

伴隨著身念處  受念處及法念處
只是明顯或不明顯而已
只要精勤努力精進
禪修者就會生起正觀五陰的智慧
只是早晚而已
四念處的智慧將會逐漸開啟甚至達到具足
直到完成成就四雙八士  自證涅槃
完成究竟解脫  當今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未來免遭受生老病死的輪迴


我們曾說過五蘊不能切割

所以修身念住時  也等於伴隨五蘊的輾轉
也就是修身念住 受念住  心念住 法念住都一樣
整個五蘊都是不能切割的
但我們為了要專精的緣故
所以學心念處  只有以起心動念作所緣就可以
否則就變成雜修
依據雜阿含經八一○經的說明
心念處的修法分為四種
第一覺知心 第二覺知心悅 第三覺知心定
第四心解脫覺知出入息念時
如心解脫出入息念善學…


心念住的修法次第分為四階

第一階培養覺知…



第三階離喜捨心  住正念正智

內心安樂住 這就是心定
你有喜悅又降伏五蓋 內心就會平靜
內心平靜的現象當然是心念住修行的所緣


心念住第四階就是離苦息樂

憂喜先斷  不苦不樂捨  淨念一心
這就是心解脫覺知的現象…



自然心就達到完全平靜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所以心念住滿足之後
我們還要進道上升修法念處
法念處就是觀察諸法
是比其他三種念處更加深入的禪觀
如果先明白它  就容易實踐念住自覺
法念處的念住所緣可分為五個部份…



這都和滅苦有關係  和了解苦有關係

所以佛陀才會叫我們修身念住 受念住 心念住之後
還有諸法的過程和苦生起
和苦滅的過程都要如實觀察…


用簡單說
法念住最主要的修行就是要修

身念住 受念住 心念住的集滅現象如實知
用這麼說較聽得懂
既然這樣就沒有離開五蓋
沒有離開五蘊
沒有離開六入處

沒有離開七覺支
沒有離開四聖諦的觀察…


因為四聖諦是佛教的慧學

七覺支就是要完成滅苦的畢竟道路
六入處就是一切法
佛陀說六入處就是一切法
無明渴愛是由五蓋生起
佛陀才會將五蓋稱為一切惡法的根源
這不是和苦集滅道有關係嗎
所以佛陀就開始觀察五種法念處的方法
五蓋被稱之為不善法
因為五蓋能令心散亂
生起邪見的情緒 障礙心平靜
影響開啟觀察的智慧…

~本集有許多重要實修內容,文字摘要無法表達,…不摘錄…,請聽聞完整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