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友  安樂行否
未正念正知  念住四念住  正觀五陰者令生
已生者令增長廣大
以下的時間 就來介紹四念處講義


文字摘錄→

歡迎分享推廣本網站連結。為維護著作權及法義的完整性,網站內影音文字請勿拷貝、下載、剪輯,或移放至其他網站。


前集說到正念
它沒有迷戀好的心理狀態
也不逃避壞的心態
不攀緣愉快  也不逃避愉快
對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都是一視同仁

可以作正念的所緣
沒有任何的壓制  逃避或是愛染
正念對當下所發生的過程
只是如實覺知當下所發生的過程
不會有任何扭曲


正念很難藉文字及語言來定義

這並不是正念複雜難說
或是正念很奧妙  都不是
而是因為正念它太過於單純和直接
正念的基本功能是清楚當下自己所發生的過程現象
如實的覺知當下現象產生變化及消失的過程


透過正念培養正知

能正觀所有現象的本質是因緣生滅法
因此是無常  無常故苦  無我  無我所


正念重要的觀察對象當然就是五陰 六入處

透過正念能深入平常無法觀察到的層面
例如身體十二種特性等的本質
或深埋在內心的貪欲 瞋恨 嫉妒 我慢等
當正念存在的當下
那些惡不善法的行為是不會現前的
若欲惡不善法的念頭生起
他馬上也會被正知發現而回來正念
因為有正念正知
使心不會落入昏沈或散亂的狀態


當正念迷失時

欲惡不善法的念頭才有機會生起
因而產生種種的錯誤行為
造成憂愁 悲傷 煩惱 痛苦


正念正知最重要的就是

能深入正觀身心的實相本質
是無常 無常故苦  無我 無我所


因此佛陀才會說

修四念處透過身受心法的開展
能正觀到五陰是無常 苦  無我的事實
修行者在正念正知中
親自的體驗到苦集滅道四聖諦

完成對苦集滅道  如實知如實見
進一步學習將正念正知融入日常生活中
如實的隨順觀此五陰味是味 患是患 離是離
不值得愛樂 讚歎 執取 染著
對於過去五陰不顧戀
對於未來五陰不欣求
於當下種種欲貪 生厭離欲貪  出離
乃至調伏 斷除  超越
到達心解脫 慧解脫
自覺涅槃


厭離五陰並非討厭五陰哦

而是出離對五陰種種的欲貪所生起的煩惱禍患
也就是說  厭離五陰不是討厭五陰
是厭離對五受陰所引起的煩惱禍患
佛陀沒有叫我們盲目地厭離五陰
因為佛陀叫我們厭離五陰  有厭離五陰的道理存在
我們來看雜阿含經十三經中就能知道


雜阿含經十三經中

若五陰於眾生不為患者
彼諸眾生不應厭離五陰
五陰為患或不為患
全取決於自己的自覺或不自覺
也就是要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
如何運用隨順觀  做到高度的警覺
正念於四念處 觀察五陰
如實知此五陰及五受陰  味是味 患是患 離是離
才能夠做到沒任何的欲貪
若沒有欲貪就不會生起瞋恨心


瞋心是因為不滿足自我欲貪而生起的

因此當我們的正智若存在時
這些障礙智慧的欲惡不善法是無法現前的
只要保持當下的正念正知
就不會隨著我們自己本身的欲惡不善法而轉


有正念 正知 正智

當然我們就能時時刻刻不落入五陰和五受陰
而引起憂悲惱苦
所以正智是從正念正知培養而展現出來的


也就是說只要
正念正知配合開展完成

就會生起正觀的智慧
這種正觀的智慧也就是正智
因為透過正觀的智慧
就能如實知如實見  五陰是無常 苦 無我
因此對五陰及五受陰等欲貪之禍患
一一的自知自證這是事實的
自然就會生起厭離欲貪  學習出離欲貪
乃至調伏欲貪  斷除欲貪   到達滅盡欲貪


換句話說

正念正知到達完全開展  就會開啟修證慧
而透過修證慧  就能完成去除欲貪和瞋恚
破除無明所引起的愚癡
而且由於正念正智完全的開展
就會完成對苦集滅道如實知如實見
進而學習斷除十結  到達完全沒有執著
使任何欲貪 瞋恚 愚癡等欲惡不善法完全降伏
甚至滅除


如果將正念正知  和正智簡化來說

念住於行住坐臥當下的現象
這就是正念
知道行住坐臥的當下所發生的過程就是正知
如實知見只是色身沒有自我或我所有
這就是正智


正念和正知配合起來所完成的稱之為覺照力

正念是覺知四念住所發生一切現象的過程
正知是清楚的了解四念住所緣
所發生一切現象的過程是如何
正念與正知是互相配合的
才能夠生起  一切是因緣和合的正智
由正智完成正定
由正定完成自證苦集滅道的智慧
自證緣起  進一步的自證涅槃


有關正念正智在雜阿含經六二二經中這麼說

云何名比丘正智呢
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
回顧視瞻 屈伸俯仰
執持衣缽 行住坐臥 眠覺語默
皆隨正智住 是正智
云何正念呢
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
精勤方便  正智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受 心 法法觀念住
精勤方便 正智正念  調伏世間貪憂
是名比丘正念


修四念處時時不離開當下

保持正念正知  精勤不放逸的培養正念正知
才能夠引導禪修者成長
因為正念正知有能力透視到自己當下的現象過程是如何
而正智能明白當下狀況是因緣和合法
簡單說正念就是念念分明在當下過程的現象中
正知則是清楚明白知道當下狀態是什麼
正智是如實知見一切現象是因緣和合法
所以沒有一個我或我所有

~完整內容,請聽聞講述~


修專注的定力和修正念是不同的

修單一的專注定力會受限於特別的環境
也就是說要修專注的深定
只能受限在某種特別靜處的條件下
才能完成專注定
才有機會修專注定
例如靜處  特別的禪堂等


這些靜處及特別的禪堂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種讓人減少分心的環境設備
使修專注定者專心修定或深定的功夫
這種環境主要就是不受外境的干擾
減少修定者分心
這種有經過規定  限制 規劃修定的環境
能使修定者欲望及情緒上的干擾減到最低的程度


修專注的禪定方法

只要找一個固定的目標作所緣
也就是禪相就對了
然後將精神集中在單一所緣的目標上
透過固定所緣的培養專注精神集中力
就會暫時忘記一切日常的雜事
甚至妄想或妄念沒機會生起來
一旦時間長久以後
就會培養出精神集中的專注力或深定
修深定有人只想保持自己內心清涼的喜樂
這樣就可以了
對其餘的事他則不感興趣


然而其實太過深定就會變成頭腦空白

放空就對了  好像昏沈一樣
因此就會障礙培養內觀的智慧
訓練專注通常被稱為繫心一緣
它是用力的迫使心持續固定在一個禪相的所緣上


因為用力專注

如果短期間還無所謂
若長期用力的專注者
假使有一些體質較差或是有潛在精神分裂症者
或是抗壓性較低的人
有可能因此產生身心勞損而情緒失控哦


修專注是一種促使精神集中的行為

因此修專注可以靠全神貫注的力量
來成就一般的定境
可是雖然成就了一般的定境
但他依然還有帶著我見和我慢的成份在內
因為修一般的定境必須依靠自我全神貫注的力量
因此養成一種刻意的習慣性
若是刻意放下
有可能就會進入昏沈或放空的狀態中
也因為這樣
有些人就誤以為這就是無我或是深定
其實這是忘我
忘我和無我是有差別的


修正念的方法和修專注就不同了

修正念完全不需要固定所緣
也不需要選擇特定控制的環境
也就是說  修正念不需要依賴任何環境
在行住坐臥中都可學習正念


對初學者而言

首先找一個特定的環境及固定的所緣目標
這只是為了幫助培養正念
等到正念有所進步或具足正念時
就不需要特定的環境或固定所緣的目標了
如果長期依賴特定的環境或者以固定所緣為目標
反而會使正念受限在一個範圍內
使不受限制的正念無法得到擴展
也因此無法徹底的解脫煩惱和痛苦


正念的培養是不受任何環境所限制的

也不需要長期的固定在所緣上
依照各人修行的層次而選擇所緣
因此就不需要長期的在一個固定的所緣上
培養正念只是純粹的覺知當下現況的過程
因此正念可以自由選擇所緣
念住當下的現況過程
例如身體的變化  身體的動作 情緒 貪 瞋 感受
甚至種種的六根對六塵的聲音等等


一切皆可作為培養正念的所緣

一切都是正念的對象
正念不受任何情況或環境所限


正念也不認為沒時間培養

也就是說修正念的人
因為他沒有受到任何環境所限制
所以就不會有「我沒空培養正念」這回事了
在每一個當下每一種情況出現時
都可作為正念的所緣對象
不需要固定所緣或挑選特定的所緣
才能作為培養正念的對象
因此正念沒有固定不變的目標
正念所需要觀察的就是當下過程的現況
只要有變化的都是正念的所緣目標
因此正念有無限的目標可當所緣


也因為如此

修正念才能完成隨順觀
如實知色受想行識  味是味  患是患  離是離的智慧


修專注可用勉強的方法來完成專注

或是由專注所完成的專注定
但修正念就不同了
正念則無法以勉強的方式來成就
如果修正念也用那種全神貫注的方式
集中在單一的固定所緣修法者
無論有多強的意志精進對正念是沒有幫助的


全神貫注只有對專注有所幫助

但全神貫注太過於用力
反而阻礙正念的進步
正念的培養是要靠一種溫和、柔軟的努力
所以培養正念的禪修者
必須經常的提醒自己
以很溫和的方式來保持注意著
當下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過程


也就是說

以最簡單的方法清楚念住當下所發生的事情過程
沒有任何的企圖心想要得到什麼 排斥什麼
如果以企圖想要得到什麼的心態來修正念
那麼結果將會是原地踏步
而不會有進步的一天了


初學者難免都會有妄念和妄想的出現

因此不需要企圖想要去控制妄想和妄念
只要念住所緣
在當下就沒機會使妄想妄念生起了
如果失去了正念  當然就有機會生起妄想妄念
發現當下已經離開了當下而妄想妄念
立刻回來
回來所緣上自然妄想妄念就消失了


只要依照自己修行的程度

在身受心法選擇一個適當所緣
所緣就是念住的對象
也就是佛陀所說的禪修要有禪相
禪相就是所緣的對象
然後持續不斷的保持在所緣上念茲在茲
念住所緣的過程
將所緣的過程念住清楚
就會體驗到所緣的集滅以及無常等等的法則


培養正念主要的重點

是持續地以耐心和鬆柔的保持念住當下所緣的過程
這就是修行的秘訣了


簡單說

培養正念就是要經常的將自己保持念住在當下的過程狀態
不要企圖想要獲得安詳或平靜的心理
也不要排斥妄想妄念


因為你有排斥就有瞋恨心

你有想要獲得安詳或平靜的心 這就有貪
只要我們以單純的心態念住於當下所緣
這樣就可以了
這樣都沒有加入貪和瞋的成份在裡面
假使我們時常加入貪瞋
雖然是小小的加入貪瞋的觀念
可是這會養成習慣性
從小小的貪瞋  演變到以後粗的貪瞋了
所以在培養正念時盡量減少
最好能不要加入任何的想要企圖得到什麼
想要排斥什麼
這都有貪瞋的成份在裡面


正念的特質就如一面鏡子般

分毫不差地如實反應當下所發生的過程
因為正念是保持無我及我所的覺知當下現象過程
正念只是如實接納當下任何現象過程的狀況
如果你要在正念中成長
必須要有耐心的接納當下的過程狀況
這是最理想唯一之道


就是說培養正念只有一個方式

靠持續有恆心 鬆柔-念茲在茲的培養正念
不要有壓力也不可以放逸
保持中道客觀的心境
因緣具足自然就會完成正念


例如雜阿含經二六三經中說

精勤修行三十七道品
不必刻意地去知道今天是否會漏盡
漏盡就是說  是否會斷煩惱就對了
或是明天會漏盡  就是說  或是明天會斷煩惱
但知道總會有漏盡的一天
也就是說總有斷煩惱的一天


正念的禪修是不離生活的

因此不限制於一個固定的點或是固定的目標
也沒限定生活的範圍
如果將正念禪修限定在固定環境或所緣
就是企圖把正念修行和日常的生活分割了


真正的正念禪修是沒有限制所緣的

只要是對開法眼證聖果有幫助的
都可以作為所緣
因此無論物質的生活或是精神的生活
都是正念禪修所緣的對象
只在禪修的過程中
有次第的念住於身受心法
也就是說
修四念處必須按照身受心法的次第而精勤精進
專注力和正念在禪修的路上是要平衡發展的
也就是並肩而行
同步的培養正念和專注
如果其中一項比較強疏忽了另一方面
在禪修上就會失去平衡  因此無法進步


所以四念處禪修的重點就在
使我們的正念和專注平衡  
並肩而行
如果一定要說正念與專注的平衡比率
對一位正觀者而言
寧願正念不要太弱  比專注更強一些就對了
因為如果偏向於專注過強
那麼反而影響到培養正念


何況有正念存在就有專注

有專注存在不一定有正念
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辦法培養正念的前提下
這樣專注就已經和正念平衡發展了
假使我們已經有辦法培養正念
我們就保持培養正念
不間斷的培養正念
也就是專注已經隨著正念增長了


但是只有專注不培養正念

當然正念就不會增長了
所以這個地方才是我剛才說的
若要勉強把專注和正念  二項說哪一個較強較弱
當然要以正念
因為正念才能開啟智慧
專注是完成正念而開啟智慧的工具
不過若沒有專注的話
我們就無法培養正念
因此只要有正念的能力
專注就已經足夠了


事實上
一般的禪定工夫對於自證緣起、自證涅槃

反而是沒有幫助的
因為定是協助正念的工具
定像石頭在壓草
它並不能斷除煩惱
但是它會壓制煩惱
正念和專注保持平衡乃是四念住禪修者重要的要領
若沒有專注  正念當然不穩定
但專注過強反而失去了正念
然而若沒有正念
就無法如實正觀身受心法的本質
既然如此
那麼就無法改變錯誤的觀念

以及欲惡不善法的習性


正念越強  念住所緣越清楚

但失去正念就會產生掉舉
因此保持正念和專注的平衡
乃是四念處禪修重要的要領
因為開始時
要正念和專注平衡的培養比較困難
因此在身念住第一階培養專注力是很重要的
因為有了專注力
有辦法發現正念的所緣  而念住於正念的所緣培養正念
這樣我們才能繼續培養正念
所以有了專注力進而培養正念
一旦擇法覺支生起
就自然會保持正念和專注的平衡發展


也就是說我們修四念處
一定要有七覺支來配合

我們修身念處或是其他念處時
我們都要有擇法的功能
若有擇法的功能
我們就能時時保持   正念和專注的平衡發展
也就是說我們修四念處  身念處第一階或是第二階時
什麼時候該選擇專注
什麼時候該選擇正念
我們隨時自己能夠選擇
例如我們現在尚未發現正念所緣
代表我們的專注力不夠
我們應該選擇專注
在我們專注力足夠  有辦法發現正念的所緣
又能夠念住所緣了
我們就念住於所緣
這就是擇法
有這個能力就是擇法覺支生起了


禪修的教導老師

只有教導禪修者的修行方法以及正確的觀念
其餘就要看禪修者自己的實踐和經驗了
例如教導開車也是一樣
指導老師只有教導開車的方法和要領
其餘的只有靠開車的人自己實務的經驗了


所以佛陀說過

善知識只是教我們方法
路也是要自己去走


正念是四念處禪修的核心和開啟智慧的關鍵

也就是四念處唯一的一種手段
因此只有持續不斷的用心培養正念
將會獲得如實知見緣起法則和現觀四聖諦的智慧
完成究竟的解脫惱苦


四念處禪修這個方法

是佛陀親自經驗過而教導弟子的禪法
因此只要正念和專注二項平衡開展
一步一腳印  日積月累就會有所成就


四念處禪修  是一種溫和的修行方法

它能夠非常迅速的透徹五蘊的本質
這種訓練的方法歷史久遠
成就的速度最快又效果最好
安全又可靠
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
就體驗到五蘊  六入處等  無常 苦 無我的真理
這種體驗並非是文字上的瞭解
而是如實知見的自證
因此這種自證是不會再退失的


經由正念和專注配合的訓練過程

慢慢修行者就可以覺知到
隱藏在自己內心的貪欲 瞋恚 掉悔 昏沈和疑
也能如實知見生命的本質是無常 苦 無我
如果勉強想要掌握或主宰
又因為是無常的緣故
因為無常的緣故  所以就無常故苦
無我的緣故以致無法掌握
就會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然而如果體驗到一切法是無常
若五蘊有所變化或病老死
就不會生起憂愁 悲傷 煩惱 痛苦了


一位未見法的凡夫  都以自我來面對人事物

生活中當然就會充滿著喜怒哀樂
而一位以正念正智生活的人
雖然生活在人群中
他不會使自己陷入於  永無止境的自我情緒起伏之中
因此他的心是平靜的 自由自在的
沒有任何衝動或憂惱 仇恨和不安


現代人的心靈是緊張不安的

生活壓力一天比一天更沉重
甚至連走路、講話都要求迅速
而一位沒有正念正智的人
難免就會深藏著仇恨 緊張  壓力  不安之心
因此容易失控


一位壓力沉重 心不安的人

所以他就(想)找到一個要怎麼疏解的方法
但是要找一個疏解的方法
說起來方法很多
但總是離不開發洩 移轉注意力 壓制
或者是借助宗教的力量
為不安的心找到一條出路
在後期佛教中
有數不清的法門教導疏解壓力或不安的方法
但大多數都是著重於信仰的寄託
希望藉著寄託來解除內心的壓力與不安


有一些理性的人

不想要依靠信仰的寄託
所以只有想要尋求一個理性又究竟的途徑
所以就會在佛法的大海中不斷的尋找
不斷地找
結果一生中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
因而失去了修行的好機會了
因為他是不了解什麼才是正法的緣故
假使他了解正法的緣故
他就不會盲目一輩子了
所以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
時間到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
有因緣下集再見
感恩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