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犯戒並不等於是被判了死刑一樣,那麼可怕。一個人即使犯戒,只要有心改過,將來必定能完成聖戒。也可以這樣說,學戒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跌倒了又爬起來,繼續不斷地學習,總有一天會走路。』

第二節 在家戒不同於出家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些戒律,不論是在家眾、出家眾都要學習、持守。但持守戒律的要求,在家眾與出家眾的標準不同。因為戒律在僧團中,代表著修行、共住的資格標準,如果犯了殺生、偷盜、淫、大妄語的重大過失的話,就沒有資格繼續在僧團中共住;但這並不代表沒有資格從犯戒中繼續學習持戒,直到戒清淨為止。

在僧團中,如果犯了波羅夷戒罪,是不共住的。為何不共住呢?主要是為了維護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品質。因此有關僧團的戒罪,其實只有加入僧團的僧人才有,處於自由學習狀態的在家俗人,並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如果在家俗人犯戒,那只是自己要承擔犯戒的責任,而沒有所謂的僧團中共住、不共住的戒罪問題。也就是說,在家的修行人沒有僧團共住資格審定的問題,戒罪審定共住或不共住,是僧團的事。在後來的戒律上,很明顯的把出家戒罪的嚴格審察條件,也強加在在家修行人的身上,難怪一般的在家俗人一聽到戒就生起不安的心。

其實戒律只是在家修行人最基本的入門學習對象而已,因此若有違犯戒律的錯誤行為,那是可以不斷地懺悔、學習的。因為在家修行人根本沒有犯波羅夷(重戒)被逐出僧團的問題,他只有負起犯戒的責任而已。這就好像在公家機關上班時,如果犯錯就必須接受被記大過、小過等的處罰,而在家工作的人就沒有這種問題了。

僧團中的戒律有波羅夷、僧殘、二不定法、捨墮、墮學處等等的層次,這些就像在公家機關上班,犯幾大過就要被開除,犯幾小過要接受何種處罰的道理一樣。在僧團中,最重的戒就是波羅夷戒,犯此戒罪者,必須被逐出僧團,也就是僧團不接受他在僧團中修行,以免影響僧團的環境與品質,但可以在家修行。這就相當於在公家機關裡,犯三大過就被開除一樣,但還是可以另外找工作,繼續上班。

理解出家與在家的戒律意義,有助於在家或出家者對戒律的信心,也不會因有所犯戒就覺得好像被判死刑一樣,永遠不能復生,沒有勇氣繼續學戒,因此失去完成聖戒的機會。所以即使是一位出家者犯了不共住戒,被逐出僧團,他還是可以回復在家的居士生活,繼續學戒。如果能勇敢地面對戒,不斷地學戒,總有一天同樣也能完成聖戒清淨。所以不論是在家或出家,如果在無明中犯了戒律,只要勇敢地面對錯誤,並繼續學戒,就有完成聖戒的機會;如果不敢面對錯誤,又沒有勇氣繼續學戒,那就沒有機會完成聖戒了。

其實犯戒並不等於是被判了死刑一樣,那麼可怕。一個人即使犯戒,只要有心改過,將來必定能完成聖戒。也可以這樣說,學戒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跌倒了又爬起來,繼續不斷地學習,總有一天會走路。

何況要達到聖戒清淨,並不是一般人能輕易做到的,按照佛教的證果次第來看,必須初果聖者才能做到。因為必須藉由戒、定、慧的相依,才能做到聖戒清淨,如果沒有依戒定慧互相協助,是不可能做到聖戒清淨的。也可以這樣說,只有證初果者,才能具足智慧運作,使戒、定、慧相依相成。具足聖戒清淨了,才是初果聖者。一般未證初果者所持的戒,只是在戒條上堅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甚至不飲酒的戒條精神,但還是無法將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落實在生活中,使聖戒清淨。所以要完成精進力,力行正知、正念,完成正念具足,獲得正定,斷除貪、瞋、癡,就必須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的相依相緣。

只有如此之戒行才是聖戒清淨,否則也只是限制性的遵守戒條而已。也就是說,佛教持戒的主要目的是要完成八正道的中道生活,只要完成八正道的生活,就是具足戒、定、慧的生活了,因為八正道就具足戒、定、慧三學。那麼為何佛陀只對善生居士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而沒有說不飲酒呢?第一個可能是在家居士身體健康上的需要,適量的飲酒是不損道德的。第二個可能是佛陀對善生居士開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時,當時佛陀還沒有制定不飲酒戒,所以只教導善生居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以下就來看看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的緣起。在僧團中有一位沙伽陀比丘,本來是一位有大威力,能降伏毒龍的尊者。有一天,他出去托触乞食時,因為飲下別人供養的無色、無味的白酒,酒醉了,神智不清地倒在路邊,路過的人看見,因而被人批評,被當成笑話。由於這個因緣,所以佛陀才要求比丘不可飲酒,以免神智不清而失控。

大多數人應該看過別人酒醉後失控的情形,有的人大哭大鬧失去了威儀,有的人神智不清,因而造作惡不善的行為,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說過度的飲酒也會導致身體疾病的產生,因此不飲酒就成為五戒之一了。

雖然佛陀制定了不飲酒戒,但也有開緣之處,不必擔心自己不小心沾到酒而犯戒。如在《五分律》中說明,會醉的飲料不可以喝,不會醉的飲料就不要緊。例如烹飪時,有些人會放一點酒做為調味料,如果我們吃了是不要緊的,不要太過於緊張,以為自己犯戒而使內心不安。何況佛陀也開緣允許以酒治病。

 

~待續~
下回主題:第三節 五戒內容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