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項 行善在當下及未來受報

根據佛陀的說法,我們所有的行為,只要是加上執著我見的有意行為(特殊行為),那麼遇到適當的助緣時,便會產生果報,這種行為稱為業。業就是執取的行為,執取的行為(業)遇到適當助緣時,才會產生果報。因此業不只是決定人會投生到那裡,同時也會決定我們的習性和能力。一切業的運作不是外來的,而是由自己的善惡行為所招感的。例如貪、瞋、癡的惡行,現今及未來都會造成痛苦;布施、持戒、慈悲與智慧的行為,現今及未來都會帶來幸福與善業果報。

那麼現今的社會為何常聽到苦報,而很少有聽到善報的喜悅呢?如果分析它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二種:一、誤以為行善不給人知道的功德比較大。二、不是真正為了行善而行善,而是為了獲得功德或作某種條件的交換而行好事。由於受了以上二種觀念的影響,所以現今很少聽到善報。

如果說現在行善,內心無法感受到善報,那未來那會有善報呢?如前面所說,業就是我見的意志行為,那麼行善、行惡當然都是我見的意志行為,只有不加上我執的中性行為,這才是解脫者的行為;當然中性的行為就不會有未來的果報,因為中性的行為並沒有執取的意志,所以不會招感未來的業報。什麼是中性的行為呢?就是沒有愛、取、佔有的意志行為。只要是有愛、取、佔有的心理行為,當遇到適當的助緣時,就會遭受果報。如果想要止息輪迴,就要息滅愛、取、佔有,過著正念、正智的中性生活。

《善生經》說,如果一個人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邪惡行為,那麼今世他會是一個值得敬重的人,命終後也必定得生善處,甚至往生天界。善處就是人間善道之處。當然了,如果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四種邪惡之事,那麼今生就不值得他人敬重,何況因為惡行讓心不安,所以命終後也必定往生惡處。既然未來往生惡處,哪還會有機會修行嗎?如果連修行的機會都沒有,哪有可能獲得究竟解脫的涅槃呢?何況現在雖然得到人身了,但如果不漸漸斷除愛欲(貪)、瞋恚、恐懼、愚癡四種行為,那麼福報也會漸漸減少。

《善生經》中,佛陀對善生居士說:有四種緣讓人造作惡業。哪四種呢?就是愛欲(貪)、瞋恚、恐懼、愚癡。由於有愛欲(貪)、瞋恚、恐懼、愚癡(邪見),而造作邪惡非法的行為,名聲、福報就會因此而逐漸失去,就像月光漸漸地消失,直到完全沒有一樣。人會因為四種緣故而多得福報。哪四種呢?就是斷除愛欲、沒有瞋恚、沒有恐懼、沒有愚癡。斷除愛欲、沒有瞋恚、沒有恐懼、沒有愚癡的行為,福報必定會逐漸增長,猶如月亮漸漸圓滿。所以現在能得人身,當然有得人身的因緣,若依業力輪迴來說,過去必定有做善行,否則就得不到人身。

有些人會這樣說,既然過去有善行,今生才能獲得人身,那麼一樣是獲得人身,為何每個人的命運會不同呢?例如有些人出生在有錢、有地位的富貴人家,有些人出生在貧賤困苦的人家;有些人出生後身體健康、五官清秀、智商很好,為何有些人就沒有那麼幸運呢?這又是何因何緣呢?這是因為雖然同樣是在行善,但各人的發心、觀念不同,所做的有多、有少,當然未來的果報也就有所不同了。

~待續~
下節主題預告:第四項 憶念善行,善念增長,功德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