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病或臨終時心會不安…第一、首先告訴他,世間有三種不可愛的,世間就是無常老、病、死不可愛,無論任何人生來這個世間畢竟有老病死;然後就告訴他現在你會執著父母嗎?他說會,病患說會,我們就向他開示說,你執著父母時你的病也是不會好…會執著妻兒、親族,名利、地位種種,…不能因為執著而不會死,…奉勸他放下執著;然後才進一步告訴他,你要放下你這個色身,世間有這個五蘊色身就有痛苦,執著這個色身對你沒幫助…應該你要趣向一條究竟解脫的涅槃之道…』

『一個阿羅漢與佛陀達到何等的無我慈悲喜捨,以這種大智慧來幫忙病苦者、臨終者,這是阿含經上的臨終關懷,這在阿含經記載的很清楚。』

學佛釋疑第42集

摘要:(建議直接觀看講述)

提問(1):助念亡者真的可使亡者不墮三惡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很大?

◎那麼這樣你講起來就是變成問我兩種,我以兩項分開為你解答。

佛陀對儀式沒興趣,對教派也沒興趣,佛陀所講的就是滅苦之道,那麼若這樣佛陀是不是不關心,人要往生的事或往生後的事呢?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在阿含經可以用兩種來向各位介紹,讓各位知道佛陀是怎麼個關心法。

◎我們先來說死後的問題,尤其在阿含經裡面你能看到佛陀幫人授記,這個授記其實講起來實在簡單說就是預言,幫你預言而已,授記並不是玄、不是妙,並不是什麼種種神通的事情,不是,這個授記二字就是預言。

例如這個人一天到晚吃飽喝酒,那麼我們預言這個人以後會中酒毒,這種哪要神通,不用啊,這種哪有玄,沒有,通通沒有,這種是因為以事實的真理將之推論就能覺察到的,所以授記就是預言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預言,後來的人將授記說得非常的不得了。

佛陀以此人活著所做的行為,去幫他預言未來這個人是如何,這種是一個授記,這就是預言,所以佛陀大多數對死者關懷都是重視在活著的時候,稱為『人間的關懷』,你若看我出一本書《阿含道的人間關懷》,其實《阿含道的人間關懷》,我就從雜阿含第一經到一千三百多經裡面,一直看一直選擇,選擇出來關於佛陀或是佛陀的弟子,關心僧團、在家居士生病或是臨終之前的助念,我都在那本阿含道的人間關懷中,已經說得很清楚。

現在的人大多數都是死後才大作文章,在阿含經所看到佛陀當時是未死之時幫他助念,這是最好的,對亡者或病者最有受益。

譬如說無論佛陀的弟子,或是佛陀的在家弟子、出家弟子,身有生病時若佛陀剛好在附近時,佛陀知道佛陀都會去向他開示,大多數向在家居士開示都開示什麼呢?都開示對佛法僧堅固淨信不疑,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你對佛法僧有堅固淨信不疑時,不會後悔時,那麼你未來還能得到人身,由人身當中繼續不斷的持續再來修行,若這樣就能得到解脫。

◎佛陀就開示說,因為智慧具備的優婆塞、優婆夷,在生病或臨終時心會不安,所以有智慧的優婆塞、優婆夷,應該要自動去幫他助念開示,其實助念就是開示,佛陀甚至還教他要如何助念的內容:

第一、首先告訴他,世間有三種不可愛的,生再來就老、病、死不可愛,世間就是無常老、病、死不可愛,無論任何人生來這個世間畢竟有老病死

然後就告訴他現在你會執著父母嗎?他說會,病患說會,我們就向他開示說,你執著父母時你的病也是不會好,你快死了執著父母,也不能說因為你執著父母你的病就好了不會死,何況執著父母對你也不利,應該有智慧的人要放棄對父母的執著,這樣向病患鼓勵,病患就說這樣好,我要放下對父母的執著之後,還要讚嘆他,鼓勵他很有智慧;

然後再繼續向他進一步說,你雖然不執著父母但是會執著妻兒、親族,名利、地位種種,都繼續這樣向他開示,開示說你執著這種對你的病沒幫助,會加重你的病症,對你快死了不能因為執著而不會死,甚至對你死了以後,未來的果報較不好,奉勸他放下執著;

然後才進一步告訴他你要放下你這個色身,世間有這個五蘊色身就有痛苦,執著這個色身對你沒幫助,然後他放下色身後,才告訴他,這個世間不好,天人的生活比世間還好;然後他志願要去天人時才再向他開示,雖然天人是好,但是天人福報享盡就又墮落,應該你要趣向一條究竟解脫的涅槃之道…

◎由佛陀所對摩訶男開示的助念內容是有次第的,由此次第向病患或是快死的人,向他一一的開示,讓他了解無常性,了解生老病死自然法則因此放下,這才真真正正讓快死的人得到利益,這是最好的助念,也是阿含經裡面的人間關懷最好的展現,一個阿羅漢與佛陀達到何等的無我慈悲喜捨,以這種大智慧來幫忙病苦者、臨終者,這是阿含經上的臨終關懷,這在阿含經記載的很清楚。

那麼其他的助念,教人念阿彌陀佛幫死者拔度死者就會解脫,這樣我不用修行了吧,我去賺很多錢,快死之前才交代人去叫那些人都幫我助念和拔度,我就可以解脫了。

◎要不要解脫佛陀說得很清楚,自依和法依,依靠自己和依靠方法,善知識只能指導方法而已,何況我們死後沒有腦的思考了,也沒有觀察的力量了,一個要得到真正的解脫者必須要有具備自覺,什麼叫做自覺呢,自覺五蘊、六入處等是無常、苦、無我,這叫做自覺,沒有自覺哪有可能會修行完成究竟解脫呢。

◎也就是說,修行一定要有內觀自覺的力量,和有思考的智慧,沒有思考的智慧和內觀的力量,怎麼會解脫呢;既然我們想要內觀,若沒有身體的腦要怎麼內觀,要思惟你若沒有腦要怎麼思惟,人死了已經眼耳鼻舌身意通通斷了,只有留下你對人生世間執著那股渴愛的欲望,由此渴愛的欲望化作一股力量,由此力量遇到適當的助緣而流轉輪迴,我這麼向你介紹,應該你就能了解助念是在活著或死後。

◎其實死後作助念的工作有好處否,有,讓亡者的家屬安心和得到關懷,甚至在開示的過程中讓亡者的家屬能聽到法義,那麼這也有好處啊。

◎良心說在現在這個寶島台灣,包括我們慈蓮寺現在也還沒有完整的一套,以符合阿含道幫人做佛事。

◎我們慈蓮寺有時在做三時繫念,三時繫念我也是從阿含經裡將之編為三部分,以苦集滅道四聖諦,人家在做三時繫念我也在做三時繫念,可是我的內容以阿含道,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根本的出發點,分為一時、二時、三時解釋,和用舌根念南無釋迦牟尼佛,向他解釋內容…

在一、二十年前我在講阿含時,人家也說我瘋子,沒一個說我正常的人,我時常也跟我裡面的法友、弟子這麼說,有可能等我死後人家才會憶念某某人當時說的對,可是不過現在我還沒死,就很多知識較好的人、較理性的人,在台灣學習阿含的人很多,尤其是外國也很多在學阿含的人,全世界調查起來其實是台灣阿含較少而已,不然全世界學阿含的人是勝過念阿彌陀佛的,為什麼呢,念阿彌陀佛是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也就是從中國佛教傳出來的周圍這些地方念阿彌陀佛;那麼像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南傳,或是美國、英國,他們這些都是以阿含道修行為主,因此並不是全世界統計起來百分之九十幾都念阿彌陀佛,是以台灣來說有可能,但是大家來弘揚阿含道以後就打破這個數目了。

◎所以我向你答覆就是,只念阿彌陀佛要如何拔度亡者能不墮三惡道,這種因緣你要了解一下。墮三惡道就有墮三惡道的因緣,就是有製造三惡道就有墮三惡道的因緣;那麼往生極樂世界功德大小呢,我不敢說沒功德,功德都有,例如佛陀有一次婆羅門…

 

提問(2):三十七道品四聖諦的緣起法則,為什麼很少人弘揚聖法宣揚解脫道呢?都是每一位弘法者講一部經,如金剛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這些大乘經典。你說佛陀講法四十五年中都不離苦集滅道、緣起法則,現在經典很多開頭都是如是我聞,我們修行看經要如何釐清是不是真正佛法呢?

◎好,我向你解釋。其實你要了解一個問題,無論南傳、北傳,也就是無論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根本佛教,或是大乘初期、中期、後期以及密宗,講到修行其實大家都公認要修三十七道品,也就是說,修行離開三十七道品那麼只是口頭禪,沒在實踐三十七道品他說修行是口頭禪。

因為你要完成八正道,當然要以三十七道品來完成八正道,也可以說在修八正道的人,就已經在修三十七道品其中的道品了,因為三十七道品有七個體系: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所以你在修八正道分就已經在修前面六個體系了,也意思說,由三十七道品六個前面的體系: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都在修行的原因最主要就是要完成八正道,所以修行不離開三十七道品,這是無論南傳、北傳,或是大乘初期、中期、後期以及密宗,都被重視的,都一直大家認同的,只要佛教的弟子都知道這個問題,三十七道品裡面涵蓋就是四聖諦、緣起法則。

◎很少人弘揚的原因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被當時中國有名的一個大師卻判教產生錯誤,又種種的誹謗到三十七道品為小乘,所以才很少人去研究、實踐,都用在文字上,在文字的名相上帶過去而已,你問他三十七道品知不知道,會背念的都很多。

例如說四念處大家也知道四念處,但是可惜將四念處說,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用這四句帶過去,很少人用心去了解佛陀說四念處的因緣,很少人用心實踐四念處,所以無人實踐當然就無人弘揚,是人弘法不是法來弘人。

◎這種緣起的自然法則並不是佛陀製造的,是佛陀沒老師教自覺悟到的這種緣起自然法則,假使法是我們製造的,那麼這種就不是真理了,真理不是人製造的,真理不受到時間、空間或是任何人破壞的,例如世間的真理:有生就有病、老、死,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有苦、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滅除苦就滅除,要滅除苦的原因必須要修道,那麼這是真理,凡事有因有緣有果的,這種苦集滅道四聖諦不會被過去現在未來淘汰。

有的人說佛教二千多年的在印度的悉達多所說的,現在有適合嗎,各位,四聖諦和生老病死一樣,絕對不被時間和空間影響,所以說真理是佛陀發現的,不是佛陀創造的,若是佛陀創造的,變成就不是真理了,所以這個自然法則本來就是如是。

◎但是可惜沒有人去弘揚,為什麼沒人弘揚呢,最簡單說就是無人重視,怎會無人重視?來自於一般的人都是對自己信心不足,又貪求不勞而獲的心理,例如念個阿彌陀佛就可以獲得種種的功德,可以得到種種的解脫,他不了解修行必須有道次第,修行有次第。

◎譬如說在阿含經所見,要修行必須要具備三種次第,第一、了解四聖諦的法,法就是大綱,義就是內容細節,以及其次第,例如佛陀說先了解苦再來才了解苦集,再來才苦滅、苦滅道跡,他用要進去殿堂的四個階梯來譬喻,一個樓梯接一個樓梯才走進殿堂,佛陀也有說,不了解苦、無常故苦的人就說他了解苦集,這是嘴巴說說而已,你追問他就說不出一個真理了,一個人不了解無常故苦,哪會了解苦集呢,不了解苦集的人哪有可能了解苦集可滅除呢,既然不知道苦集可滅除,哪知道苦可滅除,要滅除也要有方法,當然方法就是修八正道。

◎所以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都如是的真理,但是可惜有這麼好的法義無人弘揚,怎麼無人弘揚原因出自很簡單:真正要講阿含道或是要講四念處,必須一定要加以自己真真正正有親身去力行經驗,思考、觀察、體驗,因為這是如實道,否則你講出來當今就會被識破了;你若說死後的事,又沒人死後會再爬起來與你爭論。

◎佛陀說我很不愛答覆這個問題,我教的是要去了解苦了解苦的原因,了解苦的原因滅除苦可滅除,了解要滅除苦必須要修八正道,佛陀一再的向他的弟子說,只有討論四聖諦不要討論無記,無記就是指死後的問題。

可是後來佛教卻偏重於都說死後的問題,討論死後的問題,因此將佛陀是人、佛法是當今可以自證、可以自體驗、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都說成死後的問題,大家偏重於死後的問題較簡單、沒有爭議,若有爭議推給死後的問題,又沒有一個人死了會爬起來和我們爭論,所以才三十七道品少人弘揚,少人弘揚的時候人們沒聽到,社會人一般都會,嗯,那麼多人信。

◎我有說他們都不具備葛拉瑪經,應該具備信的十種條件,都認為這很多在親近代表就是對的,不然為何那麼多人、那麼多知識份子都去親近,社會文化的知識不代表越高就代表他對佛法體證和解脫。

◎因此弘揚三十七道品等法,只要人人加以思考在生活當中經驗、自證,你自然而然將這麼好的東西弘揚給別人、代代相傳,將佛陀所說的正法不間斷延留於此人間,讓我們的親朋好友大家都能聽到這種佛法,在人世間就能得到佛法利益。

學佛不是要記很多的名相,也不是只要寄託於未來,只要你當今持戒行善、布施,未來都一定會得到天人的果報,所以佛陀說持戒布施,這就是人天乘,就是死後能在天人,甚至再來做人,由此可知真正的佛法不是要學很多,是學一經一偈能落實於生活,改變自己過去的錯誤觀念和行為,在此人世間能得到真真正正佛法的利益,這是學佛應該具備的,並不是人家若說什麼好你就跟著走,不是這樣。

我也不是在這裡說我研究阿含就在宣揚阿含,別的宗教不好,你信仰宗教很自由,任何人都可以,我不會排斥你們去信媽祖、王爺,不會,但是我鼓勵你們適當的信仰可以,太過迷信不如信因果就可以,信行善布施就可以,因為過度的迷信影響到智慧不能開啟,也影響到社會發展,所以你要認清楚,佛教是人不是神、也不是鬼的主義,佛教是人的主義,佛教是以人為主,若這樣的話應該你就知道了,知道到底是要如何能真真正正不墮地獄,往生極樂世界是否有功德是真的嗎,這是我向你答覆的問題。

 

提問(3):經書這麼多,為什麼經文開頭都如是我聞?

◎你要了解『如是我聞』的因緣是什麼,『如是我聞』就是因為佛陀快入滅了(快死了),阿難在哭,那麼佛陀跟阿難說,人有生老病死自然的,雖然我是一個大覺者,終歸有一天這個色身也會死去,其他的比丘就建議阿難說阿難啊,佛陀死了這是很自然,那麼以後我們會將佛陀親口所說的法結集起來,若這樣那麼開頭要寫什麼較重要,阿難去問佛陀,佛陀向他答覆『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意思是說我親身聽到,像你們今天親身聽到我在講,我如是我聞大願比丘說什麼,但是你們不能加鹽添醋,加鹽添醋是你加的不是我講的,我講的就我為我講的負責;斷章取義、加鹽添醋是你的事情,所以如是我聞是這麼來的,所以佛陀說經首寫如是我聞就是我親身聽到佛陀這麼說。

◎可是幾百年後出來的經書裡都寫如是我聞,是任何人都可加上去的,不要緊,他怎麼加不要緊,只要裡面有符合無常、苦、無我,也簡單說有符合四聖諦、緣起法則,無常、苦、無我的法都是正確的,都是佛陀親口所講的,否則的話雖然冠上如是我聞,當然你要考慮。

◎但是我告訴你,每一部經裡面都有佛法,是成分多寡而已,有的佛法成分很多有的佛法成分很少,例如阿含經裡面也很多因為翻譯的過程,不是佛陀講的以後的人加進去的也有。

何況過去很多外道為了要破壞佛教,所以將外道的教法都加入在佛教裡面,藉佛教的名,想要和稀泥破壞佛教的真正真理,讓外道有機會來發展他們的教義,意思說佛教有我們也有,佛教有什麼特色而來標榜外道。

◎所以看經一定要理性,最主要了解這部經是什麼人說的,不要講如是我聞你就相信,加上內容有符合正法的六種特色否,內容有具備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否,對你開啟苦集滅道的智慧有幫助否,對你滅除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有幫助否,若有的話你就相信。難怪佛陀向阿難說經首用如是我聞,但是如是我聞後面被人濫用了。

◎阿難問佛陀說:佛陀,你說這麼多,但是你死去之後我們要以什麼為住?佛陀說以四念處為住;要以什麼為師?以戒為老師。所以若以佛陀最後的遺教來修行,『以如來所說的法與律為師,以四念處為住』,聽經、看經,不能稱為經書你就信以為真,應該了解這個經書是不是真真正正,佛陀的弟子阿羅漢聽到結集出來的書,否則的話我們做參考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