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發現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緣滅自然法則,又將此涵蓋一切緣起緣滅法則,建立在十二支緣起緣滅上,使它貫通一切的緣起緣滅法則,能在有生命的身心上,自覺苦集苦滅,這是一個偉大的智慧!』

阿含菩提道 04

 (本集詳細解說緣起緣滅自然法則真理,建議撥空觀看講述)

 

 (本集詳細解說緣起緣滅自然法則真理,建議撥空直接觀看講述)


摘要(1)

==無記==
這是無記,因此討論,回答說明是無意義的。這個無記的意思也就是說,在當下不能現見自體驗,用簡單說就是抽象,很抽象,不能實際上以當下生活中人人可自體驗到的東西,那抽象的東西容易引起爭論,所以這種佛陀就不加以討論。

==苦是由無明而來,這是一個重點==

◎佛陀否認世間有苦嗎?當然不是,佛陀和我們一樣是由一位凡人透過修行,而完成正等正覺,既然如此,哪有可能佛陀不知道世間充滿苦呢,既然世間充滿苦,但苦不是自作,不是他作,也不是自己和他人共同造作出來的,更不是無因自生,那麼苦從何而來呢?佛陀說哦,苦是由無明而來的,所以這是一個重點。

◎因為有無明而有無明行,乃至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如果無明滅除了,那麼無明之行,乃至純大苦聚集就滅了。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苦是來自於無明,不是自作、不是他作、不是自己和他人所造作的哦。這是身為一位佛教徒一定應該要了解的重點。

==「受」用較簡單說就是情緒反應==

◎因為受是有因有緣而生,而不是有一個造作受的我、造作受的他人、自己和他人造作受或無因無緣生受。受是由根、塵、識三事和合而生觸,由觸而生受。

◎因為無明,因此根塵識三事和合之觸中,產生合意而樂受;不合意而苦受;也沒有特別合意、特別不合意,就是不苦不樂受。

◎「受」用較簡單說就是情緒反應,因為有情緒反應,所以才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然情緒反應是來自於無明,明就不會有情緒反應了。

==若是佛陀創造的,我們就依止佛陀、依人不依法了==

◎自然法則,不是任何人創造的,修行者才能做到依法不依人。我們大家要知道,緣起自然法則是佛陀發現的,不是佛陀創造的,若是佛陀創造的,我們就依止佛陀依人不依法了。佛陀是發現這個真理的,所以才會依法不依人。

如《雜阿含經二九九經》,有一次,佛陀住在拘留搜的調牛聚落,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所,頂禮佛陀之後,就退在一邊坐下來,然後問佛陀說,世尊,所謂緣起法到底是世尊所創造的呢,或是他人所創造的呢…佛陀回答說,緣起法不是我所創造的,也不是他人所創造的,緣起法在如來(佛陀對自己的稱呼)出生及未出生之前後,都是常住於法界的,由於如來無師自覺此緣起之法,成就正等正覺,而為諸眾生分別詳細的講說,開顯其道理,使此道理顯發,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緣起緣滅法則。

◎使人類知道有此緣起緣滅的真理,因此而知道苦及苦集的原因,也知道苦滅及苦滅的方法。苦有苦的原因,苦滅有苦滅的方法,只有了解苦集滅道的內容,煩惱等疑惑才能全部在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解釋之下,一一就能夠清楚了。

◎當清楚之後,若能進一步的實踐苦集滅道四聖諦,達到現觀四聖諦,就能當今斷除一切憂悲惱苦,未來免遭受生死輪迴。

==世尊的背景==

◎西元前六世紀,在北印度釋迦族出生一位太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他的父親就是淨飯王,據說是一位賢能的國王,他的母親就是摩耶夫人,太子十六歲那年,和一位叫做耶輸陀羅的公主結婚,二十九歲那一年,他的獨生子就出生。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感嘆世間充滿種種的惱苦,而當時的印度人認為人死後有輪迴,必須修行才能解脫輪迴的風氣盛行,因此太子就在他的獨生子出生那一年,也就是他二十九歲時,就非常的堅決決定離開王宮出家修行,加入了當時印度正盛行的苦行行列,在恆河流域一帶參學修行總共六年,研究及學習修行當時宗教界各名師的理論,但都不能真正獲得究竟解脫煩惱,因此他決定自闢途徑,找一個究竟解脫的方法,於是他就在尼連禪河邊的一棵樹下,聽說那棵樹名為菩提樹。

在樹下思惟觀察,捨棄一切推理,想像,傳說,只有以生命實際的現象作為思惟觀察的對象,例如為何有生呢,生來自於何處呢,最後他發現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緣滅的道理,終於破除亙古迷思的疑惑,斬斷現今憂悲惱苦的輪迴,以及未來生死輪迴的鎖鍊,開啟涅槃究竟之道,正等正覺的聖者終於出現於世間了。

喬達摩悉達多成正等正覺之後,將自己所知所見的正法,經過歸納整理出一套滅苦的正法,這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然後以此苦集滅道四聖諦向世間人講說,因為沒有人發現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自然法則,當然就沒有人將此歸納整理組成一套完整的滅苦之道四聖諦教導世間人。

自從喬達摩悉達多比丘發現此自然法則的真理,並親自完成正等正覺之後,將此真理講說給世間人聽,世間人尊稱喬達摩悉達多比丘為佛陀,也就是無師自證的意思,佛陀就是無師自證的意思,之後又不斷的傳出各種不同的尊稱,例如應供,應供就是應當供養者,就是阿羅漢,意思就是應當受供養的聖者;等正覺,等正覺的意思就是真正完美的自覺者;明行足,明行足的意思就是成就智慧和德行者;善逝意思就是善巧地斷除貪瞋痴者;世間解意思就是洞悉世間真理者;可教化丈夫之無上士意思就是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天人師的意思就是諸天和人類的老師;世尊意思就是世間至尊的聖者。

 

摘要(2)

☆☆☆對滅苦有幫助的緣起:俗數法與非俗數法的差別☆☆☆

佛陀發現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緣滅自然法則,又將此涵蓋一切緣起緣滅法則,建立在十二支緣起緣滅上,使它貫通一切的緣起緣滅法則,能在有生命的身心上,自覺苦集苦滅,這是一個偉大的智慧!

只有如此,才能將俗數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自然法則,運用在非俗數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出世間自然法則上。

如果只發現緣起緣滅法則,而沒有將此緣起緣滅法則,建立在苦集滅道的十二緣起法則上,那麼就不可能對滅苦有所幫助了,所以才會分為俗數法和非俗數法。

要了解緣起緣滅法則雖然不簡單,但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法則,建立在人生的苦與苦滅的問題上,這才是無上的智慧,也對人類作了最大的貢獻,這種的貢獻是人間無上的至寶,如實知見緣起緣滅法則,是完成佛道的不二條件,也就是說每一位要完成佛道者,必須先經由開法眼見緣起,否則是完成不了聖果的,因此開法眼見緣起是任何一位想要完成聖者的人,人人都必須經過的過程,如此一來,你說這不神聖嗎。

雖然開法眼見緣起是那麼重要,但大多數的修行者,對緣起緣滅法則疏忽於靜慮思惟和觀察,因此你問他了解緣起緣滅法則嗎,大多數的人都說知道,甚至有人也會說出十二緣起緣滅的名詞,可是如果你再進一步的詳細問緣起緣滅法則的內容時,他就說不出來了,然而一旦有說時,不是說一些真正與緣起緣滅無關的因果論,就會說緣起法則是甚深不可說,只能意會。

 

☆☆☆正法的特色☆☆☆

佛陀所教導的緣起法則不是一般因果論,當然不是不可說的玄學,而是只要有善知識的開示,一般人都能了解,甚至人人在當今的生活中都能親自發現到的,這才是正法的特色,否則就是無記了。

《雜阿含經二一五經》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那時尊者富留那,富留那尊者就是十大弟子之一的比丘,來到佛陀住所,頂禮佛陀之後,退在一邊坐下來,對佛陀說世尊,你曾經說現法,說滅熾燃,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等法,世尊,到底什麼叫做現法呢,乃至什麼叫做緣自覺呢,佛陀對富留那比丘說,善哉,富留那,你能問這種法,富留那,你要注意聽,聽後要善加思惟,現在就為你解說…

由以上的經文中可發現正法有正法的特色,正法的特色是現見法,意思就是正法的特色只要經由解說,然後思惟觀察,任何人都可以釐清楚甚至做到,例如佛陀說,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時,覺知對色聲香味觸法生貪,也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時,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起,由識而生觸,由觸生貪,這一切都能在思惟觀察中如實的覺知,因此正法的特色不是玄,也不是由任何人自由心證出來的,既然如此,只要是玄或是個人自由心證出來的,那麼就不是正法了。

正法的特色除了現見之外,它可滅熾然,就是說滅熱惱熾盛的煩惱就對了,所以滅熾燃是指滅除煩惱,因為熾然的意思在此是指煩惱,所以滅除熾然就是滅除煩惱,

正法的特色除了現見,能滅熾然之外,還有不待時,不待時所指的就是,無論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皆可現見、滅熾然,而不是現在修行要死後才到他方世界獲得利益,或者是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完成佛道。

如《雜阿含經二一五經》中這麼記載,佛陀對富留那尊者說,比丘眼見色境之後,雖然覺知這是色境,但並沒有生起貪欲色境的感受,雖然在內處有眼根,眼識與色境和合生觸,但並不生起貪欲色境的感受,都能夠如實的覺知,這叫做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就是正向於解脫,即此見,緣自覺,所以對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的覺知。

如果所說的法是現見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的正法特色,那麼就離不開佛法的內容了。

◎當然對未聞正法的人他也不知道什麼是現見,所以人說就信,甚至誤認為佛教是玄學,誤認為佛教是種種,所以這都是對正法特色不了解的緣故。

 

==甚深的意思不要誤解成很難了解,是難發現==

如《雜阿含經第二九三經》這麼記載…(詳細請觀看講述)

我們再來看長部大緣經如何記載緣起甚深之法…(詳細請觀看講述)

我們大家想一下,如果緣起法則沒有甚深,為何那麼多的宗教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等等,他都沒有發現到呢,直到喬達摩悉達多透過內觀修行才發現到,然後講解給世間人聽,因此被稱之為佛陀,也因為如此,佛陀才會說緣起是甚深,雖然緣起法甚深,但解脫法更是倍復就是說更加倍,甚深難解。

 

==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差別==

《雜阿含經二九三經》中說,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緣起法則雖然比一般因果宿命論等更甚深,但緣起法則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就聚集,這就是有為法。

《雜阿含經二九三經》中說,有為法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當然無明滅生明,無明緣無明行為就滅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滅,因此滅無明法就是無為法。

《雜阿含經二九三經》中說,無為法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

所以簡單說有為法,十二緣起就是有為法;無為法就是十二緣滅,這麼說較聽得懂,因為無明緣行不斷的在流轉輪迴中,這就是有為法;你若把無明一切斷盡,無明行為也就盡了,這不是無為法嗎。

以後的人對有為法、無為法拿出很多的爭議,隨人自由心證說一套,但是我們若以緣起法則來比對的話,並不困難,很簡單。

 

==★★★世尊已將緣起法則說出★★★==

雖然佛陀發現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真理,已經講說出來了,但有一些人卻仍然感覺到艱深難以理解,難以自體證,而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在於緣起法則,而是在於一般人都是以自我為主,依著世間學問為出發點而思惟,研究,既然如此,縱使佛陀所發現的緣起法則有如何的殊勝,仍是落入世間的思惟研究,因而偏離了緣起的本質,當然就難以了解以及自證了。

何謂世間思惟呢,世間思惟的範圍實在太廣泛了,但都不離自私自利和自我我所,雖然有一些人的思惟並不是為了自私自利,例如一些宗教家等,他們有熱情的宗教情操,不為自己求安樂,但可惜他們所從事的都屬於世間思惟之事,不離我和我所有,而不是符合緣起法則的真理,既然不符合緣起法則的真理,那麼當然就不離世俗的俗語了,因此是離不開苦的啊。

雖然在各宗教中有很多關於緣起緣滅的說法,但其內容並非是真正的符合十二緣起,而是由各自的主觀提出一套因果理論的分析法,以為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緣起法則,諸如心理學的唯識緣起、生物學的無盡緣起等,洋洋大觀等哲學思想,都以為就是佛陀所說的緣起法則,以致甘願一生投入研究,其實這些理論和佛法的緣起法則都沒關係,既然和佛法沒有關係,那麼就對開法眼證聖果沒有幫助了。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的目的,是要獲得解脫苦就是斷除煩惱,因此他發現十二緣起自證解脫苦之後,就將解脫苦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法則教導憍陳如等五比丘,所以這很有名的就是初轉法輪,說四聖諦度五比丘,然後創立了佛教。

佛陀創教的目的不為名利,只是為了引導眾生超越苦,獲得究竟解脫苦,既然如此,當然佛陀所弘揚的法就不離十二因緣和四聖諦了,因為無論是當今的憂悲惱苦,未來生死輪迴的憂悲惱苦,或者是究竟滅苦的涅槃,都依十二緣起緣滅的道理而集滅,因此佛陀才會說緣起甚深倍復難見。

全世界上有數不盡的哲學家,諸如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等,都沒有發現緣起法則這道理,佛陀雖然發現了,並講說出來希望人類能了解,但人類受限於先入為主,或是信仰寄託的依賴心態太強,加上佛陀在世之時的印度思想界,異說紛紜,外道林立,因此真正依法不依人思惟緣起法則者並不多,既然思惟緣起法則者不多,那麼觀察緣起法則者自然就少了,何況佛教成立初期想要取得民眾的信心就不容易…(時間到了,今天說到這裡,有因緣下集再見,感恩,謝謝)

(本集詳細解說緣起緣滅自然法則真理,建議撥空觀看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