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關懷生命,不願眾生因為無明而平白受苦,所以對我們說苦是可滅除的,不須無奈的接受苦。苦是未聞正法凡夫生活的真相,這些是真實的,所以稱它為苦聖諦。也就是說,未聞正法的凡夫,他的生活現象本身就處處充滿苦的逼迫,想學習佛法的第一課程,就是要先了解苦的事實,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的了解,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阿含菩提道 03

摘要:

《雜阿含經二六六經》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對諸位比丘說,眾生在無始以來的生死當中,被無明所覆蓋,被愛結所繫縛,長夜輪迴,不知苦的根本根源,這就好像有時長久不下雨,地面所生的百穀草木都會乾枯那樣,諸位比丘,被無明所覆蓋、被愛結所繫縛的眾生,在生死當中輪迴,由於愛結不斷除的原因,就不能滅除苦的根源…

由以上的經文中,佛陀已經明確的指出,眾生會有無始的生死輪迴,就是被無明所覆蓋、愛結所繫縛,因此不斷的輪迴在生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中,這種輪迴佛陀將它譬喻為像是一隻狗,脖子被繫縛,一端綁在柱子上,用一條繩子繫縛在狗的脖子,如果不將繩子斷除,就只有永久的在柱子周邊繞圈子的道理一樣,不斷地對色受想行識執著,那就註定要遭受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的輪迴。

當然只要破除無明的覆蓋,不再執著色受想行識的欲貪,那輪迴生死憂悲惱苦的鎖鍊自然就斷了,否則就會像被繩子繫在柱子上的狗一樣,這隻狗雖然認真的掙扎,但是都跳脫不了柱子,在那裡打轉而已,不能脫離柱子的束縛。

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任何人不學習八正道,實踐四念住,正觀五陰無常、苦、無我,厭離對色受想行識五陰的欲貪,那就會永遠脫離不了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生死輪迴的鎖鍊。

所以眾生因為無明為因,渴愛為緣,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我、我所有,所以引生一切生老病死就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也就是未聞正法的凡夫,如果沒有聽聞正法,處處都充滿著苦,所以苦的種類是說不盡的,例如苦苦、壞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等說不盡的苦。

但這一切苦都是來自於無明為因,渴愛為緣,在六根對六塵生六識的觸受中生起苦,而不是生命本身就有苦。

生命本身有痛,這是自然的神經反應作用,但苦是來自於無明為因,渴愛為緣。例如痛雖然是出自於身體上的神經反應,但未聞正法的凡夫,不知色法是無常、苦、無我,所以就由痛引生苦;老死是生命自然變化的現象過程,也就是任何有生,就有病、就有老、就有死,這是很平等的,但未聞正法的人,因為無明為因,渴愛生命為緣,所以遭遇到老死,就生起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佛陀關懷生命,不願眾生因為無明而平白受苦,所以對我們說苦是可滅除的,不須無奈的接受苦。苦是未聞正法凡夫生活的真相,這些是真實的,所以稱它為苦聖諦。也就是說,未聞正法的凡夫,他的生活現象本身就處處充滿苦的逼迫,想學習佛法的第一課程,就是要先了解苦的事實,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的了解,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雜阿含經四三五經》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那時須達長者到了佛陀住處,拜訪佛陀見到佛陀就頂禮佛陀,頂禮之後在一邊坐下來,就問佛陀說,世尊,四聖諦是逐次由前一個聖諦漸次現觀到最後一個聖諦呢?還是一次的頓悟就能完成對四聖諦現觀呢?佛陀回答須達長者說,四聖諦現觀是逐次由第一個聖諦現觀到最後一個聖諦,不是一次頓悟就可完成對四聖諦的現觀。

由以上的經文中可清楚的知道,現觀四聖諦是有次第的,而不是沒有次第或是一次頓悟就可現觀四聖諦,如果有人說,他對四聖諦不需要次第而現觀,就能完成現觀四聖諦,這種說法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說法與實際不符合。

一般人說他一時就頓悟,到底他頓悟到什麼,頓悟到自己的自由心證吧,否則佛法中凡事都有它的次第性。

《雜阿含經四三六經》
這麼說,如須達長者所問的,有一位比丘也曾經問起這件事,世尊給予回答的不同處就是,就如有通達到殿堂的四層石階,假如有人說不必登上第一級的石階,就可以由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進入殿堂,這是不可能的。

 

《雜阿含三十七經》
內容的說明,就知道佛陀已經詳細的,將色受想行識所組合而成的生命,都分別的明示講說清楚了,但盲目的凡夫不想去了解,那佛陀又能對他們奈何呢。

佛陀是一位無師自證正等正覺者,對於世間的一切都如實知如實見了,因此不可能隨著他人附和不如實之說而信以為真,但只要符合於如實就是正見之說法,佛陀都會接受的。

 

《雜阿含經三○○經》
佛陀沒有回答外道婆羅門所問的問題,因為外道婆羅門問的問題都是屬於極端之法,不是中道,因此佛陀當然就不需要回答,以免引起爭論。

一:緣起法則如果是自己創造的,就會形成有一個創造的人,能創造超越緣起法則之外的法。

二:法如果是由自己經驗的,可自由心證,也會形成一種有自由心證經驗的法超越緣起法則之外了,這不是極端嗎。

緣起法則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既然如此哪來任何人可創造出來的,或是各人自由心證出來的呢。

因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是個自然法則,不需要有人去創造,也不需要有人去自由心證,本來就是如是。

佛陀是發現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中道自然法則,所以依此中道而說法,「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緣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此乃是全部苦之聚集;無明滅,緣行滅乃至緣愛,取,有滅,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滅,此乃是全部屬於苦聚滅」。

 

《雜阿含經三○一經》
有一次,佛陀住在那梨聚落森林之中的待賓舍,那時尊者散陀迦旃延來到了佛陀的住處,頂禮佛陀之後退在一邊坐下問佛陀,世尊你曾經說過正見這件事,什麼叫做正見呢?為何世尊你要建立正見這個名目呢?佛陀對散陀迦旃延說,世間有二種立場見解:一種立場見解是執有,一種立場見解是執無,這是因為他們執著所接觸的外境,因為取著外境,就有了執有的立場與執無的立場,假若沒有取著,心境維持在不取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不計我,就是不執著我,當苦惱的因素生起時,知道苦惱的生起,當苦惱的因素消滅時,知道苦惱消滅了,對於那樣的現象不生疑也不迷惑,這不是依於他說,而是由自己親自知見這叫做正見,這就是如來所建立正見的意思…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正見呢,因為對世間之集有如實正知正見的人,就不會再執著世間為無的斷見,對世間之滅有如實正知正見的人,就不會再執世間為有的常見,這叫做離於有無二邊依於中道而說,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也就是說因為有無明,才有無明的行為乃至純大苦聚集,又由於無明滅之故而無明行滅,乃至純大苦聚集滅。

如果能正觀五陰集滅現象者,就不會將五陰誤為常,因而執著五陰,也不會誤以為五陰死後就是一死百了的斷滅觀念,因而對人生不積極斷惡修善或修行,當然能正觀五陰集滅的真相者,就不會執著有或斷滅無的二邊邪見,一位執有一位執無的邪見者,就不會有正見。也就是說執著有,或執著無這都不是正見,這都是邪見者。只有正見才是中道,當然中道就是正見。

 

《雜阿含經三○二經》
有一次佛陀在早晨著衣持缽,離開耆闍崛山進入王舍城乞食,那時有一位外道,名叫阿支羅迦葉,為了些小雜事走出王舍城,向著耆闍崛山而來,那時他遠遠地看見了世尊,就來到世尊前,向世尊說,瞿曇,我有問題請問你,不知道你有空閑回答我嗎?世尊對阿支羅迦葉說,現在不是討論之時,我現在將入城乞食,等我乞食回來時才是討論的時間,屆時當會為你解說所問的問題,阿支羅迦葉再一次要求不成,到了三次又問,為什麼你刁難我呢,現在回答與乞食後回答有什麼不一樣呢,我現在欲有所問,請為我解說,佛陀回答阿支羅迦葉,好吧,任由你問吧:

苦乃是自作的嗎?佛陀回答阿支羅迦葉,苦是自作出來的,這是我不加以討論的問題,因為說苦是自作的這是無記之說。

苦是他作的嗎?佛陀回答迦葉,苦是由他人所造出來的,這也是我不加以討論的問題,因為說苦是他作的這是無記之說。

那麼苦是由自己和他人所造作出來的嗎?佛陀又回答,這種說法也是我不加以討論的,因為說苦是由自己和他人所造出來的,這也是無記之說。

無記就是拿不到實際的憑據、當今做為現見拿出來說。

苦如果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那麼就是無因之作了嗎?佛陀回答迦葉苦不是自作也不是他作,那麼就是無因之作這種說法也是無記。

那麼不就是說沒有苦了嗎?佛陀回答,迦葉,不是沒有苦,苦是確實存在的。

以上那些所討論邊見的論斷,都不是我願意討論回答說明的,我的教法是離開了這一切邊見而說中道,如來所說的中道是什麼呢?那就是有了這個才有那個,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也就是說因為有無明,行,乃至於才會生起一切大苦之聚集;如果無明滅了,那麼行就滅了,乃至於一切大苦聚集就滅了。

所以各位,由以上經文內容可知,苦不是自己創造的,不是他人造成的,也不是自己和他人造作的,更不是無因自生的。而是由無明造成的,因為如果說苦是自己所造作的,那就有一個造苦的人了,這種說法是無記,無記就是戲論,無關於當下討論拿出實證,所以不是中道、不符合真理,因此佛陀不加以討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