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國際關係的處理

在《雜阿含經》一二三七經裡,敘述說:摩竭國王阿闍世與波斯匿王交戰,摩竭國王阿闍世率領四種兵來攻打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也率領四種兵來應戰。波斯匿王的軍隊戰勝,阿闍世王的軍隊戰敗。波斯匿王擄掠象、馬、車、錢財寶物並且生擒阿闍世王,將他載到佛陀住的地方。

波斯匿王見到佛陀,向佛陀頂禮之後,退坐一邊,然後對佛陀說:被我活捉的這一位是阿闍世王,他是韋提希的孩子,向來與我無冤無仇,現在卻生起怨恨之心。這位阿闍世平時就沒有存著善念的心,因此才會率領四種兵來攻打拘薩羅國。今天被我活捉,我念在他父親頻婆娑羅王和母后韋提希夫人是我的善友,想放他回去,因此先來徵求佛陀的意見。佛陀稱讚波斯匿王說:很好!你如此的做法能使你長久得到安樂。由於佛陀一句贊同的話,使兩個國家不再結怨,避免人民更多的損害。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善生經》以外,在《長阿含經》第二〈遊行經〉裡,佛陀也談論了國際關係。有一次,摩竭王阿闍世想攻打跋祇國。他心裡想:跋祇國的人雖然眾多,很勇猛,以我國實力征服它,並不難。因此命令婆羅門大臣禹舍前往請教佛陀:跋祇國的人自以為很勇猛,不願意歸順摩竭國,所以摩竭國阿闍世王想討伐它,不知道佛陀有何指示呢?如果佛陀有什麼教誨,你要牢記不要有所遺漏,如你所聽確實告訴我。

此位婆羅門大臣禹舍,接受國王的命令,前往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行禮後,告訴佛陀說:跋祇國的人自以為很勇猛,不願意歸順摩竭國,所以摩竭國阿闍世王想討伐它,不知道佛陀有何指示呢?此時,阿難手拿著扇子站在佛陀的後面扇風。佛問阿難:「你聽聞跋祇國的人民常常集會議論正事?」阿難回答:「聽聞。」佛告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久平安,沒有人能侵犯。阿難你聽聞跋祇國的君臣和順,上下相敬?」阿難回答:「聽聞。」「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久平安,沒有人能侵犯。阿難!你聽聞跋祇國的人民奉公守法,不違禮數?」阿難回答:「聽聞。」

「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久平安,沒有人能侵犯。阿難!你聽聞跋祇國的人民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阿難回答:「聽聞。」「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久平安,沒有人能侵犯。阿難!你聽聞跋祇國的人民敬重宗廟,尊敬鬼神?」阿難回答:「聽聞。」

「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久平安,沒有人能侵犯。你聽聞跋祇國的人民不縱容自己的人行惡,如有戲笑,不出邪語?」阿難回答:「聽聞。」「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久平安,沒有人能侵犯。阿難!你聽聞跋祇國的人民尊敬、護持阿羅漢以及宗教界的修行人?」阿難回答:「聽聞。」「阿難!如果這樣,跋祇國人長幼有序,國勢強盛,國家長平安,沒有人能侵犯。」這時,大臣禹舍告訴佛:這個國家的人民能行七法中的一法,就不可侵犯,何況行七法。國事忙碌的緣故,所以現在請辭回歸。

由於佛陀的勸說,終於免除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戰爭。戰爭只會帶給人民嚴重的傷亡,產生大苦集。佛陀常常調和國與國之間的紛爭,避免戰爭,因為戰勝的人一定會增加怨敵,而戰敗的人由於苦惱,會坐立難安,報復之心強烈,難免促使雙方更加對立。只有捨棄戰爭,和平相處,世界才能免於戰爭之苦。

以上兩個國家的史案記載了佛陀對國際關係的貢獻。其實佛陀對國際關係的貢獻不只以上二個而已,還有很多沒有列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