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人倫道德和十善是解脫的根本

根據佛法的緣起法則來看,招感煩惱痛苦的原因是來自於邪見的觀念、行為,再由此邪見招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一位具有正見的修行者,即使今生未能成為聖者,死後轉生為天人,很快又會回到人間繼續修行,直到完成佛道。這是因為他有正見的智慧與行為,所以未來不會墮落於三惡道中,只會轉生於天上和人間,在天、人之間往來,直到因緣具足,就不斷地進道上昇,直到成為聖者。因此任何人若要成為聖者,就應該修出世俗的八正道。有關八正道的內容,我已經在《八正道》或《義說八正道》中介紹過了,也已經出書了,在此就不再重複說明。佛教的最終目的雖然是涅槃,同時佛陀也很重視人世間的幸福和樂之道,如十善業道、善生經等,這些都是現生和未來的極樂之道,也是四雙八士究竟解脫的基本條件。

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特別注重人倫道德,這也是人人應具有的修養,例如:儒家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佛教也很重視人倫的幸福和樂之道,內容甚至比儒家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更詳細,可是由於缺乏人來弘揚,因此很少人知道。加上佛法的核心思想是從如實的苦談起,然後瞭解苦集、苦滅、苦滅道跡,這本來是如實之道,但是不知者反而誤認為佛教是悲觀主義者,因此難免會有些人認為佛教不重視人倫和樂之道,也就是不關心世人的人倫幸福生活,這可說是對佛教的莫大誤解了。事實上佛教不只注重滅苦,也重視人倫以及現生的幸福和樂,如《善生經》等都有詳細的說明。

《善生經》是根本佛教的人間倫理幸福和樂之道,傳到了中國以後,少有人研讀與力行,因此沒有宣揚《善生經》者。直到民國初年,倡導中國佛教革新運動的太虛大師,才開始宣揚這部《善生經》,宣揚佛教的人乘道德。現在如果不宣揚《善生經》,那麼社會要和樂是很難的,因為不瞭解《善生經》的內容的人,在生活中就缺乏行為準則,加上自我的欲貪,人與人之間容易產生對立。反過來說,如果能發揮《善生經》的人倫生活,那麼全人類不需要法律與武器,就能獲得和平、幸福的生活。所以不論是在家或出家者,都應該具備《善生經》中的家庭、社會等的倫理觀和行為;如疏忽這些而談修行,那可說只是口頭禪而已。何況很多自稱為佛教徒的人,根本不瞭解出家與在家的修行志願有所不同,因此將出家與在家的教法和稀泥了。殊不知修行是有次第的,在家與出家之修法有所不同,只是實踐《善生經》中的涵養卻同樣是必須的,否則修行變成了口頭禪,不能如實的力行實踐,當然就無法獲得佛法的利益。

 

下節主題:
第二節 人不行善生之道,猶如盲龜難遇浮木

『大家不要認為此部深具人倫道德的《善生經》沒有深度,只一味的好高騖遠、空幻想像不合因緣實際之玄理,這樣子是很難獲得佛法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