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八正道是否為空?如果八正道是空,修行如何從八正道,解脫出來呢?
○什麼是中道?如何修行才符合中道呢?
○心解脫和慧解脫是否一定要達到定要修行禪定才能夠成就呢?又什麼是具解脫呢?
○信佛和學佛有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是那裏不一樣呢?學佛和修行一樣嗎?
○弟子認為信仰是一種偶像崇拜對嗎?與因果有關係嗎?
○要達到無我是否,必須有四聖諦作為基礎呢?

 

大陸地區法友觀看

 
摘錄:

有關空的認識,其實建立在緣起緣滅上
那麼有人會認為這個空
是另外一種比緣起緣滅還要深入的空境
其實這種是以後另外才說的
空的意思不是沒有
凡事凡物都是由因緣所生、因緣所滅
並不是一切空掉,若是空掉就是斷滅了
空無  這不是佛陀所說的…

 

世間上要像佛陀這種智慧和中道很難
佛陀向你解釋世間有苦
苦有苦的原因,將苦的原因滅除苦就滅除了
要滅除苦的原因必須要修八正道
他告訴你這個道理之後
又告訴你
我說的問題你必須要經由自己親身經驗去實證
要怎樣去實證呢?你實踐八正道

偉大的大智慧者佛陀
他不只告訴你事實的真理是這樣
且又教你如何去體驗他說的真理
等到如實的體驗之後你才去信
否則你保留不用去信


在律藏裏面有這樣說

提婆達多是說盡形壽托缽、盡形壽穿人不要的衣服
盡形壽住樹下、荒塚,盡形壽不可以吃酥油
盡形壽不能吃魚不能吃肉
這是提婆達多的提倡
佛陀所提倡就是什麼呢?
沒有人供養你吃的,你要去托缽
若有人供養你吃的,你就不必去托缽
有人樓閣房子給你住,你就不必去住樹下和墓地
佛陀說你有生病的時候,人供養你魚肉你就吃魚肉
供養你酥油你就吃酥油
提婆達多說盡形壽不能吃酥油不能吃魚肉
佛陀所說的是中道,提婆達多所說的是極端

 


心解脫和慧解脫,其實是一個前後的次第說法
斷欲貪心解脫,斷無明慧解脫
在佛陀說的法的證果上
先具備有正確的見解觀念
然後去實踐體驗你所見解的觀念
因此破身見、疑、戒禁取對佛法僧聖戒不疑
進一步調伏欲貪使欲貪薄弱
然後超越欲貪斷貪瞋這叫做心解脫
進一步斷除五上分結
色界結、無色界結、掉舉、我慢、無明斷除
叫做慧解脫
這只不過是在說修行的前後解脫次第…
 

但是佛陀所說的禪定
和一般印度本來傳統的禪定不一樣
諸位我們冷靜想一下
假使佛陀說的禪定和一般印度傳統的禪定一樣
佛教的禪定哪有特色?佛教哪有超越禪定?
就沒有了…

 


禪定的本身不能究竟解脫煩惱
究竟解脫煩惱來自於慧…

 


信仰佛陀和修行佛法是不一樣的
修行佛法按照佛陀所說的法加以思考吸收消化
實踐完成和佛陀的智慧一樣
信佛不是
只有將佛陀作一種心裏寄託的信仰
和一般的神信仰一樣
都誤以為佛陀是萬能
來信仰他就會得到種種的保佑、感應

 


其實信仰有信仰的好處
可以讓你減少內心的空虛不安
因為有一個信仰  內心就不會空虛不安
甚至在信仰上可以讓你建立因果觀念
我時常說在信仰上若沒有因果觀念的建立
這種信仰是對我們沒什麼幫助的
雖然暫時會得到了寄託
可是等你失望時呢?你想就知道
一個人有所寄託是暫時性的
等到你寄託無法達到理想時,那種貪瞋癡不是又生起來嗎?

 


所以信仰是暫時,能夠使我們內心安心
但是信仰能夠讓我們得到好的果報
是來自於在信仰上建立一個因果觀念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在信仰上若有建立善惡的果報
在你的生活上就減少造業
所以說信仰有信仰的好處


信仰只是內心的寄託
藉用你內心的寄託向上追求,這才是理性的信仰
將信仰套入第一步
然後按照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向上精進
才是理性
事實上我也是過去從無信仰,走入信仰觀世音菩薩
然後走入皈依佛教跟著人念佛研究道理
然後進入打坐以後發現阿含,修行次第詳細、如實簡要
因此我就走入阿含,這都從信仰而來…

 


那麼學佛呢?
當然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而加以實踐修行
這種和信仰是不一樣的
學佛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在生活中去體驗自證
佛陀是一位究竟解脫者、一位自覺真理的圓滿者
按照他說的法義老實腳踏實地的精進修行
我們能與佛陀一樣
生起滅除貪瞋癡的智慧,滅除貪瞋癡
今生免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未來免遭受生老病死
所以這種就是學佛,學習佛陀的人格
學習佛陀的智慧,完成像佛陀究竟解脫的生活
這就是學佛

 


其實一般人都是這麼說
修四聖諦是小乘、就是修行的基礎
這種的說法是他們不了解四聖諦
對整個佛法的核心不了解


其實四聖諦不是基礎,端正法才是基礎
四聖諦是正法要,哪是基礎呢?
任何學佛的人離開修四聖諦他就不是佛教的修法了
只是藉一個佛教名義而已
若這樣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或是基礎呢


不了解的人批評四聖諦是基礎、小乘
這是他對佛法不了解
因此誤解修四聖諦是基礎,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
佛陀開示五比丘初轉法輪說四聖諦
五比丘相續開悟實踐八正道證聖果
如此四聖諦是正法要、佛教的核心
並不是基礎…


可是現在也有很多
用大乘的思想自己來解釋阿含
此種的見解不夠圓滿
雖然發心,但是不夠圓滿
應該以阿含解釋阿含
這是最理想、最客觀
若是不以阿含來解釋阿含
有時愈解釋阿含的真正意義就愈偏差了…
~完整內容,請聽聞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