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永遠平坦的路之二         

一個人活在這世間,不能保證都沒有波折。我們前面講到,有一個念頭就會有一個感受,假使我們有念頭而沒有感受的話,我們的念頭就不會引起苦和樂或是不苦不樂,所以念頭引起的感受,在我們的感受當中,又再次的生起一個念頭起來,所以變成一個念頭隨著一個感受,一個感受又接著一個念頭,因此相依相續不斷的新接舊、舊接新,不停的生起與消滅的輾轉。

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裡面有兩種念頭,一種是想過去,另一種是計劃未來。我們的念頭只有這兩種最強烈,想過去就是屬習性反應;想未來當然為未來的計劃。所以說,不管想未來也好,過去習性的念頭也好,這都會引起我們有快樂、不快樂的感受。一位真真正正徹底了解內觀智慧的人,他就可以發現這種感受的過程。假若不如此,我們就不能發現這種感受,尤其一位平凡沒有接受過內觀訓練的人,當然他是沒辦法掌握自己的心念。

為什麼沒辦法掌握自己的心念呢?因為他自己沒辦法看到感受,也沒有辦法看到心念的生起及消滅,大都是事情發生以後,甚至一小時、二小時、一天、二天才會想到,有的人他也還是不會想到,所以說若真正有透過內觀訓練,他的覺察力會很強,就能掌握自己的心念。何況要掌握自己的心念,必須先掌握自己的感受;若沒有先掌握自己的感受,那麼他要掌握自己的心念,當然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所以說,有辦法掌握感受的當下,清清楚楚的感受,心念的生起也清清楚楚心念生起,不會因為感受和心念的生起,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所以就不會再不斷的舊事新想,又一次的輪迴受苦。

為什麼舊事新想會受苦呢?因為過去這件事是苦的,我們再次想起就會再受一次苦;過去的事情雖然是樂的,可是當我們想起快樂的又馬上消失,我們也會生起苦受。所以說,我們就是舊事新想,過去的事情又提起來想,想一次就生起一個感受,就這樣不斷的再輪迴痛苦。人與人的仇恨無法放得下,就是因為他不斷的記憶著過去不如意的事情,加上自我主觀的想像,因此捨不掉舊恨,不斷的再仇恨。假如說一個人了解任何人與人善的相處感受或是不好的感受,都不斷的在改變,那麼他就不會永遠活在過去仇恨裡面。記憶在舊仇恨裡面的人,就是有一種強烈的自我主觀,他沒有清楚地了解每一個感受、每一個念頭,包括每一個人生活行為、觀念一直不停地都在改變。假使他知道每一個人的念頭,每一個人的觀念、每一個人的生活、身心一切都一直在改變著,那麼過去的仇恨就可以捨去,因為知道在改變。

在漢譯雜阿含經裡面,「相應部」內有個被箭射中的比喻,內容就是佛陀他和徒弟間問答的問題,這個因緣就是佛陀住在衹陀精舍,有一天他就將一群比丘弟子叫過來,提出一個問題來問他的比丘弟子,佛陀說:「諸位比丘!尚未聽到我的教法的人,也能得到了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也有已經聽過我的教法的人,也能得到樂受、苦受、非苦非樂受。」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佛陀將他的比丘弟子叫過來時,這樣問,問說,有來聽我說佛法的人,又透過他自己有修行過的人,他也會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但是沒有聽到我說的法的人,甚至沒有經過內觀修行的人,他也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經文又講,諸比丘!若是這樣,不知己經聽過我教法的人,或還沒有聽到我教法的人,這中間到底差別在那裡?既然他們都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那麼這些有聽過佛法的人和沒有聽到佛法的人,二者間的差別到底又在那裡?那個時候在佛陀面前,聽到佛陀問這件問題的比丘,有人就回答說:大德(大德就是在稱呼佛陀的意思),我們的法是以釋尊為根本的;就是說我們聽的法、學的法,就是以佛陀說的法做為根本。我們今天懇求佛陀您來向我們解說好嗎?當然,佛陀回答說好呀!

佛陀說:「諸位比丘啊!尚未聽到我所教法的人,一旦在生活當中遭遇到苦受時,就憂愁、疲憊、悲傷、搥胸、哭叫了,而不知如何自我節制?也不知如何來平息心境,復元苦受的創傷。」這個意思是說,沒有聽過佛陀說法的人,當他遭遇苦受時心境就亂了,就生起種種憂悲惱苦,他不知道如何使心平靜下來,甚至他沒有辦法節制自己的衝動。

經文又說;其實他們的感受有二種的感受,一種是身受,另外一種是心的受。諸位比丘們呀!這種情好像被第一支箭射中,接著又被第二支箭射中是一樣的。那麼這段意思就是說,他本來就已經遭遇苦受了,就是中了第一支箭,但是他沒辦法在苦受生起時,用適當的方法把心平靜下來,引起衝動、煩惱、緊張、不安等的憂悲惱苦出來。生出憂悲惱苦,等於再中一支箭的意思。佛陀又說,樂受的情形也是一樣的,一位觸受到樂受的人,心中就會生起快樂的感覺;那麼這快樂的感覺,一直控制著他的心不放。這意思是說,不是苦受而已,有樂受的感受也是一樣。有的人感受到樂受以後,認為這樂受是應該的,希望樂受不要消失,所以對快樂的感受黏著了,一直讓快樂的感受控制著他的心,他的心一直貪著快樂的感受。

佛陀講這段的意思,是說我們任何一個人,苦受生起就已經中了第一支箭了,可是生起又第二個苦受、第三個苦受、第四個苦受;就好像繼續中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是一樣的。

其實世間一切事是不能永遠存在或不變的,怎麼講呢?任何東西都一直在變,地球在改變、觀念在改變、時間在改變,包括我們的身體也都一直在改變,就是快樂的感受當然也不能永遠存在了。如果不了解快樂是生滅無常,那他認為快樂可以永久不應該消失,那麼等到快樂的感受消失了,那些貪愛樂受的人,就會因樂受的消失而變成了苦受,俗話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樣。人在這個世間生活,難免會有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這是難免的。有聽聞佛法,透過內觀訓練的人,他在感受當下,就有足夠的覺察智慧力量,可以清清楚楚知到感受只有感受,他也知道感受會消失。有感受的生起自然有消滅的。也就是說:一個有覺察內觀力量、有覺察智慧的人,他就能在感受當中,看到感受不斷的在改變,也了解感受的消失,這是自然的現象,因此他就不會去黏著感受了。我們都希望樂的感受不要消失,當然苦的感受,大家都希望趕快消失。可是反而會感覺苦的感受特別久,樂的感受特別短暫。其實這是人的觀念思想的問題,時間也是一樣這樣的過,因為感受都一樣不斷的在改變。人一天遭遇到的感受,可以說數也數不完,不可能有一種感受能永遠保留在那個地方,這是不可能的。

有生命當然就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孔、有舌頭和我們身體的器官,有這五樣的器官,就會有眼睛對色的感受,耳朵對不同聲音的感受,鼻對香的觸受,舌對味的觸受,身體的觸受有粗、細、硬、軟等等。當然五官健全的人,就會有這幾種觸受,所以人活在這世間,每一天除了五種器官: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以外,還有就是意念的觸受,意念的意思是心念想的觸受,所以說加起來剛好六種觸受。每一天任何人,不知經過有多少這六種觸受,也就是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體對細滑、意念對法,有觸、有受就有一個念。

我們一天不知有多少感受?不知生出多少個念頭,我們應該要有所了解。前面我們有講過,一個意念的生起,就隨伴一個感受,因此一個意念就有一個受,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體對粗、細、硬、軟等等觸受,當然就會引起意念對法的觸受,意念就是我們心所生起的念頭,在這六種觸受當中,難免都會由感受後落入想引起煩惱或快樂。也就是說,除非是死人,只要活人一定都不能避免觸受的問題。難免每一天都會遭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但是有聽聞佛法,修過內觀修習生起內觀覺察智慧的人,他就有可能在觸受當下,只有保持在觸受的現象;如果覺察力消失,在觸受當下,他無法保持觸受,已經落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任何一種感受時,那時他還有可能保持覺知,覺知是苦受或是樂受。在那當下他可以注意到,假使一個人沒有內觀覺照智慧者,他就沒有辦法在觸受當下保持觸受,那個時候,他就隨了他的習性而流轉。假使他有強烈的智慧、覺照力,他就能夠一關一關的把持住,而不會被習性拉走,所以觸受任何一件事情時,他很快就能把心平靜下來,沒有被習性反應拉著團團轉,也不會因為感受而生起貪瞋,引起了慾望、恐怖、焦慮、不安等等大痛苦出來。

這是因為他有強烈的覺照智慧力量,所以可以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適當處理,他的觀照力量達到什麼境地,他就有那個力量能夠在什麼層次的當下,去覺察到進而平和他的心,不會讓他的心被習性拉走。這都是因為他有強烈內觀智慧的關係,更加明白了解所謂一切的感受,事實上是很短暫的在變化,了解這種無常生滅變化,就不會因為感受而生起煩惱焦慮不安種種的痛苦。若是沒有聽聞佛法也沒有培養覺照智慧的人,遇到不合自己習性的事情,他的內心就產生排斥,有排斥就落入瞋恨;若是合自己的習性,那麼他的內心就快樂,而且黏著快樂,那麼就生起貪愛,等到快樂消失時,苦就生起了。所以說,未曾聽聞佛法,沒有培養內觀智慧的人,他的生活是以自己為前提,也就是合自己的習性、合自己的理念為主,這是因為對自己的感受不了解,對感受不了解,他就不能了解他的心念,因此隱藏在心中的習性,當然就一無所知了。從過去的習性反應一直累積起來,遇到適當的助緣,他的習性就不斷的反應而製造痛苦。

不了解生滅的世間,不了解一切都不斷在變化的人,這種人他的苦惱特別多,我們比喻來說,甲、乙兩人有一天在一起,理念不和引起爭論產生對立,雖然爭議、對立時間已經過去了,但是對立之事情卻已經記憶在深意識裡面了。若是遇到適當的助緣,就會再想起對立的過程。譬如甲若又聽到乙的名字,就想到乙,乙聽到甲的名字,就想起和甲對立的事情,甚至有時看到別人在對立,他也會間接想起他們對立的事情,這叫做適當的助緣,內心的習性反應又會再一次的現前了。雖然兩人的爭議已經過了數日,若是再次的見面,很快就會想到過去爭議對立的事情來。

所以,我們想想看,人就是這樣,處處產生懷恨,人與人之間才會有爭論,才會有對立。一個人內心不好的感受生出來,隨伴著就有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又會有一個感受,如果我們時常把過去的記憶、觸受想念一次,那我們就再一次的感受痛苦。事實上人的身心是不斷的在改變,經過數年或是數十年或是數日不等,也有可能對方個性完全改變了,但自己又用過去的記憶、推理來評量對方的為人,變成沒有以事實來觀察對方,有可能從此對立,一直演下去,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人與人的對立,人與人的種種好印象、不好的印象,都是由自己主觀和自己習性去推理判斷的,不是依實際、依事實,才有那麼多的問題產生,也才會有這麼多的爭議有那麼多的社會悲劇產生。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想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計較,計較過去的事情做什麼,可是過去不如意的壞念頭、習性,還是一次又一次不斷的生起來。老實說習性反應並不是用理論或是祈求或是期待可以改變的,因為深意識的習性是很頑固的,尤其是觸受生起來的念頭速度太快了,所以並不是用理論可以改變習性反應的,必須要透過平常行、住、坐、臥的當下,培養對自己本身覺察感受的反應訓練,持之以恆,達到有強烈的覺察智慧,才能主宰習性的反應,若不如此,只是靠理論或祈求寄託,是不能改變我們的習性,還是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和不安,這是大家應該要知道的。我鼓勵各位,只要在生活裡面保持在行、住、坐、臥、當中來訓練,找一個目標做我們的觀察所緣,不斷的持之以恆的覺察,我們就有辦法培養足夠的力量來改變我們的習性,不會盲目的被我們的習性反應,帶來很多的不安、痛苦。我們要知道習性反應是不間斷的,每一天都有甚至好幾次,所以若不用正確方法來處理,它會一次再一次的重覆,因此痛苦一次又一次的重現。

很多人都會講,哎呀!早知道,早知道已經來不及了。雖然有後悔的意思,但是太晚了,最好在還沒有習性反應之前,你就能掌握它,遇到感受時,你的心才能平穩,不會因為自己的衝動,隨著習性反應引起種種的痛苦。

當我們習性反應的時候,很多人都誤解是別人給我們的,哎呀!我這種苦的感受或是樂的感受都是別人賜給我的,其實習性反應是出自於自己本身,感受是出自於我們的身心,並不是出自於別人,身心以外只是一種助緣而已,假使你能在助緣的過程中,好好如實平穩你的心境,那麼你就能在感受裡面,平穩的感受。內心的感受別人是不能替你做主的,內心的感受是自己在感受,是可以由自己來控制,所以既然是這樣,我們就要從身心下手,才有機會來控制我們習性的反應。一個人對人事物的好印象不斷地在生滅,壞印象也會不斷的在生滅,不了解的人,他就黏著了,黏著以後,當然就會生起種種苦的感受。在感受裡面,想到快樂的事情,就有快樂的感受,想到痛苦的事情,就有痛苦的感受。人就是因為每一天都在過去與未來的感受裡面循環不停,如果我們冷靜觀察就能看清楚了,假使我們能夠培養出內觀覺察的智慧力,我們就可以觀察到習性反應的過程,它是生滅循環不停的,因此就不會隨習性起反應,盲目的團團轉。

其實在我們感受的裡面,無論是苦或是樂,每天都伴隨著我們生活,我們只是沒去特別感覺而己,若是有感覺到、有覺察到時,你會知道,哎呀!原來人的生活,每一天都被感受拖著團團轉。任何人若可以除去多少壞習性,他就可以享受多少平靜快樂的生活,他也可以享受到從過去的習性反應痛苦當中,解脫出來的滋味,希望我們來培養內觀覺照的智慧,自己試試看,當我們有覺照的智慧力時,習性反應不能自主,而是由自己做主,那種的滋味是如何,嚐到的人就冷暖自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