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戒的真正意義是在於:「防非止惡」,因此持戒不但不是束縛,反而包含有絕對的自然與自由的內涵…

 

《善生經》五戒內容略說–不妄語

再談不妄語戒。不妄語就是不捏造顛倒不實的話。一般沒有持守不妄語戒的人,常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親族朋友等的利益,或希望怨敵受害,而作不實的妄語。妄語包括:不知道的說知道,知道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沒有,沒有的說有,是的說不是,不是的說是。以虛誑不實的言語,企圖使自己或親友等得到利益,或使他人受害,這種行為就是犯了妄語的罪過。

犯妄語戒也分輕罪與重罪。妄語可分為妄語與誹謗,最嚴重的妄語在僧團中是不共住的。但在最嚴重的妄語戒裡,是有情況限定的,主要就是以各種方法告訴別人,自己未證果妄說證果,引起大家盲目的崇信與供養。也就是未開悟卻說自己已開悟,未證果卻說自己已證果。純然靠宣傳的手段來取得別人的供養,自己根本沒有悟證卻說已悟證,這就是大妄語。

其實在佛陀的教法中,不可隨便告訴別人自己的德行與證果,更何況自己沒有成就,卻告訴別人自己有成就呢?不是淨行而自稱為淨行,為了口腹之欲,卻在大眾之中故意撒謊,自稱得到最高法義和最高成就,佛陀說這種人為最大的賊。為什麼將這種人稱為賊呢?因為此種行為之人,以不實的言語盜取別人的供養。也就是說,在妄語戒中,一般的妄語是輕罪,屬於墮的意思;但如果是未證說證者,那就是大妄語,是不共住的重罪。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加上不飲酒亂性,這五條戒就如同儒家的五常,所謂不殺生而仁慈,不偷盜而重義,不邪淫而有禮,不飲酒而智清。

佛陀對善生居士開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主要是教導他滅惡增福,由持戒來協助修行,以此為基礎,無論是世俗的幸福和樂,或出世俗的解脫道都可以完成。也就是說,要完成人生的幸福和樂生活,或是進一步的修究竟解脫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必修的根本要件。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是智者所訶責的行為。

有些在家人一聽到持戒就會感到戒條很嚴格,他們認為如果親近三寶,學戒會使他們的生活倍感壓力,使得他們不敢親近三寶,以致於失去了修福、修慧、獲得幸福和樂或究竟解脫的機會。佛陀當然也明白在家修行的生活環境不容易清淨地受持全部的五戒,所以佛陀才會說,隨各人的能力,能持多少就持多少。於是他將居士持戒分為四類:即一分優婆塞、少分優婆塞、多分優婆塞、滿分優婆塞。

一分優婆塞就是持一條戒的在家男居士,少分優婆塞是持二條戒的在家男居士,多分優婆塞是持三條戒或四條戒的在家男居士,滿分優婆塞就是持五條戒的在家男居士。當然,歸依三寶的在家居士中,以能持五戒的為最上。如果是因為習性或生活環境的關係,因而沒有能力持滿分戒者,那就持多少算多少,總是比都沒有持戒好處多多。至於犯戒不是像被判死刑那麼可怕,多持一條戒,就多增一分福業,多滅一條罪業;少持戒,就少福業,而且容易多造罪業,事實上只是如此而已。而歸依三寶以後,為了持戒而引生種種壓力,帶來憂愁惱苦,這是由於大家對於持戒不明白所產生的現象。

當然,能持守五戒清淨的人,那可說是眾福之所歸。因為持戒若清淨,不造作一切罪惡,則心地清淨,事事如意。佛陀對巴連弗邑地區的優婆塞們說:「諸居士!破戒、壞戒有五項過患。哪五項呢?在此處破戒、壞戒者,因為行為放逸而喪失大財,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一過患。其次,破戒、壞戒者會帶來惡劣的名聲,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二過患。再其次,破戒、壞戒者不論到那一個集會的場所,都會感到畏懼、羞愧,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三過患。又其次,破戒、壞戒者會因心迷亂而死,此乃破戒、壞戒的第四過患。最後,破戒、壞戒者身壞命終後,轉生惡處、惡趣、墮落處、地獄,此乃破戒、壞戒的第五過患。

如果持戒成就者,會有五項功德。哪五項呢?一、因不放逸而得以積聚大財富。二、會帶來美好的名聲。三、無論到那一個集會場所,都能無畏、無羞。四、心不因迷亂而死。五、轉生善趣、天界。此乃持戒成就者的五種功德。」

由以上持戒的功德可知,持守五戒獲得成就者,在現世會是個值得人們尊敬的人,他在身壞命終後,也必定會生於天、人善處。我們觀察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就可知道他們大都是犯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五戒,因此才需要政府來約束他們、教化他們,使他們改過遷善。

由以上對五戒的瞭解,我們可清楚的知道,其實戒的真正意義是在於:「防非止惡」,因此持戒不但不是束縛,反而包含有絕對的自然與自由的內涵。佛陀對善生居士開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之後,接著對善生居士說:關於愛欲(貪)、瞋恚、恐懼、愚癡,行此四事則造罪越多,斷此四事則造福越多。他說一個人如果造作如法的行為,沒有愛欲(貪)、瞋恚、恐懼、愚癡,那麼人緣就會越來越好,福慧也會越來越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