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善生經解說

佛陀聽了善生居士的說明,明白了善生的父親在臨終前,曾對善生有一番交待,所以善生才會在天剛亮以後,穿著全新的麻衣,手裡拿著吉祥草,來到河邊洗澡,然後禮拜六方。

佛陀瞭解善生居士這個年輕人雖然有孝心,卻沒有正見,以致盲目的禮拜,因此藉著這個因緣,契理、契機的對善生居士說:你父親臨終前交待你要禮敬六方,你知道他的用意嗎?這六方只不過是個名稱而已,我也說有此六方之名,不過在如來的教法中,不只以禮拜六方,就認為是恭敬、供養、禮拜六方的一切眾生,而能獲得六方的一切眾生來恭敬、供養、禮拜你。善生居士聽了佛陀所說的話以後,就請佛陀開示佛教禮敬六方的意義、內容。

佛陀叫善生居士注意聽,要為他說佛教禮敬六方的意義和內容。善生居士回答佛陀:我會注意聽您的教法。佛陀開始對善生居士說:善生居士!如果有人能夠分別六方,而且又能遠離四種邪惡的行為,那麼在現世,此人是值得尊重禮敬的人,而且在命終之後,他必定會生於天界,然後再轉生到人間。是那四種邪惡的行為呢?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四種邪惡的行為是有智慧之人所訶責的。因為行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人,今生及來世都會招感惡報的。

 

第一節 五戒是人天的根本,也是涅槃的基礎

以上是佛陀對善士居士的開示,主要是要教導善生居士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戒律,因為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成就人、天福業,以及完成佛道、證得四雙八士、獲得涅槃的基礎。在佛陀的教法中,雖然最終目的是要完成四雙八士、證得涅槃,但其實佛陀也很強調一點,就是無論是在家或出家的弟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做人的根本,維持社會善良的秩序。如果說連做人的基本條件都做不好,哪有可能完成佛教的聖者之道呢?

那麼哪些是做人的根本呢?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它們是佛教戒、定、慧三學中,戒學的根本戒。

說到持戒,有些對戒不瞭解的人就會害怕,以為持戒以後就會變得很拘束,這樣不能做,那樣也不能做。這種觀念不只現在的人有而已,佛陀在世時同樣也有這種觀念的人,例如須跋陀比丘聽到佛陀已經般涅槃(死了)的消息後,公然宣稱:「世尊已經入滅了,以後的言行不會再受到令人厭煩的制約了。」

其實戒的意義除了防非止惡以外,還須圍繞在定、慧之中,因此不但不是束縛,而且還會使生活更加的自由自在。

所謂的自由,就是以不妨礙他人、不侵犯他人為原則。自己如果沒有犯戒,內心就不會因犯戒而不安,又能透過持戒來淨化身心,使身心平靜,吸收四聖諦的教法,因而開啟法眼,建立佛教的正見觀念。由此正見觀念瞭解身心等一切,都是有限性、不完美性、逼迫性、危險性和變易性,因此讓我們受到種種束縛。

在明白了苦聖諦的無常、變異、苦的道理後,要進一步的瞭解苦的根源就是欲貪(執著),而欲貪是來自於無明所引生的愛、取、有,有了如此的智慧後,就已經對四聖諦中的苦集聖諦瞭解了。既然對四聖諦中的苦集聖諦瞭解了,就會更進一步的瞭解:苦集滅除後,苦就不再生起,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因為將苦集滅除以後,就能到達佛教的最終目的—涅槃。證得涅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自在的人,否則就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了。

涅槃就是徹底的滅除欲貪,如果沒有欲貪,就不會有瞋心。也就是說瞋心是來自於欲貪。既然徹底斷除了貪、瞋,那當然就會破除無明,生起明(智慧)。過去因為對四聖諦不瞭解,以致無明顛倒地誤解身心是常、樂、我、淨,如果能夠徹底的將貪、瞋、癡息滅了,那就是涅槃的境界。完成涅槃的人,就能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只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否則依舊會受到種種束縛。

苦、苦集、苦滅都知道了,當然要更進一步的瞭解如何才能滅除苦集,而不是只知道苦、苦集、苦滅就算了。要滅除苦集,先要瞭解四聖諦中的苦滅道跡聖諦,也就是八正道。只有力行八正道才能真正的滅除苦集。也就是說,為了徹底脫離種種的束縛,獲得究竟的解脫自在,所以才要修行八正道。透過修行八正道,超越欲貪,可以達到無限的自由自在。

只有如此的對四聖諦瞭解,才能產生正見的智慧,繼續修行,否則就不是正見的修行者了。這些智慧雖然只是聞慧和思慧,但有了如此的智慧就是有正見觀念了。有正見觀念才會有正見的修行,有了正見就會正思惟,由正思惟進而學習正語、正業、正命,然後正精進於正念而完成正定。當然,沒有正見就是邪見,邪見就會引生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