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項 三果以上的聖人才能不執著善

人生的命運與輪迴不是來自於外在或他人,而是來自於本身的行為。不善的行為會招感苦報,善的行為會招感樂報,無為法的行為會招感不苦不樂報。無為法並不是什麼都不要做,而是完成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的無我生活,因此行善無厭而且不執著善行功德。因為種種善行的功德都是無常、苦,因此不執著善的果報,避免未來遭受禍患。此種無為的生活,就是無我的生活。

也就是說,還沒有到達無為的生活者,都還要遭受輪迴,只是善或惡不同的輪迴而已。達到無為的智慧,他自然不會造惡,而且行善無厭,不會執著善報,所以沒有愛、取、佔有,沒有愛、取、佔有,那他就不會再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病、死的輪迴了。如果未達到無為的生活,自然還會執著善報,因此還是會遭受輪迴之苦。

要達到不執著,一般人是無法做得到的,因為執著是從貪、瞋、癡的行為所招感來的,除非你已經息滅貪、瞋、癡的行為了,否則還是會執著。也就是說,執著來自於我見,我見來自於對生命的本質無知(無明),因此對色、受、想、行、識(身心)執著。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就是我見,由我見推動貪、瞋、癡,有貪、瞋、癡自然就會執著。

如果要放下執著,一定要破除我見,達到無我的生活。要破除我見,達到無我的生活,必須先破除身見等十種結縛,這十種結縛就是身見、疑、戒禁取見、貪、瞋、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只要斷除十結,就是究竟解脫者,當今、未來都不受後有。要破這十種結縛也要有次第,首先破除身見、疑、戒禁取見三種結縛,完成初果,進入法流,只有進入法流才永不退轉,此時解脫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終究會獲得涅槃。

為什麼說入流者就能不退轉呢?因為初果入流者具有三種特色,就是斷除最粗的三個結縛:
一、身見:亦即於色、受、想、行、識五蘊中,誤解有一個實體的「我」。斷身見結就是從過去的邪見:認為「身心是我」的錯誤觀念中解脫出來。
二、疑:即懷疑佛陀、佛陀的教法與僧伽。破除疑結就是對佛、法、僧三寶有正確的理解,從此對佛、法、僧淨信不疑。
三、戒禁取見:亦即誤以為藉著外在的儀式即可達到究竟解脫,例如誤以為宗教儀式、苦行主義的苦修形式等,能帶來究竟解脫。破除戒禁取見就是清楚地知道修行必須依八正道而行才能獲得解脫,而不是藉由外在的儀式、苦行等能獲得解脫。

斷除最粗的三結以後,才能成為入流者;成為入流者以後,就不會再轉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就是說,只有破除身見、疑、戒禁取見者,他才有不退轉的智慧,能繼續進道上昇,直到完成究竟解脫。如果今生生命來不及完成解脫,最遲七有往來人天就能獲得究竟涅槃。

已證初果的聖者,他會再繼續趣向二果,二果聖者除了已經斷除初果應斷的三種結縛之外,並沒有再斷除任何的結縛,但二果聖者已經漸漸地減輕貪、瞋、癡了,即使偶爾生起貪、瞋、癡,那也是很微弱,可以馬上發現並加以消除。

已證二果的聖者,必定會繼續趣向三果,如果未完成三果前,生命就結束了,那麼只須生在欲界天一段時間,然後轉生回到人間一次,就可完成究竟的目標-涅槃。

三果聖者除了已斷初果的三種結縛: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以外,又進一步地斷除了欲貪與瞋恚二種結縛。因此三果聖者永遠不會再返回欲界了,因為三果聖者已經解開欲界的五種束縛了。

已證三果的聖者必定會繼續趣向四果,如果此生尚未完成四果即命終,那麼命終後,不會回到欲界的人間或欲界天,會轉生到色界天中的淨居天,並且在淨居天完成究竟目標(涅槃)。由於不需要再回到這個欲界的世間了,因此三果又被稱為不還果。

總之,只有證初果的入流者,他才會不退轉地實踐與四聖諦相應的八正道,直到完成涅槃。初果聖者如果今生生命來不及證涅槃,最多只須於人、天往返七次,就能獲得究竟解脫(涅槃),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可清楚的知道,必須是完成三果或四果的聖者,才不會執著善行的功德與果報。因為只有達到三果聖者的階段,才有足夠的智慧斷除欲界貪,既然欲界貪斷除了,當然就不會執著善行了。話說回來,還沒有到達三果的人,如果執著善的功德,以做為今生與未來世的善行資糧,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不是說還沒有到達三果的階段,就有能力放下善的執著。

假如有人說尚未完成三果聖者已有能力放下善行的執著,這種說法是口頭禪,並非事實。因此在未完成三果之前,行善行及憶念善行是需要的,甚至於執著善行功德也是當然的。而不是未到三果聖者的階段,就無知的叫人行善不要憶念善行或放下善行的執著。這些說法都是由於對法的次第不知、不明所致,如此的邪見不知害了多少人生活在矛盾中。

如果一個人尚未到達三果聖者的階段,就要叫他放下、不執著善行,這是做不到的。如果勉強作意的暗示:「不可憶念善行,如果憶念或說出善行,功德就會減少。」受到這種說法的影響,不知因果順序的人將會誤以為真,因此將會感覺憶念善行或將善行說出來,功德會減少,甚至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罪惡感,因而大大的影響善報。

換句話說,在尚未到達三果聖者以前,憶念善行,或者在適當的因緣下,如實不虛地說出善行,這對自己或他人都有好處,甚至功德有可能會更大,而不會減少。憶念善行不僅會使善行的印象深刻,而且在憶念善行時,惡念就沒有機會生起,即使偶爾生起,也會馬上被善念取代,使得惡念迅速止息,這對自己有好處。

況且在適當的因緣下,如果不虛偽的將自己所做的善行說出來,也有引導他人行善的作用,使大家有樣學樣,一起來行善,帶動社會行善的風氣,這是功德無量,那會減少功德呢?

一般人往往會為自己的私利著想,加上沒有正確的瞭解因果,容易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因此無法帶動善行的風氣,甚至於演變成說出善行反而會被視為罪人或怪人似的。不少人還有這樣的邪見:認為做惡事是很自然的事。如此的顛倒是非,結果無論是老年人、大人、年輕人或小孩,有樣學樣,使得社會處處所見、所聞都是殺、盜、邪淫等惡事。

由於大家聽多、看多了,認為做惡事好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此對因緣果報認識不足的人,就會生起如此的念頭:別人可以這樣做,我為何不可以呢?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沒有理性和定力的人,就會很容易被不良的風氣給影響了,因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這種隱善揚惡的環境影響下,行善的人反而會被人視為怪人。如果這樣繼續下去,那麼,社會上的芸芸眾生能得到幸福和樂嗎?

現在的社會、家庭,我們所看到的亂象、惡果,並不是無因自生,而是來自於不正確的因果觀念所造成。只要我們建立正確的因果觀念,那麼不久之後就可以看到人人行善、社會亂象止息的善果了,否則這個社會將會變得更亂。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能及時行善,並將自己的善行在適當的情況下說出來,帶動社會行善的風氣,那麼未來這個社會將會更和樂幸福。

現在社會會經常聽到一些惡行、惡事,追根究底,除了大家對揚善沒有正確的觀念,還有可能是大家沒有聽過以下的教導,以致於有心想做好自己份內責任的人,不知如何下手,例如:家庭經濟如何獲得、維持,親子關係如何建立互相的責任,夫妻之間如何相對待,朋友之間如何保持正確的關係,老闆與員工如何相對待,出家修行人與信徒之間如何相對待(含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執政者如何處理國際關係及如何建立健全執政之道等。

「善」介紹到此,以下就來介紹「生」。

~待續~
下節主題預告:第二節 何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