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蓮叢書法義篇《善生經》

第一項 善念即是正見

如《雜阿含經》七四九經中,佛陀對比丘們說:「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有了正見,就能破除邪見,分別善、惡,因此佛陀在《雜阿含經》七八八經中說:善見謂正見。

那麼何等為邪呢?《雜阿含經》七九一經中,佛陀對比丘們說:「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無貪、無恚、正見。」

世俗的正見就是肯定有布施之行、有佛陀的言教、有齋戒,有善行、有惡行,有善報、有惡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有阿羅漢存在於此世間。另外也指對有罪、無罪,該親近學習、不該親近學習,劣法、穢汙、清淨,可分別的、不可分別的,緣起的、非緣起的,種種法都能瞭解,這就叫做世俗的正見。由世俗的正見進一步思惟苦、集、滅、道四聖諦,完成自證四聖諦,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就是出世俗的正見,如此名為善見。

有了正見的知識,就有分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當然就知道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何者為善,何者為惡。是非、善惡,佛陀在法和戒律裡都說得很清楚。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加上不貪、不瞋、不癡,這就是善行。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加上貪、瞋、癡,這就是惡行。我們對於是非、善惡的分別,就用這十條戒律來檢定。

 

第二項 行八正道不離十善

任何人違反了十戒,就是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當然是不善的行為。如果能遵守以上十條戒律,那就完成十善戒了。我們的煩惱、痛苦都是因為行十惡而來的,如果自我規範不行十惡,那就可以避免產生煩惱痛苦。如果我們能建立分別十善十惡的正見,就不會被邪人、邪事所誘惑。若能如此,那麼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趨吉避凶。奉行十善之人所建立的人際關係,不論是親友、家庭成員,也都一定是善良的人,如此人生自然無憂。

如果違反十善時,該怎麼辦呢?違反十善時,不可推託找藉口,必須勇敢地承擔錯誤,反省、懺悔。如何懺悔呢?凡是懺悔,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懺悔什麼,知道有何補救的辦法,並且實際力行,設法亡羊補牢,不再犯錯。要完成正見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要靠長期提醒自己,思惟世俗正見或出世俗苦集滅道之正見,讓身、口、意能建立起正見的生活,因此八正道的第二項就是正思惟。有了正見、正思惟,在生活中就會捨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四種惡習,說話自然坦率正直。

戒誹謗,不捏造假話。捏造假話的心態是企圖損害他人的名譽,因此誹謗他人者經常同時犯了兩種罪行:一、他所說的話都是假話,因為他所說的話是挑撥是非、虛偽不實的話;二、接著他又會在背後罵人。

戒說粗惡的話。說話時要說讓人愉快、有禮貌的話。

戒綺語。要說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話,幫助他人獲得幸福和樂的生活,或幫助他人解脫煩惱痛苦。以上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語。

有正見、正思惟、正語的人,當然他的行為不會犯殺、盜、邪婬,這就稱為正業。依正業而行的人,會用正當的手段謀求食、衣、臥具、醫藥等,這就稱為正命。此外,還會積極精勤地進道上昇,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廣大,未生善令速生,這就稱為正精進。精進擴大進道上昇增進正念就是:隨時向內觀察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只要精進於修習正念,必定能完成正定。

正定就是完成內觀之禪定,此禪定並非外道之自我催眠,也不是意識模糊或昏沈,而是一種內心不染的不苦不樂受之清淨,這種清淨是正念覺知身、受、心、法的狀態,也就是正智、正念具足的生活。由此正定完成及體驗苦、集、滅、道四聖諦,就能獲得開法眼、證聖果。因此修出世俗八正道就同時具備世俗之善和出世俗究竟解脫煩惱痛苦之善。世俗之善就是不與四聖諦相應的八正道,在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正語、正業、正命就是十善,因此八正道也涵蓋了十善。經由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完成與苦、集、滅、道相應的生活者,當然就能獲得開法眼、證聖果。因此八正道也是出世俗、斷煩惱之究竟善法,所以說實踐與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的八正道,就具備一切的善行。可以這樣說,行為符合道德就可稱為善,行為沒有符合道德就是惡,因此一般的世俗善法也可以道德來做為標準。

道德標準如何界定呢?雖然有些人對於道德的行為有不同的說法,但正如佛陀所說的:只要符合十善,就是有道德的行為,如果違反十善,那就是沒有道德的行為,所以道德與善是脫不了關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不只佛陀在八正道中有說,在十善當中也有說明。如佛陀在《雜阿含經》一○四八經中說明:行十不善業者,生地獄中,若生人中,必受惡報;行十善業者,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受善報。善惡和貪、瞋、癡是有密切關係的。如《雜阿含經》一○四九經說明:十不善業是由貪、瞋、癡生起的,十善業是由不貪、不瞋、不癡生起的。

佛陀也將十善業比喻為彼岸,十不善業比喻為此岸。

另外,《雜阿含經》一○五三經說:自行十不善業,更教人行十不善業,是名惡惡法(非正法、邪法);自行十善業是真實法,更教人行十善業是名真實真實法(正法,善法)。

《雜阿含經》一○五四經中也說:行不善業者為不善男子,行十善業者為善男子。一○五七經說:自行十不善業者墮地獄,教人、讚嘆他人行十不善業者,也會墮地獄。如果自行十善業,又教人行十善業,讚嘆他人行十善業的話,必生天上。由此可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作必自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