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蓮叢書法義篇《善生經》

第二章 佛說善生經的緣起

佛陀入滅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了,佛陀入滅後的初期階段,佛教從根本佛教時期(西元前五三○~四八六左右,也就是佛陀還活著的時代),進入原始佛教時期(西元前四八六~二五一左右,也就是佛陀入滅之後到阿育王的時代),此時由於東、西方比丘對於戒律起了諍論,以致於僧團分裂為大眾部和上座部。隨著不同的部派各自提出不同的學說,使得部派不斷的增加,最後大約有二十個部派左右,所以此時期的佛教就稱為部派佛教時期(西元前二五一~四一年左右,也就是佛陀去世三百年後)。《善生經》是一部傳揚人間幸福和樂之道的經典,從佛陀在世期間到部派佛教時期,一直都十分受到重視。有何依據呢?我們從各部派都有《善生經》的誦本就可得知,如《中阿含經》、《長阿含經》是不同部派的誦本,裡面都有《善生經》。

到了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的大乘佛教時期,雖然也有不同的譯本傳到中國,但此時期正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高揚的時期,加上各宗派都有不同的判教,當時又有知名的大師將根本佛教誤判為小乘教,此後,不只是根本佛教的《阿含經》不被人重視,甚至究竟解脫道的四聖諦教義也因此被埋沒了。

以下就來介紹《善生經》的經文內容。本經是佛陀對一位名叫善生的青年,教導齊家處世的人倫和樂之道。這位善生是一位長者(有身分、地位)之子。佛陀說此《善生經》的緣起(動機)是: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中托触,遇到善生正在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佛陀問這位善生為何要禮拜六方呢?以及禮拜六方的意義是什麼?善生回答說:我父親臨終時,曾交代我每天都要禮拜六方,但沒有說明其原因和意義。佛陀就藉此因緣,善巧、契機的向善生開示如何禮拜六方才有意義。六方就是以父母、師長、夫妻、親族、下屬、宗教師為禮敬的對象。而佛陀所指導的倫理之道,內容包括「家庭經濟」、「親子關係」、「夫婦關係」、「朋友關係」、「主僕關係」、「國際關係」、「為政之道」、「出家人與信徒的關係」。

這部《善生經》所說的禮敬六方,是以人倫道德的對待作雙向的說明。例如禮敬東方就是禮敬父母,是指為人子女對父母應該如何尊敬與孝養,為人父母應該如何愛護與教養子女。師長與弟子、夫妻雙方,乃至親族、主僕等,都作雙向相互對待的教導,內容合情合理,充滿仁義的人倫道德。任何人只要瞭解《善生經》的內容之後,就會知道佛陀不只是教導出家弟子超越世俗(煩惱)的正覺解脫道,也教導在家弟子人倫幸福和樂之道。只要人人依佛陀所教導的方法去實踐,在現生中都可獲得利益。

 

第三章 善生經解題

以下就來解說《善生經》的經題,我們可將「善生經」分為五種方向來說明:一、善,二、生,三、經,四、善生,五、善生經。

 

第一節 何謂善

善這個字,從意義來說與「惡」字相對。也就是說,「善」字是用來表達正面的身、口、意行為,「惡」字是用來表達負面的身、口、意行為。「善」的範圍非常廣,歸納起來可分為二種:一、世俗有漏、有取的善法,也就是有煩惱、有執著的一般善法。另一種是無漏、不執取的出世俗善法。

一切善行都可總歸於此二種善法之中。但也可將以上二種歸納在戒、定、慧三學中。也就是說,一切善都不離戒、定、慧。因此具足戒、定、慧,也就具足一切善行了。完成戒、定、慧的方法就是八正道,因此完成八正道生活的人,當然具足一切善了;也可以這樣說,實踐八正道就是實踐一切善法了,因為八正道有世俗有漏、有取的善法,也有出世俗無漏、不執取的究竟善法。以白話來說,善可分為世俗善法和出世俗斷煩惱的善法二種。世俗善法就是有漏的十善業,出世俗善法就是修八支聖道與苦、集、滅、道相應的究竟善法,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學」,依此八正道修學,完成八正道,就可達到「無學」了。

如《雜阿含經》七六一經中,佛陀對比丘們說:「我當說學及無學。諦聽!善思念之!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

由此可知,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八正道,學習八正道者就叫做「有學」者,若學習八正道而獲得成就者,就是「無學」者。因此學習八正道就是「善學」,若沒有學習八正道就是「非善學」了。因為只有行八正道才能破除無明,不學八正道等於不是學正法的善學。沒有學正法就是沒有學善,因為他的觀念沒有正見,因此生諸惡不善法。但若有正見的觀念者,生諸邪見時,慚愧即隨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