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蓮叢書法義篇《善生經》

  

《善生經》是佛陀親口所說,經由弟子們記憶、傳誦、流布於印度各地。一直到佛陀入滅以後,才由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結集,記載於阿含經典的。雖然在《雜阿含經》中,曾記載佛陀對不同的信眾說了不少應機的教法,但綜觀他的教法次第,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來表示如下:親近善知識(佛陀及其聖弟子);聽聞正法(正見聞法);內正思惟(消化吸收);見法,瞭解四聖諦緣起法則;了知欲貪之禍患;生起離欲貪之志願;法次法向(按次第力行實踐),現觀四聖諦、斷三結、證初果;調伏欲貪,令欲貪薄弱,證二果;斷欲貪、超越欲貪的生活,證三果;斷五上分結,獲得解脫,證四果。

以上所說的是佛教要達到最終目的的修行次第,由於不可能人人都有獲得究竟解脫的心理準備,因此佛陀才需要說持戒、布施、生天的端正法,以及人間的幸福和樂之道。除此之外,圓滿端正法是已做好究竟解脫的心理準備者不可少的,大願因此出版這本書,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大眾對《善生經》的注意,也希望將《善生經》編入國小的教材,從小學生教育起,如此一來,建立健康的家庭、社會、國家將指日可待。

大願寫於書齋95年12月13日

 

  

第一章 前言……………………………………………………………………………一

第二章 佛說善生經的緣起……………………………………………………………九

第三章 善生經解題…………………………………………………………………一三

第一節 何謂善…………………………………………………………………一四

第一項 善念即是正見……………………………………………………………一六

第二項 行八正道不離十善………………………………………………………一九

第三項 行善在當下及未來受報…………………………………………………二四

第四項 憶念善行,善念增長,功德增多…………………………………………二八

第五項 未達解脫者,執著善行是需要的…………………………………………三二

第六項 善行適時宣揚,可助長社會隱惡揚善的風氣……………………………四五

第七項 三果以上的聖人才能不執著善………………………………………四七

第二節 何謂生……………………………………………………………………五七

第三節 何謂經……………………………………………………………………五九

第四節 何謂善生…………………………………………………………………六一

第五節 何謂善生經………………………………………………………………六二

第一項 真經與偽經的區分……………………………………………………六七

第二項 聽法十原則……………………………………………………………七二

第四章 白話善生經…………………………………………………………………七九

第一節 財物耗損的原因……………………………………………………………八三

第二節 哪些是表面的朋友…………………………………………………………九○

第三節 善意的朋友可多親近………………………………………………………九三

第四節 佛說六方……………………………………………………………………九五

 第一項 人際倫理…………………………………………………………………九六

 第二項 團體生活倫理︱四攝事………………………………………………一○三

 第三項 家庭經濟治理之道……………………………………………………一○四

 第五節 國際關係的處理………………………………………………………一○七

 第六節 為政之道………………………………………………………………一一二

第五章 善生經解說………………………………………………………………一一五

 第一節 五戒是人天的根本,也是涅槃的基礎………………………………一一七

 第二節 在家戒不同於出家戒…………………………………………………一二八

 第三節 五戒內容略說…………………………………………………………一三四

 第四節 六種減損財物的途徑…………………………………………………一五四

 第五節 佛說六方………………………………………………………………一七七

  第一項 人際倫理……………………………………………………………一七七

  第二項 團體生活倫理︱四攝事……………………………………………二○三

  第三項 家庭經濟治理之道…………………………………………………二○九

 第六節 佛陀關心國際和平……………………………………………………二一二

 第七節 為政之道………………………………………………………………二一六

第六章        結語………………………………………………………………………二一九

 第一節 人倫道德和十善是解脫的根本………………………………………二二四

 第二節 人不行善生之道,猶如盲龜難遇浮木………………………………二二七

 第三節 出世俗的第一步︱成就四不壞淨……………………………………二三四

中阿含大品善生經 (一三五)……………………………………………………二三七

 

第一章前言 

《阿含經》中的記載大部分都是佛陀在四十五年的弘法期,與弟子們之間的言行事蹟。佛陀入滅當年,僧團結夏安居後,由尊者摩訶迦葉、阿難陀、優婆離、阿那律陀等五百阿羅漢共同召開結集大會,經過嚴格的審查,所結集而成的經典稱為《阿含經》。阿含之譯意為「傳來」或「法歸」,內容是將喬達摩佛陀四十五年之間所說的佛法,總歸納在此《阿含經》中,經由佛弟子代代相傳下來。譬如雨水形成百川,百川終歸流入於大海的道理一樣,一切教法都歸納於《阿含經》中。雖然阿含經分為《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四部,但《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的根本教法都來自於《雜阿含經》。從四部《阿含經》的內容來看,包括究竟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道,和人間幸福和樂之道。

在佛陀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中,經歷了數不清的事,因此難免會在不同的時間、地區,為不同的人說種種契理、契機之法,例如:對國王、大臣們說為政之道,協調各國之間的糾紛,避免造成更多人民的損害與傷亡。為一般百姓說修身、齊家、敬業、樂群的增上善法、人天乘之道。也為出家者說離欲貪、斷無明、證無我的究竟解脫道。可以說人人所需要的,《阿含經》中都有詳細的記載。《阿含經》的內涵像汪洋大海,能納百川,無所不容。因此《阿含經》確實是一部內容最為豐富,又最如實質樸,最具佛教歷史記實的文獻,也是佛教最原始、最根本的聖典。

任何瞭解《阿含經》內容的人,都不會認為根本佛教是小乘,是初學者的教法,是悲觀主義,是不關心現世人倫幸福和樂之道的經典。一般人會對根本佛教有所誤解,是因為他沒有瞭解《阿含經》,如果是真正瞭解《阿含經》的人,我敢說他不只不會對根本佛教產生種種誤解,還會讚揚根本佛教,也會下定決心依次第而修行。任何人只要依照《阿含經》來修行,在今生不管是出家或在家,都必定能獲得佛法的利益。我這次講解《善生經》的緣起,是希望大家透過對《善生經》的瞭解,能將為人處世的倫理道德做好,才有能力在解脫道上進道上昇,這才是修行者的必行之路。

在還沒有開始講之前,我要請各位注意的就是:世界上沒有無因、無緣而自生的果,凡事都必須有如是因、如是緣,才能獲得如是果。想獲得物質享受,必須以正當的手段努力賺錢;想獲得幸福和樂的生活,必須努力地建立美滿的家庭。想獲得內心寂靜、涅槃的生活,就要培養內觀,開啟法眼,自證緣起、自證涅槃。這一切都要依靠正確的方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而不是無因、無緣就能自生的,當然也不是口頭禪說說就能獲得的。

《善生經》是佛陀親口所說,經由弟子們記憶、傳誦、流布於印度各地。一直到佛陀入滅以後,才由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結集,記載於阿含經典內。在《雜阿含經》中,曾記載佛陀對不同的信眾說了不少應機的教法,綜觀他的教法次第,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來表示如下:親近善知識(佛陀及其聖弟子);聽聞正法(正見聞法);內正思惟(消化吸收);見法,瞭解四聖諦緣起法則;了知欲貪之禍患;生起離欲貪之志願;法次法向(按次第力行實踐),現觀四聖諦、斷三結、證初果;調伏欲貪,令欲貪薄弱,證二果;斷欲貪、超越欲貪的生活,證三果;斷五上分結,獲得解脫,證四果。

以上所說的是佛教要達到最終目的的修行次第,由於不可能人人都有獲得究竟解脫的心理準備,因此佛陀才需要說持戒、布施、生天的端正法,以及人間的幸福和樂之道。何況已做好究竟解脫的心理準備者,圓滿端正法仍是不可少的,否則不可能完成正法要,進而走向究竟解脫道。所以從今天開始,我要向各位介紹現世的人間幸福和樂之道,人人只要實踐此幸福和樂之道,必定能獲得幸福和樂的生活,而此幸福和樂之道就是記載於阿含經裏的《善生經》。

我這樣說,或許你們還會存疑,但我鼓勵大家先放下過去的知見,從認識阿含經典下手,相信大家只要瞭解阿含經典中的《善生經》以後,就會相信我所言不假,否則當然會心存懷疑。也就是說,只要大家瞭解《善生經》的內容以後,不但不會再誤解佛教,而且還會知道如何建立人生的幸福和樂生活。並且從實踐《善生經》中,力行端正法,吸收正法要,為建立究竟解脫的生活而努力。《善生經》在四部阿含經典中都有記載,以下我要講解的是選自《中阿含.大品善生經》的部份。其實其他譯本的《善生經》內容也大同小異,不同的只是在翻譯上,有些文辭稍有繁複或簡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