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苦怎麼會哭?長大一些與同伴玩玩具,讓人搶去而哭;看到人在玩的玩具,他向爸爸媽媽要,爸爸媽媽沒有給他而哭。這不都是「求不得苦」嗎。再長大一些為了讀書,希望能夠讀到第一名,不可能就哭,求不得;想要交一個好的朋友,不滿足,他就哭;踏出社會在社會的工作上,種種的求不得…這每一個人都有試過的,也每一個人都要經由的,為什麼說沒感覺苦…』

【學佛釋疑 第62集】

講述文字摘錄

提問:苦集滅道的苦是什麼?
包括什麼呢?


有時候人家都會這麼講

包括我有時候 口頭禪也會這麼講
說世間是苦
其實這世間是苦 若要說更詳細就是
在這世間處處充滿著苦
有的人說世間是苦 我就沒有苦你說世間是苦
這我時常聽到的
怎會說世間沒有苦呢
有兩種人
一種他不知他在煩惱痛苦 又他不知道什麼是苦
另外一種是過去世福報很好
所以在這人世間上 生活感覺很滿足富裕
因此自認為沒有苦
所以他才會說世間哪有苦
你們說世間苦的人 太過悲觀吧
其實不是


佛教說世間充滿著苦

這不是悲觀 這最如實、最有智慧
你認為沒苦就沒苦嗎?
有可能你的苦還未到 也有可能苦你不知道

☆☆
為什麼說世間充滿著苦呢

生出來苦我們已經不知道
老苦有可能你還未試到
病苦你可能還未遇到
死苦當然還未死過
所以生老病死苦不要講
但是有生就有病、老、死 這是自然的現象
任何人都必須要經過老病死的洗禮
不管你是什麼人 必定要受老病死的洗禮
這是非常自然的
也就是所說的自然的法則 有生就有病、老、死
既然若這樣
世間的生沒有經驗嘗試到
老也沒有經驗嘗試到 病死還沒經驗嘗試到
那麼還有什麼苦呢

☆☆
應該大家都能夠體會到 包括孩子都能體會到的

就是什苦?「求不得苦」
你若說沒有苦 一個孩子出生懂事
或是不懂事 他就知道苦
肚子餓的時候他怎會哭
他不會講話 但是他怎麼會哭
就是肚子餓的苦
若說生為大人了 還不知道苦
你想這個人是不是 真真正正一點內觀力都沒有呢
一個孩子肚子餓 哭得娃娃叫  沒苦嗎
他剛出生在世間而已 只有肚子餓的苦就哭了
他沒老病死的經驗 生 可能他的苦忘記了
但是他沒老病死的經驗
一個幼稚的孩子肚子餓哭了

☆☆☆
不苦怎麼會哭

長大一些與同伴玩玩具 讓人搶去而哭
看到人在玩的玩具 他向爸爸媽媽要
爸爸媽媽沒有給他而哭
這都不是求不得苦嗎
再長大一些為了讀書 希望能夠讀到第一名

不可能就哭 求不得
想要交一個好的朋友 不滿足 他就哭
踏出社會在社會的工作上 種種的求不得
這每一個人都有試過的 也每一個人都要經由的
為什麼說沒感覺苦

☆☆
所以你要問的苦 有生就有老病死的苦

求不得苦、再來怨憎會苦
有的人不管是公司 或是任職於政府的工作
明明這個人的理念與我不合 可是我沒來上班又不行
每天都要見面 這有痛苦嗎
所以叫做怨憎會苦
這都是很如實的
這不必說很深的道理就試得到的
任何一個人 都能經驗嘗試的事

☆☆
甚至還有什麼苦 親愛的人別離苦

我與這個親愛的人很好
例如夫婦的感情 父子母子的感情
姊妹的感情 親戚朋友等種種的感情
老師與學生的感情很好
但是世間充滿無常性、壓迫性、危險性、不自在性
不能永遠滿足我們的意思
有一天意見不合 或是互相分離
這種煩惱痛苦我們試不到嗎

☆☆☆
所以苦是充滿著人世間 到處都有

佛教說苦集滅道
很多人誤解佛教是悲觀 其實佛教不是悲觀主義
佛教是如實觀
因為世間本來就充滿著 這麼不自在的苦
因此我們才要修行
也就是說世間充滿著無常性 因此才有苦
如果世間是常 那麼就沒有苦了
既然常 就是固定不變
無常性是不斷的生滅 不斷的在改變
所以我們若沒辦法了解的人 要去執取是不可能的
因此種種的改變
不合自己的理想 痛苦就生起來了


但是你若真的是一位 開法眼證聖果的人

當然你就沒有煩惱痛苦
因為你已經如實開法眼 體會苦集滅道四聖諦
了解世間種種事物事項 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
你了解它了
所以你就不會 因為在變化演變過程中
看不開而執著痛苦
所以說苦充滿著世間 處處都有苦
這是針對無明者所說
若是一個 開法眼證聖果的明者
智慧開啟証果的人來講
當然世間不是處處充滿苦
也因為世間處處充滿著苦
讓我們不能自在
所以我們才要修行
假使世間可以自由自在 何必修行呢
世間就是有 危險性、逼迫性、不自在性
所以才不能讓我們自由自在
因此我們才來修行


佛陀還未出家成佛以前

是印度淨飯王的孩子 是一個釋迦族太子
一個太子 太子未來是國王
無論是權利種種 可以說隨心所欲
為什麼他要離家修行呢
這很簡單 他發現到 世間處處充滿著煩惱痛苦
因此來出家修行
想要找一條 解決煩惱痛苦的究竟之道
然後讓他發現自然法則
所以從此以後他已經獲得 自由自在沒束縛的生活
也究竟的斷除 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然後他將這麼好的自然法則 來傳授給我們
經由二千多年佛教的僧伽代代相傳
今天我們才能聽到這麼好的佛法
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
第一也是一定要先了解世間
充滿著無常性、逼迫性、危險性、不自在性
所以處處都是苦

☆☆☆要怎樣把這個苦徹底斷除呢?
當然你要進一步去了解 苦的原因就是什麼
也就是雖然你已經知道 世間苦是來自於無常
不能主宰、不能掌握
那麼這個無常性 我們是否能夠去掌握
不能
既然若這樣我們如何真正的
從無常性的生活當中解脫苦呢?

☆☆☆再更深一層的去了解
苦是來自於何處?
等到你更加深入的了解時 發現苦來自於我執
也就是對身心本質不了解 就是無明
由無明的觀念 促成我們無明觀念的行為
叫做無明緣行
由你無明的觀念 促成你無明的行為
種種的行為因為是我執
所以以我執的角度上 記憶在你的腦識裏面
叫做無明緣行 行緣識
記在腦海裏面的 深刻印象的意識裏面
意識有記憶功能 然後影響到身心
有智慧的觀念 影響有智慧的身心行為
無明的觀念 影響著無明的身心行為
所以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就是身心的問題
那麼有身心的生命 就有耳鼻舌眼身腦
所以叫做眼耳鼻舌身意
你有這些器官當然就會 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說六入 就是因為名色緣六入
因為前面的無明
就是說前面對真理的不了解
錯以為 身心是我、我所有的觀念
直接由六根觸六塵當中 生起我與我所有
因此產生愛、取、有
有了愛取有就有未來生
有生就有老、病、死 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
了解世間充滿著苦

進一步 要了解苦是來自於何因
就是必須要了解十二緣起
佛陀在菩提樹下這樣想
人怎麼有老病死 老病死來自於何處
因為有佔有 有生 有生就會老病死
生 來自於佔有
有來自於取 取來自於愛 愛來自於六根對六塵
六根對六塵來自於身心
一直類推到達說 就是對身心的本質不了解
錯誤身心是我 所以處處在生活當中
都以我自己的主觀 想要希望這樣、不希望那樣
也就是《阿含經》講的 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
所以產生 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
我們了解苦的原因 是來自於無明的渴愛

只要把無明的渴愛斷除 一切苦就滅除了
這就是由十二緣起 進一步去了解無明滅行滅
就是說 將錯誤觀念的行為改正過來
所有正確的行為 來自於正確的觀念
我們的觀念 引起我們的行為
身口的行為是來自於觀念
不可能你的腦海裏 沒有想要做這件事情
你沒有意志力去做這件事情
你的身體與口 會去做這件事情
這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
我們無論語言的表達 或是身體的舉動
這都是來自於自己的觀念
讓觀念正確了 你的身口意行為就正確

☆☆☆『正見』
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

第一必須先要具備『正見』
離開正見就沒有修行的準則
你若有正見就是光明 就是破除無明
既然無明變成光明有智慧了
所以你的行為 就是有正見的行為
既然有正見的行為
在你的身心上 與六根對六塵觸受
你就不再落入一個愛取有
不落入愛取有 就沒有未來生老病死


現在我們已經生在世間了

面對的老病死 難免會產生這種自然的苦
這種自然的苦
來到世間的人人 都必須要去承受的
假使你有內觀正念正智
在身體上老病死之苦的過程
是與一般沒正念正智的 老病死生活是不同的
一般沒正念正智的老病死
是身體的老 走路的不方便、不自由
直接的引起我們的身體 身體影響我們的心理
所以說身體的老不自由 直接引起心理的煩惱痛苦
所以身心痛苦交集 兩種結合起來


有沒有痛苦

你看一個人本來好好的
中風或是種種的意外 及老 退化了
他沒有多久 已經人生的希望消失了
包括種種的觀念改變 瞋恨、情緒不隱定
我們可以觀察到的
這都是來自於沒有正念正智

☆☆☆☆☆
★★★★★
若有正念正智的人 他很如實的了解

了解這種老病死 是自然的現象
身體上的痛苦 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並不是有一個我與我所有
假使有一天四大分散以後
我們這個生命本來就要分散
這是一個自然的法則
佛陀是覺悟自然法則 然後簡稱為法
因此他在身體老病死的時候 他是清楚的
他是有正念正智的 不會引起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也可以說他不會有貪瞋癡
他了解身心生命 是因緣和合的本質
還有什麼能貪著的地方呢
他知道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
世間種種 都是不斷的生生滅滅
要用什麼去瞋恨呢
所以他不可能是愚癡 他是智慧的
一個沒正念正智的人
當然他會 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所以你了解 有具備正見觀念之後
不是這樣就算了
你也知道將苦集滅除 我們就會得到涅槃

☆☆
其實很多人將苦滅了解不夠 因此對苦滅有所誤解

真正的苦、苦集、苦滅
苦滅的意思就是 向我們明確的詳細說
只要將苦集滅除 苦就滅
將苦集滅除 苦滅 就是達到涅槃
所以說佛教的苦滅是 斷除集苦之因的愛取有渴愛
假使將愛取有渴愛的苦滅除
苦從何來呢
所以這個苦滅
我們若了解以後 你就自己有信心
會不間斷的先去思惟
怎樣來將苦集滅除 達到涅槃的苦滅呢
進一步的了解八正道
了解八正道以後 你就非常的對自己有信心
有自信按照 八正道次第來修行
就會獲得苦滅
苦滅是來自於 將集苦之因滅除
這才是佛教講的苦滅
並不是你 知道苦、苦集、苦滅的道理
這樣就是 你已經苦滅了 不是
更不是你苦生起來時 才又分析判斷將你的苦止息
這都不是佛教說的苦滅

☆☆☆☆
佛教說的苦滅 是將集苦之因斷除

但是要將集苦之因斷除
你想 你若沒正念正智怎麼有可能
集苦之因的速度是很快
長期性來我見的習性 我慢的習性
在六根觸六塵馬上生起我見
因此你沒正念正智非常純熟 並具備正定之人
你要怎樣改除你的憂愁悲傷 煩惱痛苦的集苦之因呢
等到苦生起來不及了
所以對苦、苦集 苦滅、八正道了解
要在生活中實踐八正道
要究竟的滅除煩惱痛苦 只有一條八正道
離開這條八正道
沒另外一條道理 能夠究竟滅除煩惱痛苦

☆☆
這條八正道不是極端的苦行 也不是縱樂的生活

它是一個中道的
所以說八正道也稱之為中道
因此八正道是 佛陀走過解脫的道跡
所以這是苦集滅道的道理
苦集滅道其實在生活中都能夠實踐體驗的

★★★
苦集滅道並不是理論

他是實踐在生活中 能夠人人都自證體驗的
例如以上介紹的苦 人人都能夠體驗到的
這不是玄妙 也不是很深的道理
很多人不了解苦集滅道的內容意義
認為他都知道 其實是還不知道
他是將人家講的空記名相
所知道是名相
甚至是由人家講出來 所記憶的 有限的知道
真的知道的人 他絕對會活用於生活裏面
尤其苦集滅道四聖諦 與生活絕對沒有脫節的
苦的體驗 人人都可以 隨時隨刻可以體驗到的
苦集的體驗 人人都可以體驗到的


一件事情

本來我們想事情 是只有腦部在想而已
思考也是屬於腦部的一部份
記憶也是屬於腦部的一部份
我們腦部的器官很多 像電力公司的開關那樣多
每一個開關有每一個作用
有思考的腦、記憶的腦
其實我們的腦在想 是單純與中性的
只是腦的器官在想事情而已
與人講話 透過想直接講話
發現對方不合我們的意思時 馬上不高興
這若有培養正知正念的人 馬上覺察到
這都是苦集在生活中 能真真正正會去體會的東西
不須要等死後
也不必很深的玄妙的道理

★★★
現在一般的修行者

他卻誤認為很深的玄妙道理 才是真正佛教的道理
不知道佛教道理不重視 什麼玄妙或是深的道理
是愈簡單愈好 在生活中愈能體驗到
目的是可以 真正究竟的滅除苦最重要
為什麼沒有這個認同呢
就是正見未具足 正見的觀念還未具備
所以認為說佛教是一個很深的道理
很玄妙的道理才是佛教
大願比丘你講的 好像都是基礎而已
佛教有什麼叫做基礎 有什麼叫做究竟
究竟與基礎不是一連貫
所以變成口頭禪好高騖遠
他說認識苦集滅道 你追問他 其實他不知道
所以苦集在生活中是能 親身去體驗到的、觀察到的
未體驗觀察的人 不知它的好處
等到你真正體驗觀察到 才知道它的好處是那麼好
所以無論是苦、苦集、苦滅 生活中能夠體驗

★★★★
等到你煩惱 經由你的智慧滅除之後

那種你就會感覺說這麼好
何況都沒有煩惱生出來 那種自由自在呢
由此可知涅槃的生活是什麼
我們若能減少痛苦 我們就覺得實在很幸福
何況又能斷除煩惱
那種的心境 是何等的自由自在
甚至永遠不再生起煩惱
你想這種涅槃 誰不想要去追求啊
除非是沒有智慧的人 才沒有想要去追求


(若)一個修行人的正見不具足

他不知道修行的目的主要是要滅除苦集
所以變成盲修瞎練
經典這一本看那一本 那一本看過這一本
不知道他看的經典 到底是有正確或不正確
加上自己的觀念
加一加講一大堆 記憶一大堆
遇到一些事情 貪瞋癡比世俗的人還嚴重
這就是自欺自己又欺騙別人
對自己不重視 對別人不慈悲
你修到那裏 就如實的能體驗到那裏
你在實踐八正道時
你會感覺我修到那裏 就實踐到那裏、體驗到那裏
這都不必等時間的

★★★難怪佛陀說正法就是現見★★★
現見就是你修到那裏 就體驗到那裏
現見到能離熾然
能夠離開我們的煩惱熱惱
不待時節 一分的用功一分的修行
但是用功不正見 哪有什麼修行
現見能離熾然不待時節
只有這條路
哪一條路? 八正道

這條路是直接通往涅槃
等到你涅槃時 你自己親身也能體驗到
這才是佛教所講的正法特色
這種正法的特色 與生活沒有脫節的
無論是苦、苦集、苦滅 苦滅道跡與生活都不脫節
所以才說離開八正道 就沒有一條比八正道
還圓滿理想的修究竟解脫之道了
諸位老實的按照八正道修行 必定很快就獲得佛法的利益

所以你問這個苦的問題 苦集、苦滅 苦滅道跡聖諦
我已經向你介紹過了

提問:禪修是否可思考四聖諦與三十七道品呢?


有關這個問題

要看你的禪修是以什麼角度來禪修
禪修分做二種 我在《禪》裡面有這麼說過
禪有涵蓋思惟和觀察
假使禪只有思維而已 禪也沒有特色
還要有一個觀察

所以禪就有思惟和觀察的成份
那這樣的話
我們就可將禪修 分做二個階段了
一階段是思惟的禪 一階段是觀察的禪
其實在觀察的當中 也有涵蓋思惟的成份在裏面
也可以這麼說 思惟和觀察是不分開的
但是在修行上 應該分做二部份
一部份是理性的人修行 一部份是較感性的人修行


何謂叫做感性的修行與理性的修行呢

理性的人修行先要釐清道理 加以思考、吸收消化
值得他去實踐經驗
他才會專心 一直走入修行的路
這種人當然他要先有思惟道理
例如先思惟苦、集、滅 苦集滅道的道跡
要思惟之前 你若沒有降服五蓋
要怎麼思惟
沒有錯 有可能 你在思惟當中會降服五蓋
不過一般人思惟沒有一分鐘
你本該要想的事情 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例如我現在在思惟苦
想沒一分鐘、半分鐘 就跑到別的念頭去了
請問 能夠思惟出什麼問題出來呢

★★★★
你若有辦法專精於思惟苦

沒有過去與未來的念頭 來干涉裏面
這種叫做思惟
這樣你的工夫就不錯了
平常人想一件事想沒一秒鐘 二秒鐘就胡思亂想了
怎麼思惟出法的內容意義呢


所以說禪有分為二部份

一部份是透過你修禪的專注禪定
一般的禪定的專注

降服你的貪、瞋、掉悔、昏沉、疑
然後專精於思惟教義
將教義思惟吸收消化
釐清楚什麼是正見 什麼是非正見
要修行 就要按照什麼方法去修行

★★
進一步把所有的教義拋開 拋開不是丟掉

就是不要時常 在教義的思考裏面
專精於禪修
以四念處為住 身受心法的次第精進用功


所謂較感性就是說

他認同這位師父之後 師父叫他這樣修他就這樣修
修到那裏不懂 他又問這位師父
他修到那裏體驗到那裏……
這就較感性
較理性的先要讓他了解道理 然後他才放心去修行
這較理性


所以在修行的里程上

你對苦集滅道的道理 不了解時
專精於思考 可以嗎 可以
在思考法義當中 你也會降服五蓋
然後深刻的印象吸收消化 運用在生活加以修行體驗


剛才有講思惟和觀察 不分離的

為什麼呢 假使我現在以出入息作觀察
專注於出入息 就是說專注於呼吸作觀察
呼進去放出去 都是觀察他的吸氣和吐氣
在這個吸氣與呼氣 觀察他的呼吸時
你知道呼吸是粗細長短 或是吸入放出
這都有思惟在裏面
可是這種思惟 不是一般的道理推測
是當下的現象、觀察的部份
正知的部份較強
其他思考都沒有 只有當下
分別是粗細長短思惟而已

★★★★
所以真正的實修是放下 一切道理的推理判斷

專精於當下的現象
培養正知正念 由正知正念完成正智
有正念與正智的人 當然他就具備正定了
有具備正定的人 就有具備正念與正智
所以這是禪修的特色
一般精神的集中專注 當然只是專注定而已
若要分析起來
可是你沒專注定 你也沒辦法思惟與觀察
所以我時常在說 專注與正念平衡發展


這都是名詞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為了這個名相 各人講一套
你說你對 你說我不對
其實不是在爭論名相的問題
在實修上 有實修過的人 他整個的次第很詳細
沒有實修過的人
只用理論來銜接 前後是接不起來
差別在這裡

★★
有的人誤解說 可能是只有名相的爭議問題

其實不是
是在修行次第上的問題
實修的人畢竟有經由這過程
沒有實修的人用其他的道理 加上自己的知識來接來接去
有時來講是接不起來的
若是一個實修者 就沒有這個現象了
因為畢竟他如實經驗的過程 清清楚楚


所以說可以思惟三十七道品

思惟三十七道品的道理之後 也要進入實踐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是要讓我們實踐的
法都是要讓我們使用的 不是要讓我們只空記名相的
法就是工具
像這一支眼鏡
是因為要讓我 看字掛的 要使用的
我若不必看字 我眼鏡放在桌子上
需要時就把它拿起來掛著
所以法是一個工具
什麼工具?斷除你 憂愁、悲傷、煩惱的工具

提問:過了晚上十點之後可以打坐嗎?聽說這個時段打坐不好會入魔,什麼時候才可打坐呢?


我先向你說

我二十六歲走入宗教 二十八歲皈依佛教
一共到現在快六十歲了
我在打坐當中 是什麼時候不可打坐而已呢
吃飽差不多一小時左右 不可打坐
是什麼原理 胃脹脹的效果不好
還會對身體上較不理想
因此吃飽後最好是經行
所以我自己的經驗
差不多 吃飽一小時後才來打坐
所以什麼時候不能打坐呢
就是只有剛吃飽的時候
什麼時候都可打坐

★★
所謂的入魔與打坐沒有關係

那麼入魔來自何處呢 是你沒有正確的觀念
有正確觀念的人 處處都不會入魔
入魔不是來自於打坐 是來自於你自己觀念的錯誤
沒正見
大多數打坐入魔 都是因為身心勞損引起掉悔
社會人不是打坐
事業上的壓力所引起的掉悔 也是一大堆
他都沒有打坐 為什麼腦神經衰弱的那麼多
都是來自於壓力
真真正正 正確的正見修行打坐者
也就是說內觀修四念處的人 不只不會入魔會出魔
打坐在佛陀所說的教義上來講 就是只有靜態的觀察
並不是一般傳統坐禪會入魔 種種的玄妙的問題出來
都沒有

★★★★★★
再向各位講一句話

佛教是沒加入 任何的宗教色彩在裏面
因此佛教都沒有所謂的入魔 玄玄妙妙的問題
這是後來的人 過度的追思佛陀
過度加入自己的自我主觀 加入自己玄玄妙妙的觀念
或是把其他宗教的 玄玄妙妙的道理套在佛教裏
所以才有不了解的人 誤認為佛教的打坐是會入魔
佛教修內觀打坐若是入魔 是他本來就有那種潛留的病
加上自己正見的觀念不具足 所以才會發病起來
你沒有發病起來 以後有一天早晚也會爆發
所以我教人內觀禪修至今
雖然有看到很多的個案 都是來自於自己觀念不清楚
加上自己的心理興風作浪 並不是有什麼魔來作弄你們
佛陀明明一再的講 魔就是五蘊的魔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離開這五蘊哪還有魔呢
也意思說魔是來自於 錯誤觀念所引起的錯誤行為
例如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那時還沒有親近阿含道
只有打坐
在打坐當中 有得到一些打坐的利益
非常的我見與我慢
處處去向人參學 其實不是在參學
都去向別人考試
若是那種錯誤觀念不改變 那不是魔嗎
那不是魔的行為嗎
所以魔是來自於自己沒正見
只要你有具備正見 魔怎會找你
他也沒辦法找到你


所以哪時候是最好的打坐呢

像佛陀在說
初夜經行打坐 中夜休息 後夜經行打坐
這都是很好的時候
平時行住坐臥打坐 尤其佛陀的弟子
你看著衣持缽去乞食回來 洗腳以後就靜坐了
有的人是經行然後才靜坐 靜坐經行
所以最好的時候打坐 不分什麼時辰
但是剛吃飽飽的時候 我們經行一下才來打坐
這樣就可以
等到你具備初禪時 自己獨處就不會感覺厭煩
不然要叫你獨處 單獨一個人住在那裏
若沒有讓你研究教義 你會感覺很無聊
我都試過
你會感覺好像地獄
但是若具備有初禪的人 你若自己獨處
感覺好似是天堂的生活
所以打坐 最主要就是要在靜態觀察
沒所謂的 什麼時候可以或不可以
剛吃飽後經行一下 才來打坐最適合
其他的時辰上的問題 沒這個問題
但是具備這個條件 要具備正確的見解
今天答覆到這裏
未答覆到的 下集再向你們答覆
感恩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