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講述 慈蓮叢書修行篇《內觀禪修訓練法要》肆、自然苦與緣起苦

 二、內觀的利益

內觀的利益可分為五種:第一、培養內觀能開啟如實正觀五陰的智慧,照見身心是無常、 苦、無我,自體驗三法印,體證苦集滅道四聖諦,到達究竟的解脫。第二、培養內觀還未能到達究竟解脫者,至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減少失控或不會失控。第三、過著柔順和平的生活。第四、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第五、減少造惡業。修行培養內觀智慧禪者,至少可獲得以上這五種利益。以下說明五種利益的內容:

第一、自證緣起,自證涅槃,達到究竟解脫。佛陀說法四十五年,所說過的法那麼多,如果要實踐力行,應該從何處下手呢?答案就是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就是從內觀培養正念,正念在三十七道品中佔有八處的作用,例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五根中的念根、五力中的念力、七覺支中的念覺支、八正道中的正念。

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簡單來說,力行實踐內觀的重點就是如實培養訓練正念,依漸進的方法按部就班完成開啟對真理的直觀,就能獲得佛法的利益。可以這樣說,任何人若是想獲得自證緣起法則的真理、自證涅槃、完成究竟解脫,就必須從培養內觀訓練正念開始,因此內觀的最大利益就是能獲得自證緣起法則的真理,並獲得自證涅槃,達到究竟的解脫。

持戒和修定都不是佛陀獨特的教導方法,因為持戒和修定在佛陀悟證真理之前,各教派中就已經有了。佛陀認為道德修養本是做人的準則,更何況是一位修行者呢!因此佛陀強調修行者對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專注力的訓練雖然無法直接開啟智慧,但是要開啟智慧卻需要藉助專注力。在培養內觀的過程中,雖然需要有精神集中的專注力,但並非是修一般無想無念的深定,其實無想無念的深定反而會影響培養內觀的智慧。道德的修養(持戒)和精神的專注(定),這兩種本身雖然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在佛法中持戒和培養專注的修定,都只是開啟內觀智慧的助道緣。

佛法的修行要旨在於開啟內觀智慧,只有開啟內觀智慧,才能獲得苦集滅道的體驗。苦集滅道的自證體驗就是佛教的特性。體驗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智慧,就是佛法戒定慧三學中的慧學。培養內觀訓練正念,並沒有要求無想無念,即使是意念不斷的生起,也不要排除它,或想壓住它,使意念不生,而是在培養每一個正念的當下保持清楚,這樣就是在培養內觀智慧了。

第二、修內觀智慧禪和一般禪定的方法不同。修內觀者對這種基本知識不可不知,否則有可能你所修的並非是內觀智慧禪,卻盲目地誤解是修內觀智慧禪。雖然修內觀的目的就是自證緣起法則,完成自證涅槃,獲得究竟解脫的利益。但若是各種因緣的關係,還未能到達自證緣起的自然法則,進一步的完成自證涅槃,至少能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失控,或獲得「不會失控的利益」,這就是培養內觀四念處智慧禪的第二種利益。

每一個人若能保持不失控,遭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冷靜的處理,如此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衝突或到達沒有衝突,相對的就會相親和樂,互相愛敬。如果是沒有內觀基礎的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往往會衝動行事,等到事情發生後,才反悔不應該如此衝動,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

有內觀基礎的人,雖然會失控,卻不會使情緒落入無理性的反應(情緒全然失控)。失控的原因在哪裡呢?答案就是出自於我見的習性太重,以致無法掌控,因此自我情緒反應就強,習性又再加重。如果是好的情緒反應,我們一定要增長;壞的情緒反應除了必須降服以外,還要徹底地將它消除,否則人生就會產生很多痛苦煩惱。甚至今生所做的一切有意欲(染著)的善、惡行為(業),未來還要繼續承擔今生行為的結果。總而言之,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歸依處。所以行為卑劣或高尚決定一生的卑劣或高尚。也就是說,眾生行使有意的行為,就必須承擔行為的果報,一切有意的行為是如影隨形的。情緒失控主要是頭腦不清楚,頭腦不清楚促成激動的情緒反應,而產生了錯誤的行為或口角起衝突,甚至動手動腳傷害對方。

日常生活會發生一些對自己、家庭,甚至社會、國家產生負面問題的行為,例如自殺、互殺、互罵、鬥毆的種種行為,都是出自於失控。怎麼會失控呢?就是因為沒有內觀的基礎,因此情緒被自我感受拉著走,引起習性反應而不能自主。其實習性反應是經過長期的自我養成的,所以要徹底解決自我失控的情緒反應,必須具備內觀的基本能力,否則很難解決失控的現象。

控制自我情緒反應,不是依靠祈求、信仰、誦經、持咒就可解決的。而是必須依靠自己,依靠正確的方法培養內觀,開啟內觀的覺察智慧力,才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反應,不會隨著情緒化而失控。因為如果失控了,有可能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想要彌補卻已經來不及了,因此大家不可不重視。

第三、柔順平和的生活。一位培養過內觀的人,他的情緒是穩定柔順平和的,因此他的生活也就柔順平和。無論遭遇到任何的波折,他都能心平氣和地面對事情,很客觀的處理事情,他不會遭遇到不如意就情緒失控而害己害人。

第四、對身體的健康有幫助。內心保持柔順平和生活的人,他的情緒穩定,不會常常緊張、焦慮不安,因此對身體的健康有正面的幫助。淨化自己的心病就會直接減少身體的病痛,心情對身體的影響是直接的,心理疾病重的人,身體健康就會遭受到負面的影響。心理疾病就是貪欲、瞋恨、嫉妒、自私、我見、我慢以及自我情緒反應。這些心病發作時,心地會變得不明淨而陰暗無光,引起負面情緒,負面的情緒發作就直接影響身體,當時的氣色就會很難看了。因此培養內觀的人,對身體的健康是有幫助的,因為身心的關係密切存在。當心理柔順平和的生活時,會直接影響全身的器官,使身體變得光澤健康。尤其是慢性病者培養內觀智慧禪,對身體的健康有決定性的正面利益。

第五、減少造惡業。一個正常的人是不會造惡業的,造作惡業的人是心理或觀念有病,因此會為了滿足自己而去損害他人。一個正常無心理疾病的人,他的心地善良,因此不可能會造作惡業。培養內觀四念處,保持當下正念,可以使行者獲得究竟的涅槃。涅槃的人可以說一切心病都消除了,所以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果還沒有到達涅槃者,至少他已經知道業力因果的關係了,所以不可能會再造作惡業。他知道我們的痛苦並不是無因自生偶然形成的,是有因有緣才有煩惱痛苦的果,也就是說痛苦的背後有產生痛苦的原因,這種因果的法則被稱為業。

一位了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法則的人,不可能會去造作惡業。有些人雖然也相信因果關係,但是沒有培養內觀,因此無法掌握自己的情緒,有時還是會造作惡業。然而只要培養內觀,對於粗糙的身、口、意行為就能掌控到。至於初學習培養內觀者,雖然尚未到達起心動念都能一清二楚,但至少身、口的粗糙行為都能掌控。

大家一定要知道,造業是「心」先,然後「口」和「身」,從細到粗。但要修改習性就必須從粗到細,例如先從身,再到口,再到意,也就是修改習性必須依照身、口、意的順序改革。例如穿衣要先穿內衣,然後往外一件一件穿。脫衣就不同了,要先脫外衣,然後往內一件一件脫,這是有前後順序的。修行必須先修身和口,進一步修最難的意念。要從粗到細,一步一步的漸進修改錯誤的行為,不可能說要改掉惡習性就馬上能改掉。從理論來說,修心就是修身、修口,但實修上是要依照身、口、意的次第而修。修身如何修呢?就是修⑴不殺生。⑵不偷盜⑶不邪淫。修口業如何修呢?必須去除⑴妄語:妄語就是說謊話。說話要實在,也不可隱瞞事實。⑵兩舌:兩舌就是搬弄是非。⑶惡口:惡口就是說話尖酸刻薄,令聽者痛苦不堪,而且是對人毫無益處的言語。⑷綺語:綺語就是雜穢語,也就是沒有正見的言詞。不要說些無意義的言語,浪費自己以及他人的寶貴時間。修意業者,就是去除貪、瞋、癡、慢、疑、掉悔、昏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