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講述 慈蓮叢書修行篇《內觀禪修訓練法要》參、正觀的重要性

二、以四念處為住

有些人雖然從外表看來很精進,但是所精進的方法並非「正精進」,只因為他沒有從培養內觀入門,所以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的斷章取義,開口所講的都是果地法語,或邪因邪果,自己昧於知見而自誤誤人。現今學佛者如果能如實依《阿含經》為依歸,以自己為依歸,改變空談理論及無記的現象,依照《阿含經》內所記載佛陀親口所說的三十七道品來修行,那麼人人必定可在正法中獲得利益。

《雜阿含經》二六三經中有詳細說明,不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隨順成就,而只用心刻意強求,終是不能得漏盡解脫。佛陀說,他是因為具足正知見,所以得諸漏盡,而不是平白無故沒有知見而得漏盡的。佛陀勤修三十七道品,猶如母雞孵卵,溫度控制得當,不刻意強求,時日一到,自然而然破殼而出。善於修行的人也是如此,雖然他不刻意強求要得到漏盡解脫,但只要殷勤精進地修三十七道品,時日一到,即可自然而然的達到心解脫。這就好像一位技術高明的工匠一樣,手拿斧柄,每天不停的做工,時間久了,漸漸的斧柄在不知不覺中變小並且有手紋出現。修習三十七道品也要如此,不必刻意去知道今天是否會漏盡,或是明天會漏盡,但總是知道一定會有漏盡的一天。又譬如漂泊在大海上的船舶,經過炎熱的夏天,長期在風吹日曬中,繩索慢慢會壞。精勤的修行者也是如此,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會斷除,漸漸就會得到解脫。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善於修習的緣故。修習什麼呢?就是修三十七道品。

從以上《雜阿含經》二六三經中的說明,很清楚地知道要得到心解脫,必須沒有主宰欲,而且要用平常心,精勤不斷地修三十七道品,就會到達漏盡,心得解脫。

修三十七道品必須先修四念處,修四念處就是內觀培養正念,保持當下念住身受心法。八正道中的正念也是一樣,培養當下念住身受心法,這樣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內觀培養正念,才能到達自證緣起,自證涅槃,才有能力倡導正法律如實正觀的風氣,對真理的體驗很快就會有實質的立竿見影效果。只要人人培養內觀,朝這條正道而行,就可體驗到內心祥和寧靜,對整個社會也會產生正面的影響,社會的亂象將很快地改觀,進一步達到人人和平相處。因為自己內心平靜,就會帶動社會和平,如果內心衝動就容易失控起衝突,那麼社會就沒有祥和可言了。

佛法的真理若是沒有去力行,只有空談理論是無法得到利益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實際培養內觀,開啟觀察的智慧,完成如實正觀的經驗,而只拿別人的經驗做口頭禪,空談玄說,這不但無法改善我見的錯誤觀念,也沒辦法改變錯誤的習性與行為,當然生活品質就無法提昇。如想改變的話,就必須要先培養內觀的能力來開啟內觀智慧,透過內觀的智慧如實正觀身心實相,就能將過去錯誤的我見觀念止息。有正確的觀念就不會再有錯誤的行為,有內觀的智慧就可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檢查自己的行為及習性是否正確,若有不當就立刻回到當下的正念中,這樣就會徹底地改掉錯誤的行為及不好的習性。

所謂「修行」就是要修改當下錯誤的觀念與錯誤的行為,使身、口、意都符合正見的生活,只有如此才不會製造煩惱的因,當然也就沒有煩惱的果了。如果連自己當下在做什麼都不知道,那又如何修正錯誤的觀念及行為呢?也就是說,如果自己不能覺察到自己當下在做什麼?那又如何能改善自己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呢?要改善自己的行為與觀念,第一要務,必須具備足夠的內觀力量,能時時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一個培養內觀的行者,時時刻刻地保持清醒在當下的正念中,不斷地正精進於正念,內觀智慧就會愈來愈強。正念愈明顯,對自己每一個身、口、意的行為都觀察得很清楚,達到這種內觀的智慧,才有能力改善自己的行為。甚至透過內觀的智慧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每一個動作都是不斷的生滅,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要素組合而成的,根本沒有所謂的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因此只要開啟無我智,就能破除對身心的愛染,得到心解脫。

要完成無我智,必須先具足內觀的力量,親身體驗到一切事物與心念都是生滅無常,而不是從聽聞而來的無常與無我知識,就誤解自己已經具足無我智了。理論上所了解的無我,只是一般文字上的「無我」知識而已,這種知識並非是透過正觀所親自體驗到的無常、無我的實相。沒有徹底了解無我,就沒有辦法破我見及我慢,我見、我慢不斷除,就不可能徹底滅除煩惱,止息生死輪迴。

待續…

 ~歡迎分享本文連結。請勿全文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連結網址~

☆慈蓮寺 四念處密集禪修 第四梯次 103年02月02日~103年02月11日 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