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講述 慈蓮叢書修行篇《內觀禪修訓練法要》

五、修八正道的次第

八正道的修行分戒、定、慧;正見、正思惟屬於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正念、正定屬於定學,正精進貫穿其他各支。也就是說,要修行之前必須有足夠的正見及正思惟的能力,才不會盲修瞎練,正見、正思惟具足了,就要力行從身口意次第漸次滅除不善的行為。

有些人對修行次第不清楚,說修行就是修心,修行不離心,這當然沒有錯,但在實際修行上來說必須要有次第。《阿含經》中佛陀對弟子開示,修行必須有法次法向,而不是單一的一門深入就可得解脫,修行八正道也要有次第,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惟,建立正知正見,具足正見、正思惟的智慧力才不會盲目,然後從身口意三業次第而修,才能達到徹底地解脫煩惱的目的。修身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或不淫,不飲酒亂性,這都是修身業的部份,這些身業的部份最粗糙,也是修行的第一關,第一關如果做不好,修第二關的口業那更難。因為第一關的身業較粗糙,容易提防使之不犯,口業及心行就比身業難防了,因此沒有內觀能力的人是很難改變習性的。

所謂修口業就是斷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身口修清淨了,進一步就是修意業,意業最難修,因此費時比較久,例如洗衣服,最難洗的部份洗最久。修身口意就像我們在穿衣或脫衣一樣的,穿衣是內衣先穿,脫衣是外衣先脫,不可能先穿外衣,然後才穿內衣的,脫衣不可能先脫內衣,然後才脫外衣的。修身口意三業也是身業先完成,然後口業完成,最後意業完成。我們的煩惱痛苦都是由身口意三業所造作出來的,意業先,然後推動身業及口業,但修行要先修身業,其次口業,然後意業,先後有次第,否則就難有究竟的成就。

雖然煩惱(苦)痛及不安的種類很多,但不出於自然痛和緣起苦二種。緣起苦乃是六根觸受六塵落入我及我所的觀念,不合自己的意思時,就會生起不高興而苦就生起。自然痛的部份是屬於身體方面,例如老、病、死的痛。要滅除緣起苦必須具足內觀的智慧,而自然痛是必然的,只能減輕痛,因為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內觀訓練是止息身心痛、苦的良藥;以內觀智慧洞見一切煩惱的根源,因而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內觀是開展內心智慧及發展慈悲喜捨的不二門,能使我們當今解脫煩惱,以祥和、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上的種種事情,未來免受生老病死的輪迴。也能解除生活上的壓力及焦慮、緊張、不安、煩惱、痛苦等,所以內觀智慧越強,自然痛就會越減輕。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培養內觀,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由於我們已經長期的養成向外看的習慣了,總是迷惑於外在的人事物,從來沒有關心過自己,很少向內觀察自己的身受心法,因此對自己的身心一無所知。也不了解自己的行為,在無明生活之中不斷的造作惡業,不自覺的傷害自己,使自己痛苦,因此一直在煩惱痛苦的生死中輪迴。我們必須培養內觀,開發出能觀察的智慧,徹底洞見身心的本質是無常生滅法,進而破除過去無明的生活,從無明的黑暗中解脫出來。

透過內觀培養向內觀察所開啟的智慧,就能照見身心的本質,體會到煩惱痛苦可以消除,也漸漸學會如何消除煩惱痛苦,於是我們的心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淨、安詳與快樂,最後到達究竟解脫煩惱痛苦,這才是內觀訓練的目的。

 

 待續…

下篇預覽:

貳、內觀與緣起的關係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誰也無法逃避群眾而獨居…而在複雜的人群中,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我們如何去面對、解決,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煩惱與痛苦,而這些煩惱與痛苦,大多數的人都是藉著逃避、壓抑或轉移目標來消極對治…其實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是不能逃避的,何況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如實面對,了解苦因,才能對症下藥,確實滅苦。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的發生,必定有因有緣才會有果,沒有無因自生的道理。如果沒有培養內觀開啟能觀察的智慧,就無法發現到煩惱的緣起所在…

~歡迎分享本文連結。請勿全文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連結網址~

☆慈蓮寺 四念處密集禪修 第四梯次 103年02月02日~103年02月11日 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