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師講述 慈蓮叢書修行篇《內觀禪修訓練法要》

四、培養內觀淨化心靈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北部,有一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為探究人類的苦,追求究竟的真理來解決苦。經過六年的修行,在親自嘗試了當時印度所流行的修行方法之後,發現根本不能徹底地達到究竟的解脫煩惱痛苦。後來透過內正思惟及觀察身心,他發現了緣起法則的真理,並且自體驗到從煩惱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涅槃自在生活。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在親自達到解脫煩惱,遠離憂悲苦惱的最高目標之後,成為一位自覺者,人們尊稱他為「佛陀」,佛陀也就是自覺者、或覺者、自己覺悟的人。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成為自覺者之後,他奉獻自己,終其一生將他所發現的真理,教導於他人,希望他人也能走上解脫之道,因此有數不盡的人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成為阿羅漢。他四處弘法,總共有四十五年時間,所教導的真理及修行的方法雖然很多,但修行方法不離三十七道品,而三十七道品的重點則離不開內觀訓練。喬達摩.悉達多太子也是從內觀中發現緣起真理而成為佛陀的,因此任何人想要達到真正究竟的解脫煩惱痛苦輪迴,或希望能在一般的生活中不失控者,那當然就不可離開內觀訓練。也就是說,想要成為真正解脫者或在一般的生活中不失控者,那就不可沒有培養內觀,保持當下在正念、正知中。

曾經有一次,佛陀和他的比丘弟子們在一處森林裏,佛陀問弟子們說:「樹林的樹葉多還是地上的樹葉多呢?」大家回答說:「樹林的樹葉比地上的樹葉多。」佛陀從地上抓了一把落葉說:「地上的落葉多,還是我手上的樹葉多呢?」弟子們回答說:「地上的落葉比佛陀手上所抓的樹葉多。」佛陀就向大眾開示說:「還沒有說的法,就像樹林的樹葉那麼多;但實際上要修的法,就像我手上所抓的這把而已。」佛陀所指的手上樹葉是哪些法呢?就是三十七道品。

在三十七道品中培養正念是首務之要。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念處是培養正念之下手處,居三十七道品之首,也就是說,培養正念的所緣就是身、受、心、法四念處。無論是想要真正究竟的淨化心靈解脫諸煩惱痛苦,或是在未解脫之前的生活中,欲使不失控者,當然都要培養內觀,也就是說,人人都要培養內觀,並非是特定人物才需要而已。

我們會有煩惱,就是沒有內觀智慧如實正觀五陰,對五陰產生錯解,所以才會生起煩惱痛苦。小孩子讀書不專心,是因為沒有培養內觀,因此心就無法專心。有些人為什麼會失控,自殺、殺人或是作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行為出來,這都是沒有培養內觀,所以心被感受牽著走而失控。

現今為何有很多焦慮不安的人呢?因為社會生活壓力大,加上自己沒有培養內觀所以才會焦慮不安。又為什麼精神病者越來越多呢?這都是所謂文明社會的後遺症,如果人人都培養內觀,雖然未具足究竟解脫,至少也減少造惡業,減少煩惱痛苦,並且建立了成就究竟解脫的正因,那麼社會就會變得文明祥和快樂,因此培養內觀可以自利又利人。

培養內觀的修行不分宗教,不分種族及地位,任何人培養內觀對自己及對國家、社會、家庭都有正面的利益,絕對沒有負面的害處。內觀訓練不費時,又不需要特定的地點或環境,更不需要金錢,在任何工作上都可以訓練,行住坐臥也都可以訓練,因此可以說,培養內觀的訓練只有好處絕對沒有壞處。也可以這樣說,離開了內觀訓練就無法達到徹底地滅苦,過著高尚的生活。只要用心,內觀訓練者,不管有沒有達到究竟解脫,至少今生都可體驗到當自己主人的滋味。如果能達到究竟解脫煩惱的痛苦,就能過著自由自在沒有煩惱痛苦的高尚生活,這種沒有煩惱痛苦的高尚生活品質,應該是全世界上人人都想要追求的目的,但是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眾生存在著不正確觀念和習性,並不是用一般理論或知見能釐清楚及改善的。

要將大多數人長期以來自以為是的錯誤觀念改變,以及將錯誤的習性滅除,不是那麼簡單。所以要從錯誤的觀念中改變過來,並不是靠一般知見或理論,必須具足內觀的智慧,能洞見身心生命的真實相是因緣生滅,無常、苦、無我,並非有個永恆不變的自我及我所;一切身心及所有現象界,並非永恆不變,它是時時都在不斷的生滅中。當一個人這種如實正觀智慧生起,了解因緣生滅法則之後,就不會再錯認有一個自我和主宰者,屆時再進一步的體驗六根觸六塵生六識,若生起愛染,就會引生種種煩惱的禍患,具足此種智慧的人就知道要遠離這種引生煩惱痛苦禍患之因,因此就會將過去錯誤的觀念滅除,錯誤的行為止息,從此就不會再陷入於煩惱痛苦之中,如此才能徹底地改變過去錯誤的觀念,改善自己錯誤的行為,也改變自己的生活,徹底的從過去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過著自由自在的中道生活。

從此以後在生活中無論遭受到任何的事情,內心都非常的平衡,沒有衝動或貪瞋癡的現象,只有如實面對,因為已經清楚的體證到緣起法則,如實地瞭解因緣的關係,已經沒有任何的主宰欲了,這就是涅槃。任何人想要達到自證緣起、自證涅槃這種境界,唯有依照佛陀所教導的內觀訓練方法如實力行,才能完成究竟解脫煩惱痛苦。

內觀訓練是不分宗教或種族、地位的,佛陀對於建立教派或以個人為中心的崇拜,是沒有興趣的,因為建立教派或以個人為中心的崇拜,對解脫煩惱痛苦無關。佛陀只想教導人們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並不想將眾生變成盲目的信徒。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努力去體悟真理,這樣才是最好的表達崇敬教導真理的人。

有人也許能背誦很多經文,但是不知經文的內容意義,知道了經文的內容如果不去實踐,這種只會說而不會做的人,就好像銀行的出納員,他每天必須數很多金錢,但是自己無法享受到金錢的利益。有的人雖然只有記少數的重要經文,但他能夠過著如實保持當下內觀培養正念的生活,從起點到達終點,他都能生活在正念當中,精勤不放逸地步步前進,那麼這種人將會得到真理的體驗,當然也會享受到真理的利益。如果只會背誦經文,而不會去實踐經文中的正法,那是不可能會得到佛法的利益到達解脫惱苦。因為只有對正法的實際力行實踐,才能從痛苦之中解脫出來。

如果只為了背誦經文而背誦經文,對解脫煩惱痛苦毫無幫助。只有持續不斷的認真培養內觀保持正念,開發觀察的智慧,透過觀察的智慧觀察自己的身心,體驗身心是無常、苦、無我,就已經親自體驗到緣起法則了。再進一步滅除對身心的愛染及執著,徹底地斷除愛染與執著就能得到心解脫,心解脫者的生活就會變得清淨、祥和與快樂。

人人只要依佛陀所教導的正確內觀方法,以及正確地以解脫苦為目的,認真的不斷修行,印證到佛法真理的利益是可以立刻體驗到的。最重要的是,體驗佛陀教導的真理必須實修,只有對佛陀崇敬,對佛陀所教導的法充滿信心,並不能夠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唯有依實際行動培養內觀,才能如實知見的體驗自證緣起法,然後才能進一步自證涅槃。

我們的寶島台灣,在食、衣、住、行的物質生活方面,大多數人沒有欠缺,主要欠缺的是內心的寧靜、安詳、慈悲與安樂,這些心靈上的問題,不是用任何物質能代替的。假使我們沒有從錯誤的觀念中解脫出來,我們的心靈就無法得到安詳,過著自在、慈悲的和平生活,反而每天都會過著緊張、焦慮、恐怖不安的生活。這種緊張、焦慮、恐怖不安的煩惱痛苦與感受會直接的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因而將會帶給家庭、社會不安。

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本身一個小小的錯誤觀念及行為只是影響自己而已,其實直接或間接的將會影響到整個家庭或社會。因為人與人之間在生活上都是相依相緣的,一個人的錯誤觀念及情緒的發作,都會直接或間接的互相影響、牽連,行善、作惡也是一樣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別人,只因為人類是過著群居的生活,在生活中都有互相密切的關係,只是直接或間接影響輕重而已。所以一個人只要曾經嚐受到這種恐怖不安、焦慮、煩惱、憂悲痛苦的生活,應該可以體會到這種情形就好像活在人間地獄一樣。六道輪迴是在人間而不是死後,人間沒有六道輪迴,死後哪來六道輪迴呢?佛陀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就是這個道理。

人生歲月雖然將近百年,但是除了睡覺之外,加上我們無知的孩兒時期及老年、病痛等,其實真正認真學習,為社會努力做事或服務的時間是短暫的。在這短短的歲月當中,又處處充滿緊張、恐怖、焦慮不安、煩惱痛苦,除此之外還要為了現實生活而互相競爭、互相毀謗等等,一個人如冷靜仔細思量就可發現這種人生實在太沒有價值與意義了。理性者應當有改變生活的志願吧!那麼這些緊張、恐怖、焦慮不安、煩惱痛苦又出自於何處呢?這是有心想要徹底解脫煩惱痛苦的人,必須冷靜思考找出苦因,如果不找出苦因那就沒有辦法滅苦。要找出苦因必須有內觀的智慧,觀察體驗十二因緣法則,就可發現苦因就是無明所引起的渴愛。既然知道煩惱痛苦的起源就是無明、渴愛,那就自然生起滅苦的志願,依八正道修行滅苦。

 

待續…

下篇預覽:

五、修八正道的次第

八正道的修行分戒、定、慧;正見、正思惟是屬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是屬戒學;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屬定學。也就是說,要修行之前必須要有足夠的正見及正思惟能力,才不會盲修瞎練,正見、正思惟具足了,就要力行從身口意次第漸次滅除惡習的行為。

有些人對修行次第不清楚,說修行就是修心,修行不離心,這當然沒有錯,但在實際修行上來說必須要有次第。《阿含經》中佛陀對弟子開示,修行必須有法次法向,不是單一的一門深入就可得解脫,修行八正道也要有次第…

~歡迎分享本文連結。請勿全文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連結網址~

☆慈蓮寺 四念處密集禪修 第四梯次 103年02月02日~103年02月11日 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