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的初禪與外道禪之差別】、【真正的三皈依】

★★★★★
要記清楚哦!
外道的初禪 與(佛陀教的)內觀的初禪是不同
外道的初禪 最主要也是降伏五蓋
要使他的內心清淨
但是學內觀的初禪卻不是
它雖然也是 與外道初禪的降伏五蓋一樣
可是他得到初禪之後
最主要就是 由觀察呼吸出入、呼吸長短
呼吸粗細、呼吸遍滿全身
使他的內心平靜達到初禪
它基礎的次第最主要就是
由初禪來進一步 引導觀察感受
如果一個人 只有追求能夠降伏五蓋
使他的內心寧靜而已 那麼這叫做一般禪定 就是說世間禪

★★★★★
(佛陀教的)出世間禪是由他前面的
呼吸出入、呼吸長短、呼吸遍滿全身
使他的呼吸平靜下來 身心平靜下來
最主要就是 培養專注與正念來完成初禪
由初禪  才將你 完成初禪的喜樂作觀察所緣
進一步將喜樂的觀察 擴展到六根對六塵所觸受的
來作觀察所緣
這是不同的

★★★★★
一個是完成正定 一個是一般的定
表面上看起來文字是一樣
實際上它的用途與趣向 是有不同的


一般專注禪定最主要是
要訓練他的精神 集中在固定一個所緣上
讓他離欲惡不善法
保持清清醒醒有覺有觀 內心平靜下來
他會產生喜樂內心平靜下來
他的動機是這樣


但是佛陀的內觀初禪 他不只是這樣而已
他要實際上 從我們的呼吸作觀察
體驗呼吸與身體的關係…

 

★★★
『所以真真正正符合三皈依,必須一定要時時刻刻憶念佛陀的完美人格;憶念佛陀所說的四聖諦;憶念僧伽是依佛陀的教義而修行,由依佛陀的教法來修行的自利與利人之團體,將正法不間斷延留在人間的團體。

這就是佛法僧三寶,時時刻刻腦海裡要有這種憶念,內心才會生出恭敬柔軟,親近僧伽團體,吸收正法要,加以思考,然後吸收消化,將佛法運用於生活,慢慢進道上昇趣向於與佛陀的完美人格一樣,達到究竟的涅槃。這才是真正符合三皈依的條件、也是一位皈依三寶者。』

 

學佛釋疑第58集(下)
從講述 16:00處開始

 

摘錄:

提問:「皈依三寶的目的為何?要如何才是真正符合三皈依?」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如何說呢
現在三皈依的人很多
自稱是佛教徒實在說起來很多


很多人都念說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墮地獄
皈依法不墮餓鬼
皈依僧不墮畜生
找一位較合意的師父 他幫你念一念
發給你一張皈依證書 取一個法號於你
然後你就拿這張皈依證書 說是人、天的護照
有這麼好的事?
只有花這些時間 就能拿一張人、天的護照
大家都想要來
所以大家都自稱佛教徒


三皈依其實就是

我們眾生的煩惱 充滿著行住坐臥
所以我們就想要改除憂愁、悲傷、煩惱
所以來找一個安穩的地方 能夠教我們滅除煩惱
所以三皈依就是 走入佛法僧三寶的一所學校
由這間學校裡面的 教授、老師、指導老師種種
來指導讓我們走向 真真正正符合佛陀的生活
符合佛陀教法之生活
完成與佛陀的生活一樣
然後自利利人 將正法延留在人間
使人間人人都能有機會聽聞正法
這樣就是真正三皈依的意思


也就是說
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佛呢?

就是佛陀完美的人格 值得我們去學習
若是你不了解佛陀完美的人格
那麼你皈依佛陀是要做什麼?
皈依就是 教導我們找一個安穩處
讓我們完成至安穩處
我們若皈依佛陀 與佛陀的完美人格一樣
我們不就是走到一個 最究竟的安穩處嗎


沒有錯

讓你安穩的地方很多
夏天我們來躲在樹下
這棵樹下 就讓我們有一個安穩之處了
下雨撐一支雨傘躲雨
這支雨傘就是 讓我們有一個安穩之處了
所以其實這些 都不是一個究竟安穩之處
我們蓋一棟房子讓我們住 認為這也是很安穩之處
其實這些 都不是究竟安穩之處
921地震 你看 那麼好的房子也塌了
認為我 躲在這間房子裡面很安穩
有沒有安穩 沒有
所以躲在樹下乘涼
這是暫時的 也不是究竟的安穩處
下雨撐雨傘
這都是暫時遮雨而已 不是究竟的安穩處
找一個宗教信仰寄託
這都不是究竟的安穩處


真真正正究竟的安穩處 當然是佛陀、法、僧伽

你想 佛陀的完美人格 若能做到與佛陀一樣
你不是安穩了嗎


當然要達到與佛陀完美人格一樣的安穩生活

你必須一定要有方法
你不依靠方法來修行
要如何完成像佛陀這種完美的人格呢
不是只有信仰佛陀 就能與佛陀一樣
不是嘴念佛陀 就能與佛陀一樣
不是
所以要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 加以力行實踐
才能達到 與佛陀的完美人格一樣


所以皈依佛之後要皈依僧伽


當時在印度 佛陀還活著時

只有他一個人一張嘴 要如何應付這麼多弟子
因此也要從弟子當中 組成一個僧伽團體
佛陀就是 這個團體當中的佛陀
法就是四聖諦 佛陀說的教理之核心
僧伽就是佛陀他的聖弟子
由佛陀的聖弟子 來宣揚佛陀的正法
也就是說佛陀是教授 阿羅漢就是教授的助理


所以若這樣 你有皈依佛、皈依法

你沒有皈依僧伽
是要如何有因緣能成就 與佛陀的完美人格一樣呢?
所以皈依的意思就是 走入一個安穩所
由這個安穩所去好好的學習 然後達到究竟涅槃的安穩
這就是真正皈依的意思


若這樣 怎麼還有地獄、餓鬼、畜生?

你只有拿一張皈依證書之後
只有將佛陀當作是神 會保佑你
將佛法 當作是一般的道理在研究
將僧伽當作是皈依的對象 有如義父、義母
你皈依一個男眾 就好像拜一位義父
皈依一個女眾 好像拜一位義母
你又沒有改變貪瞋癡
要如何只能拿那張皈依證書 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呢

★★★★★
所以真真正正符合三皈依,必須一定要時時刻刻憶念佛陀的完美人格;憶念佛陀所說的四聖諦;憶念僧伽是依佛陀的教義而修行,由依佛陀的教法來修行的自利與利人之團體,將正法不間斷延留在人間的團體。這就是佛法僧三寶,時時刻刻腦海裡要有這種憶念,內心才會生出恭敬柔軟,親近僧伽團體,吸收正法要,加以思考,然後吸收消化,將佛法運用於生活,慢慢進道上昇趣向於與佛陀的完美人格一樣,達到究竟的涅槃。這才是真正符合三皈依的條件、也是一位皈依三寶者。


現在大家都說皈依三寶

佛、法、僧是什麼 他也不知道
只有人家說皈依不錯 跟著人家來皈依而已
當然這種你就沒辦法完成真正達到安穩所…

 

提問:「師父,以下有幾個問題請你解疑。第一,一般禪定的初禪是有覺有觀,離惡不善法,離生喜樂,內觀智慧禪的初禪…請問師父,這兩項的初禪是否有差別呢?」


初禪

不管你是修內觀者 還是一般的禪定者
具備初禪是必要的


那麼若我說這一句 有時你們會懷疑

可是須深盜法(經)說不須要初禪
慧解脫的阿羅漢不須要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這句不要誤解了
因為我們漢譯的雜阿含裡 與南傳的相應部裡
漢譯的雜阿含有一些沒有


其實須深是一個外道

他們外道都重視苦行與禪定
所以一直認為說
每一位解脫者都一定有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甚至有神通
所以才來親近佛陀的教團
要來學佛陀所教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與神通
因此說阿羅漢是慧解脫
他們沒有外道的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
要記清楚哦!

外道的初禪 與內觀的初禪是不同
外道的初禪 最主要也是降伏五蓋
要使他的內心清淨
但是學內觀的初禪卻不是
它雖然也是 與外道初禪的降伏五蓋一樣
可是他得到初禪之後
最主要就是 由觀察呼吸出入、呼吸長短
呼吸粗細、呼吸遍滿全身
使他的內心平靜達到初禪
它基礎的次第最主要就是
由初禪來進一步 引導觀察感受
如果一個人 只有追求能夠降伏五蓋
使他的內心寧靜而已 那麼這叫做一般禪定
就是說世間禪

★★★★★
出世間禪是由他前面的 呼吸出入、呼吸長短

呼吸遍滿全身
使他的呼吸平靜下來 身心平靜下來
最主要就是 培養專注與正念來完成初禪
由初禪  才將你 完成初禪的喜樂作觀察所緣
進一步將喜樂的觀察 擴展到六根對六塵所觸受的
來作觀察所緣
這是不同的

★★★★★
一個是完成正定 一個是一般的定

表面上看起來文字是一樣
實際上它的用途與趣向 是有不同的


一般專注禪定最主要是

要訓練他的精神 集中在固定一個所緣上
讓他離欲惡不善法
保持清清醒醒有覺有觀 內心平靜下來
他會產生喜樂內心平靜下來
他的動機是這樣


但是佛陀的內觀初禪 他不只是這樣而已

他要實際上 從我們的呼吸作觀察
體驗呼吸與身體的關係
這個好處 還能在觀察的過程當中
加以體驗到 呼吸與身體是一體的
沒有呼吸  身體就死亡了
也能讓我們 如實了解身體是無常的
色身是無常的


一般的專注禪定沒有這樣

它只有精神集中 固定一個所緣而已
他不會去體會肉體是由 地水火風和合起來的事物
是無常性的事物
所以這兩項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說

修一般的初禪是 將精神訓練至降伏五蓋
可是你若修 內觀四念處之身念處的初禪
你就能破除 對過去身體執著是我的觀念
這兩項是有不同的地方啊


一個是專注而已

一個是 依專注與正念平衡發展
來配合 觀察呼吸與身體的關係
引起體驗到 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
四大分散  生命就消失了
所以他就破除 過去肉體是我的觀念
所以破除這種身見


由於你認為身體是我的

若這樣  有一天身體生病時 你就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這個身體是我的
我身體在生病了 馬上就要死了
你就生起 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可是你若修身念處 完成達到初禪

你就沒有這種現象
因為你從呼吸的覺知
然後了解呼吸的出入 與身體的關係種種
呼吸與情緒與身體 都有直接的密切關係之後
你能體會到身體若沒呼吸 人就倒下了
像我坐在這裡說話 是來自於要說話的意欲
就有想
然後有推動在說話的意志
然後與風的推動
所以我在這裡講話 只有這麼單純而已


等到風若推動

吸進去、沒有呼出來 呼出來、沒有吸進去
砰一下  頭就栽下去了
也可以說
我坐在這裡說話 是靠風的支持
若沒有風的支持是沒辦法的


我在吞口水 那就是水嘛

火就是身體有溫度我很清楚
我坐在這裡說話 兩隻手都有一股熱流在運作
所以說坐在這裡 像一座須彌山不搖不動
一個肉體坐在這裡
所以只有地水火風 形成這個肉體
加上了有想、有意志 才有辦法在這裡說話
在這裡說話也只不過是 這些東西結合起來運轉而已
所以你修初禪的身念處
你就能體驗身體 是由地水火風形成的

★★★
一般的禪定不是 因為他沒有觀察嘛

他只有用精神集中 專注一個固定所緣
將他的心 控制在一個固定所緣
控制在固定的所緣 到某一個階段時
當然他也會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
也都可以生起喜樂的
可是外表一樣 實質的用途卻不同
他們二禪的進道上昇 是要比初禪還能使內心平靜
但是二禪不是啊
是由初禪完成 要來觀察到培養正念正智
來進一步的觀察感受
由比初禪 還要微細的感受作所緣


所以佛陀說

雜阿含經說的很清楚
佛陀說初禪觀察五蘊 二禪觀察五蘊
三禪也是觀察五蘊 修行一定以五蘊為主
離開五蘊時就不是內觀 就是向外觀察了
所以佛陀教的內觀禪 與一般的禪定是不同的

提問:「貪瞋癡與五戒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呢?」


貪瞋癡與五戒有關係

比喻來說  殺生
我要來殺生 要來殺人
是因為 我有貪瞋與愚癡的行為
才會去殺人報復


今天我為了口福 要吃一隻雞

所以才抓一隻雞來殺  殺生
這就是貪
與五戒的殺生有關係


偷盜呢

因為為了要滿足自己的欲望 物質上的欲望
所以就去佔有別人的東西
這就是來自於貪
不是我們的東西
我們就不要去 享受滿足不是自己的東西
可是他貪
看到人家作物質享受 因此貪念生起來
所以就去偷拿東西
這樣與貪瞋癡怎會沒有關係
都有關係
所以這種就是貪與瞋恨 貪與愚癡的行為


邪淫也有關係啊

邪淫就是說 未滿十八歲
或是有夫有婦之夫、妻 都不能發生男女性行為
你故意要這麼做的原因 就有一個原因
貪 貪戀女色
瞋恨 要破壞人家的家庭

這些不都是愚癡的行為嗎


那麼妄語呢

妄語也是一樣 與貪瞋癡有關係
為了貪欲自己的滿足 所以說出不真實的語言
貪欲朋友會挺我 貪欲要掩護親戚朋友種種
所以他就說出妄語
因為有時瞋恨對方 所以來說妄語傷害對方
這是否與貪瞋癡有關係?
密切的關係


有關這個飲酒還未說

酒實在是一個遮戒
像我們陽光熾熱
拿一把陽傘 將陽光遮住較不熱
所以飲酒是一個遮戒 因為飲酒不會損道德
是飲酒之後 酒醉亂性才會損道德
所以酒是一個遮戒


你看佛陀說戒酒的因緣

是佛陀一個弟子
過去也有人說 降虎尊者或降龍尊者
虎與龍 印度當時應該是沒有在說龍
降伏毒龍
這是可能以後 才在中國加上去的
因為龍是中國才有的產物
印度山區多的地方 應該是老虎
所以說降虎尊者 他也是一位阿羅漢
出去托缽時 人家用無色無味的酒供養他
倒進缽裡面
大缽整個滿滿的 一口渴就全喝下去
結果酒醉了 酒醉之後倒在路邊
酒醉後人就不醒人事 所以種種威儀就全都破壞了
所以人家看到 就將此問題作不好的傳言


因為佛教當時在印度 不是印度的傳統宗教信仰

佛陀是超越宗教信仰的 說苦與離苦之道
大大的影響到 過去印度的迷信宗教者
所以人家對佛陀 有很大的排斥
因此佛陀的弟子 若有稍微不對就大作文章
最主要就是破壞佛教的名譽
得到他們過去宗教信仰 所受人供養的利益
所以看到佛陀的弟子 倒在那裡酒醉時
大作文章 到處宣揚
佛陀聽到之後 才說我們不要喝酒
反正喝酒就是會亂性


但是為了你的身體需要的 或是種種原因時

你必須一定要 有一個條件喝酒
這樣才不會再失去威儀
再讓其他的人 藉機會大作文章
來宣揚不真實之壞事 影響到僧伽團體
所以飲酒是這麼制定的


若真真正正 一位達到五戒圓滿之人

持戒圓滿之人 當然他已經證到初果了
初果的人有貪瞋癡嗎  有哦
初果有貪瞋癡
初果者是貪起來 能馬上發現到
瞋恨起來  馬上發現到


因為他透過 內觀正念正智的修行

如實了解身體 是由因緣和合的
不再因為執著身心 來產生束縛
他對佛、法 僧、聖戒不再疑了
他要如何修行也知道了
只不過是他懂道理 卻做不到而已


例如佛陀說的這樣

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先要了解修行的次第
然後按照次第修行 才會完成涅槃的
不是沒有修行就能完成涅槃
例如前面那位居士問的這樣
只有作分析就能斷除煩惱 這樣就不用修行了
佛陀明明說的很清楚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先要知道修行的次第
整個的教義詳細明白了
然後理論歸理論 習性仍然照常
方法若不對
你修二十年、三十年 也與世俗人一樣貪瞋癡
所以你要去實踐八正道


八正道是一個 三十七道品的濃縮

然後你實踐 才能慢慢滅除你的貪瞋癡


所以初果聖者還有貪瞋癡

但是達到初果聖者的人 他一定具備有五戒清淨
有依據嗎  有
佛陀有說 初果聖者、入預流者
對佛法僧 淨信不疑、聖戒清淨
所以一位戒律不清淨的人 他想要證初果就沒有機會


一位真真正正具備初果的人

他故殺、偷盜 邪淫、妄語、飲酒亂性
這五項不可能還會做 為什麼 聖戒清淨
所以初果與聖戒清淨有關係
但是你具備五戒清淨 你的貪瞋癡還存在
為什麼 因為初果聖者還有貪瞋
癡的行為還有


但是他馬上發現到
發現到具備正念正智 心馬上平靜下來
二果聖者呢 他的貪瞋癡就薄弱了
因為他經由 初果的正確智慧之後
在行住坐臥培養正念正智
加強正念正智的智慧
所以他的調欲貪的速度 比初果還快
所以貪瞋癡薄弱
薄弱意思就是說 他對愛取有薄弱了


我在說不是貪起來時 才用什麼方法來滅除貪

讓我趕快消除  不是
是因為愛取有薄弱 因此他貪瞋癡就薄弱
這裡記清楚
初果聖者還有貪瞋癡 就是愛取有還存在
可是等他落入愛取有 他馬上發現到
所以初果聖者的貪瞋癡還有
但是他不可能繼續貪瞋癡
貪起來、瞋恨起來
再加上一個我見 去延續他的貪瞋癡
一點鐘、二點鐘、三點鐘
甚至一天、二天 三天、四天
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初果聖者 已經知道四聖諦了
他已經知道 貪瞋是來自於渴愛
來自於無明



那麼他知道了

所以發現到之後馬上有正見
生出正見
因此他的貪瞋癡雖然還在
但是只要他發現貪瞋癡
他就知道說 他又落入愛取有了
提出正念正智 他的貪瞋癡就馬上停止


二果(聖者)  因為他愛取有薄弱了

愛取有薄弱 當然貪瞋癡就薄弱


貪瞋癡來自於愛取有

愛取有與貪瞋癡是相依相緣的
與煩惱是相依相緣的
只有前後順序而已
所以你愛取有若愈來愈薄弱
你的貪瞋癡 就隨著愈來愈薄弱
愛取有愈來愈薄弱 你的貪瞋癡就愈薄弱


初果聖者就要五戒清淨

這有阿含的依據可循
這並不是我大願在說說的 我們說的要符合阿含
雖然我不是對阿含經很了解
但是了解一些 阿含經的道次第
我只了解一些運用於生活 我就已經感覺生活改變很多
甚至煩惱會愈來愈薄弱
人生過的很有意義 人生的生命觀很清楚
不敢說 我對雜阿含經全都了解
雜阿含的修行次第
列一個次第  詳細清楚 然後這樣修行就很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