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

1、佛陀般涅槃後,僧團結集戒律時,意見似乎不能一致,若從八正道的修行內涵來看,我們如何來了解戒律真正的精神及作法 ?

2、我真想要教人修四念處,應該要具備什麼條件才有資格教人四念處呢?

3、內觀禪,是否可以開法眼證聖果?

4、我為何感覺,都是作意的操作呼吸呢?因為我要注意呼吸,好似都不自然的呼吸。

5、我為何放不鬆呢?


摘要:

◎你要教人家四念處的動機是怎樣我不知道,但是你有想要教人四念處代表說你很發心了,雖然要發心沒有錯,要教人家並不是盲目的去教人家,要教人的條件至少要先具備以下幾點,第一,你親身對四念處的方法、次第都要了解;第二,修四念處的目的是要滅除貪瞋癡,你也一定要了解;第三,你要自己本身按照你了解的四念處,也就是說按照佛陀所說的大念住經,或是阿含經當中所說的四念處,加以實踐經驗,哪有可能一個連打坐經行都不會、都沒有做的人,他有辦法去教別人四念處,若這樣不是在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嗎。

你不曾親身開過車的人,只有了解一些開車的方式或是了解要怎樣開車的資訊,你就誤認會開車了,這樣是不是太過於盲目,坐在你車子上的人很危險,甚至容易出車禍,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這個道理是一樣的,要教人四念處的人應該自己要親身實踐四念處,將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次第都了解,然後也要了解修四念處的目的,就是要體驗身心之本質、如實見身心之本質等的真理,因此來滅除貪瞋癡,免遭受憂愁悲傷、煩惱痛苦以及未來生老病死的輪迴。

除此之外,你應該就是一定要自己親身去實踐,經由你自己實踐四念處體會、自證了,確實四念處有好處然後你才教人家。

◎「修行你不要執著呼吸遍滿全身」,其實這是對修行不懂才會講這種語言,在佛陀說的身受心法的身念處,注意呼吸出入、注意呼吸粗細長短、注意呼吸遍滿全身,這種不是執著或是不是執著的,這是只要你按照佛陀說的次第,他自然而然就有這種自然的現象。

佛陀是一位走過實踐經驗的人,將他實際走過的路告訴我們,我們按照佛陀的方法來做,我們就會體會到,起先散亂的心經由呼吸出入,將散亂的心收回來,加以培養專注正念平衡發展,進一步你就自然而然進步到覺察呼吸的粗細長短,然後你自然而然就會又進一步專注正念平衡發展,再精進,又進一步了,也就是說正念又加強了,因此你自然而然就會感覺呼吸遍滿全身。

然後你再繼續精進培養專注與正念平衡發展,你的呼吸就會微細,身心就會平靜下來,這不是執著與不執著的問題,這是整個修行次第的問題。

◎《雜阿含》是最原始佛陀與弟子之間生活的事實,由《雜阿含》當中來了解這是最可靠,我們不敢說百分之百《雜阿含》裡面都是佛陀與他的弟子之間的實事,但是依現在科學家以及修行人,都是公認《雜阿含》是離開佛陀最近的佛教聖典,因為《雜阿含》是佛陀入滅後,今年入滅明年結夏安居以後大家共同結集起來的,所結集的內容很嚴格,五百個人都要有四九九個人審定通過,因為阿難講出來,經由四九九個人審定通過,百分之百都通過不是像社會說半數以上,所以在百之百都通過以後審定出來,然後經由背念口傳才來經過翻譯記在經典。

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會加一些翻譯的人的意思,或是後來婆羅門裏面的種種一些神教的思想,甚至有加一些咒語在裏面,其實《雜阿含經》裏面的咒語都是以後加進去的,因為佛教沒有說咒語,咒語是婆羅門教的,例如婆羅門教是靠念咒語來做人與神的溝通管道,佛教是自依法依,當然他是沒有依靠神了,依靠正法、依靠自己。

◎《雜阿含》第一經裏面說正觀五蘊,正觀五蘊就是說以身受心法來如實正觀五蘊,了知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你就能開法眼、證聖果,所以內觀四念處當然是能夠給你開法眼證聖果。

◎「為何感覺都是作意的操作呼吸、都不自然的呼吸呢?」有關這個問題,不只是你的問題而已,大多數的初學者對出入息念、對要怎樣修行的觀念,釐不清楚時,往往當中都有這種現象。

好像我前天在台北精舍讓人發問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大多數都是因為他無法在自然呼吸的觀察原則下,因此他用作意。

所以現在有人在教,坐下呼吸將你的氣吸進來、呼出去,吸進去感覺你吸氣的過程跑到那裏,遍滿全身,這種很容昜攝心,但是這種就是,簡單講就是稱為有作意與觀想的成份在裏面,若是要修精神集中、專注很好,可是一個初學者若過度的用專注,有可能以後對你進道上昇有所阻礙,真真正正在修行就要自然,愈自然你容易得到輕安喜悅,愈刻意你容易沒辦法放鬆產生壓力,修得愈久,無法進道上昇,甚至就會生出一種討厭厭倦感,所以修行最好是愈自然愈好愈單純愈自然愈好。

◎在呼吸的出入,你不要先設立自我主觀的立場,說我坐下來要注意呼吸、是要不妄想不妄念的,或是都沒有雜念或是要見到光,或是要體驗到什麼種種,起先都不要有這個觀念,只有很單純的將平常時的生活,按照平時的呼吸,把你的精神集中放在鼻孔口的出入,那叫做專注,覺察到出入過程的感覺,不是用看的也不是用概念的,不是用推理的,學著清清楚楚的去感覺呼吸的出入過程,沒有錯,起先不能馬上清楚,很清楚你出入呼吸的感覺過程,但是只要你有心一步一步的訓練,自然而然就很清楚了,所以用很自然的修行,如此你不會感覺厭倦,所以清清楚楚感覺你的呼吸出、入的感覺,首先有可能不會很詳細,沒關係慢慢培養就可以詳細…<內容請觀看講述>

◎但是你怎麼都會作意呢,就是你有一個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用較白話講就是說,你有一個要希望這樣、希望那樣,例如希望說我現在打坐有什麼好的成果,希望不要有其他的雜念等等,所以這都是要希望這樣不希望那樣,起先自己有設定這種觀念時好像讓自己產生一個壓力了,意思也就是說你讓自己有一個壓力,當然你就不能放鬆、自然、輕安。

◎因此以呼吸作出入息念的學習,要記一個重點,…<內容請觀看講述>

◎…但是在看的時候,希望看了再思考,吸收消化然後加以親身去實踐經驗,不要只在看字看過而已,我有看過了,你問他內容在講什麼他不知道,講不出來,這樣有看過歸看過,對你沒有幫助。

真正看過要有幫助,思考吸收消化才有辦法運用在生活裏面,因此佛陀在阿含裏面時常說思惟觀察、思惟觀察,禪思就是說靜靜的思惟和觀察,你若有辦法靜靜的思惟吸收消化,加上會觀察,親身去體驗者,不必空記,就不會記東忘了西、記南忘了北,你若只空記名相,記這忘了那,無法運用在生活,學很多,但無法運用在生活,等於沒有學。

雖然你學不多,可是你有辦法吸收消化運用在生活裏面,很快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不是自己的東西別人學來的空記一大堆,不如你學的雖不多,但是會思惟吸收,消化之後運用在生活,所以最主要你一定要自己親身去經驗。

◎「為何放不鬆呢?」其實不能放鬆是來自於我見,我的見解,有加入一個我,哪有可能放得鬆,因為有一個「我」,你就要希望這樣、希望那樣,滿足你高興,沒滿足你生出瞋恨、排斥、報復,這都是來自於自己的我見。

所以我剛才有講,真真正正要達到放鬆的人,由你降伏五蓋到哪裏、內觀正念正智生到哪裏、證果次第走到哪裏,就隨著此種修行的進道上昇之層次,自然愈來就愈放鬆。

刻意的要放鬆放鬆這是暗示性,由暗示性的作用可以讓你們減輕壓力,但是真真正正要達到放鬆必須要達到無我的生活,這就是真正放鬆。

 壓力是來自於我見,在初禪的時候,你看,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覺有觀就是思惟和觀察,然後生起喜樂,等到你試到喜樂時,你會感覺很輕鬆、內心很安詳、身心很輕鬆,好像沒有半點壓力,單單初禪的時候,就能獲得這種的沒有壓力,能夠放鬆的喜悅了,何況是達到無我呢!所以諸位,我們真真正正要達到無壓力,真真正正的放鬆,你必須一定要努力的精進,按照佛陀所講的修行次第,也就是按照八正道的次第而精進修行。

很多人在修行路上摸不著路,所以一生在研究一生在找路,不用找了,為什麼,若是修佛教的方法當然沒有離開八正道,你按照八正道整個的次第來修行,就會完成正定,達到正定的人當然他就沒有壓力了。

所以修行法門佛陀向我們說的很清楚,我們不必再去找路,不必一生或幾十年都在研究經典,只要按照八正道的次第,先具備有正確的見解觀念,然後時時刻刻有覺有觀,由有覺有觀達到無覺無觀,當然無覺無觀並不是沒有觀察思惟,無覺無觀是正念正智較強,所以無須要刻意,初思惟、細分別,時常在那裡思考來思考去,你來進一步就可以達到正念正智,具備正念正智的人,就有辦法在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塵不再落入我與我所有,因此他會達到捨離過去的我與我所,所以達到不苦不樂,甚至他在生活當中就能夠真真正正達到放鬆,因為這叫做無我的生活的人,一個達到無我的生活之人,這才真正究竟的達到放鬆,也會獲得自由自在。

我剛才有講過,只有初禪你就獲得那麼自由自在的感覺,何況是無我的生活呢,一個達到無我的生活之人你看他怎會有壓力呢,還未到那個境界的人,有壓力當然這是難免的,是輕重而已,他說都沒有壓力這是他自己講的,因為他除非達到究竟的無我。

未達到究竟無我的人若說沒有壓力,其實這是難免的,因為他的覺察力還不夠,所以真真正正要達到壓力都徹底滅除,要達到無我,你修行到那個程度,你的壓力就減輕到那個程度,這是由你修行的層次,而達到你的壓力減輕到什麼程度。你若沒有修行要減輕壓力不可能。

<慈蓮寺 四念處禪修報名>

 

◎其實戒是一種自由不是束縳,你犯了一條戒就有一條戒的束縛,沒犯了一條戒,就沒犯了一條戒的自由,你沒犯這條戒所以你就自由不必受束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