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對須深說,要了解緣起法則還要像你所說的,必須具足有“外道神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嗎?須深回答說不需要,世尊。』

阿含菩提道第17集

『佛陀就對須深用問答的方式開示說: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先知法住,後證涅槃,這句話的意思。但你要先了解緣起法則,就是法住智,再了解涅槃及自證涅槃,佛陀對須深說,我現在問你,你就將所知隨意回答我…』

摘要:

《須深盜法經》

各位法友,安樂行,未正念正知正觀五蘊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廣大,現在我們就再來繼續介紹阿含菩提道,我們前集介紹到須深盜法經,我們繼續再來介紹經文。

當時有人這麼提議,有一位年輕人叫做須深,他很聰明,可以秘密的前往沙門瞿曇的僧團中假冒出家,聽取他們所說的法之後回來說給我們大家聽…(完整內容,請觀看講述)

以上的經文可分為以下幾點來解釋:

第一,諸外道為了挽回尊敬和供養等等,所以引發這件事情,佛陀未成就正等正覺,說四聖諦度五比丘組織僧團之前,諸位外道處處受人尊敬和豐富的供養,但自從佛陀說四聖諦度五比丘組織僧團之後,大轉法輪宣揚正法,因為世尊所說的正法具有現見法,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的特色,所以人人只要奉行正法之後,就會自覺正法的特色,加上了佛教建立有制度健全的僧團生活,因此很快就受到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以及世間一般人所恭敬供養,諸位外道被恭敬供養當然就日漸減少了,所以諸位外道為了挽回過去人們對他恭敬和豐富的供養,所以就推派須深秘密的到佛陀的僧團中,假冒出家真盜法。

第二,外道須深等都誤以為佛陀及佛陀的聲聞弟子們,具有種種的禪定神通力,所以才會受到人人恭敬供養,如南傳《相應部第七大品第十須尸摩經》中記載,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之神通耶等等,有關這部份等一下再向各位提出來介紹,因此就想要來盜取禪定神通力,然後將所學的禪定神通力回去教給外道,來挽回過去那種恭敬和豐富的供養。

第三,外道須深到佛教僧團出家,經過半個月,有一次,有一位比丘對須深說,須深,你應該要知道,我們都是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阿羅漢,外道須深以此因緣問禪定神通之事,但那些尊者都說,他們沒有學習初禪神通,二禪神通,三禪神通,四禪神通。

第四,外道須深本來是想要來佛教的僧團中學習禪定神通,結果聽到解脫的阿羅漢他們都沒有經由學禪定神通,而是慧解脫,因此外道須深很懷疑,就去問佛陀,佛陀對須深說,那些比丘是先知法住,後證涅槃。

第五,外道須深聽到佛陀這樣說,聽不懂什麼是先知法住,後證涅槃的意思,所以請求佛陀為他開示,佛陀就對須深用問答的方式開示說,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先知法住,後證涅槃這句話的意思,但你要先了解緣起法則,就是法住智,再了解涅槃及自證涅槃,佛陀對須深說,我現在問你你就將所知隨意回答我:

須深,你的意見如何呢,是先有生才有老死不離生才有老死,這樣對嗎,須深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須深說,有生才有老死不離生才有老死,像這樣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的關係也是如是,有了無明才有無明行,不離無明才有無明行對嗎,須深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又對須深說,所以若沒有了生也就沒有老死,離於生,老死就滅對嗎,須深回答說是的,世尊,佛陀又對須深說,像這樣的,乃至若沒有無明,也就沒有無明的行為,無明滅了無明行為也就滅了,對嗎,須深就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對須深說,要了解緣起法則還要像你所說的,必須具足有外道神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嗎?須深回答說不需要,世尊

第六,外道須深聽佛陀開示緣起法則後,就開法眼得到法眼淨,就是說對緣起法則淨信不疑,當時須深知見了正法得到了正法,超越了疑惑,不必由他人而信也不必由他人救度,他在正法中得到了無畏之心。

第七,外道須深獲得正法之後,知道自己盜法的愚癡行為,因此去見佛陀對佛陀懺悔而說,世尊,我現在向你懺悔,我是為了盜取佛法才秘密來佛陀你的僧團出家,現在聽聞正法後,感覺到非常的慚愧,所以我要懺悔我的過錯,佛陀就問外道須深說,你為什麼要盜取佛法而秘密來佛教的僧團出家呢,須深就將盜法出家的過程說給佛陀聽。

第八,佛陀接受外道須深的懺悔,並且教導外道須深要如何懺悔而說,我過去因為愚癡,不善,無智慧,想要來正法律中盜法而假冒出家,今日悔過,在佛陀前懺悔,因為見到自己罪過,自己知道罪過,從今日起我願成就律儀增長功德,不再退轉,為何要如此懺悔的說呢,因為如果沒有懺悔,身上就會遭受到比被刺三百矛更難忍之苦,我們想一想,身上只要被一支針扎到,那麼就痛苦難忍了,何況是三百矛之苦呢,所以假冒出家盜法,如果沒有懺悔的果報,那麼是比身上刺三百矛劇痛更加難忍,例如佛陀對外道須深說,受三百矛刺的劇痛尚可忍受,如果在正法律中為了盜法而假冒出家,盜法之後為他人宣說,將來受報之苦加倍於身上被刺三百下之苦。

在漢譯的《雜阿含經三四七經》中,記載著須深問比丘說,「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呢,云何離有尋有伺,內淨一心,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呢,云何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云何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呢」

由漢譯雜阿含經中所記載的須深盜法過程,很容易被誤會,解脫的阿羅漢不需要具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可以解脫諸漏,諸漏就是諸煩惱,而獲得解脫了,其實若是如佛陀所說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修行解脫諸漏的道次第,既然佛陀所說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修行解脫者的道次第,那麼為何在《雜阿含經三四七經》中記載,解脫的阿羅漢尊者回答須深說,不需要呢,這不是會使人懷疑嗎,其實《雜阿含經三四七經》中的記載,不只是會使人懷疑,也會誤導一些想要修行的人,誤認為不需要禪修就可解脫,在《雜阿含經三四七經》,也就是因為如此才會引起很多人的爭論。

那麼我們再來看,南傳《相應部第七大品第十須尸摩經》,就可破除疑惑了,所以我們就不會再有爭論的問題了。

《須尸摩經》記載,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於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那時世尊深受恭敬尊重敬仰和供養,得到衣服缽食床座和醫病必要用品的資具等,比丘僧伽亦頗受敬重恭敬供養尊重,得衣服缽食床座醫病必要之藥品資具等,異學之遊方者等未受敬重恭敬供養尊重,未得衣服,缽食,座床醫病之必要藥物資具等,爾時,遊方者須尸摩,須尸摩就是翻譯為須深,所以若說須尸摩就是說須深就對了,須尸摩與眾多遊方者之徒俱住王舍城,爾時,遊方者須尸摩之徒,向遊行者須尸摩作如是說,來友,須尸摩,汝適合前往沙門瞿曇之處修梵行,汝完全學法後再回來告知我們,我等完全學得其法後,為在家者說法,如是我等亦受敬重恭敬供養尊重,獲得衣服缽食床座醫療之必要藥物資具等,遊方者須尸摩對己徒答說,如是,友。

則到阿難尊者之處,見到阿難尊者之後與阿難尊者相互問好,交談可記憶之語後就坐下來,遊方者須尸摩向阿難尊者說,朋友,阿難,我欲於此作法律之修行學習梵行,爾時,尊者阿難就陪伴遊方者須尸摩,來到世尊之處,見到世尊,禮敬世尊之後就退在一邊坐,坐在一邊的阿難尊者就對世尊說,大德,此遊方者須尸摩如是說,友,阿難,我欲於此作法律之修行學習梵行,阿難,既然若這樣則應當使須尸摩出家,於是遊方者須尸摩就在世尊之處出家,得具足戒,爾時,又有眾多比丘來到世尊之處,向世尊說我等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已到達於完全智,尊者須尸摩聽聞眾多比丘於世尊之前告白,對他說就對了,自己達到完全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爾時尊者須尸摩走近彼等諸比丘,近已,與彼等諸比丘互相問好,交談問好之後就坐下來。

坐下來之後,須尸摩向彼等諸比丘作如是之語,諸位尊者,你們來到世尊前曾經這麼說,我等已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已達到完全智完全智就是具足智,此為真實的嗎,諸位比丘回答說是的,須尸摩又說:

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享受種種神通嗎,一為多,多為一,顯現變為隱沒就是說隱身術就對了越牆,越壘,穿山,無障礙,恰如行虛空,出入於地下,恰如於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走於地上,趺坐飛行於虛空中,恰如有翼之鳥,有大神力大威力於日月以手觸摸,用手去摸到日月就對了,以此身行於梵界嗎,須尸摩又繼續說,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越人間之天耳界,對人,天之兩種聲音遠音,近音皆聞之耶,就是說能夠聽見嗎

諸比丘回答說朋友,並無如此之事

須尸摩又說,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心對他眾生之心,他人之心得予把握知之耶,就是說知道別人心在想什麼,有他心通嗎,有貪心知為有貪心離貪心知為離貪心,有瞋心知為有瞋心離瞋心知為離瞋心,有痴心知為有痴心離痴心知為離痴心,集法心知為集法心散亂心知為散亂心,大心知為大心不大心知為不大心,有上心知為有上心無上心知為無上心,寂滅心知為寂滅心非寂滅心知為非寂滅心,解脫心知為解脫心非解脫心知為非解脫心耶,

諸位比丘回答須尸摩說朋友,並無此事

須尸摩又問說,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憶念種種宿住耶,就是說宿命智就對了,譬如初生,二生,三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一百生,千生,種種成劫,種種壞劫,成住壞空就對了,種種成壞劫,於彼處,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經驗如是之苦樂,得如是之壽,彼歿於其處,而生於此處,於彼處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經驗如是之苦樂,得如是之壽,彼歿於其處,生於此處,如是詳細種種宿命住悉憶念耶。

諸位比丘回答說朋友,並無此事

須尸摩又說,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見以清淨超勝人間之天眼,見眾生之歿見生時之好壞優劣,就是說優勝和劣性和好惡,知眾生之如業行耶,實汝等尊者對此等眾生,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具足,罵聖者,邪見,執持邪見業,故彼等身壞命終生於苦處惡趣,無樂處,地獄,又實汝等尊者,對此眾生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具足,不罵聖者,有正見,執持正見業,故彼等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界,如是以清淨超越人之天眼,得見眾生之歿生時之劣,勝,美,醜,好,惡,得知眾生如業之行耶。

諸位比丘回答說朋友,並無此事

須尸摩又問說,汝等尊者為如是知如是見對超色,無色之寂靜解脫,得於身觸而住耶。

諸比丘回答說朋友,並無此事。何以故呢,朋友,須尸摩,我等為慧解脫者,須尸摩就說,我對尊者等此說之義不能詳細了知,如尊者等之所說,我對尊者等所說之義欲詳知為宜,諸比丘回答須尸摩說,朋友,須尸摩汝無論對其知或不知,就是說你不知道剛才所說的先知法住後證涅槃,知道或不知道,我等為慧解脫者。

爾時,須尸摩由座位起來到世尊的住處,見到世尊,禮敬世尊,禮敬之後就坐在一邊,當時須尸摩就將他與諸比丘尊者論議的內容,說給世尊聽,世尊說須尸摩法住智為前,涅槃智為後,須尸摩對世尊說,大德我對世尊所說之義不得詳知,聽不懂,不詳細,大德,如是世尊之所說,我對世尊所說之義欲詳知為宜,就是說我想要了解。

世尊說須尸摩,汝無論知或不知法住智為前,涅槃智為後,須尸摩,汝云何思惟呢

色為常耶,或為無常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是無常;

世尊又說,無常者是苦耶或是樂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是苦;

世尊又說,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並無此事;

世尊又說受是常耶或無常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是無常;想是常耶或無常耶,須尸摩回答說是無常;世尊又問說行是無常耶或是常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是無常;世尊又問說識是無常耶,或是常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是無常;世尊又問說,須尸摩,無常是苦或是樂呢,須尸摩回答說大德,是苦;世尊又問說,須尸摩,無常苦,變易之法得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呢,須尸摩回答說大德,並無此事;

世尊又說,須尸摩然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劣,勝,遠,近之色,對一切之色不得以認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就是說我中有我就對了,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視,就是作觀,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對受,對於任何之想,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劣,勝,遠,近之行,一切諸行不得認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任何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劣,勝,遠,近之識,對一切之識不得以認此是我,此是我所,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須以如實正慧對此作觀;

須尸摩,多聞之聖弟子於色如是見而厭離,於受,於想於諸行,於識亦厭離,生厭離,離貪,予解脫,於解脫生解脫之智,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更不再生。

須尸摩,汝見緣生而有老死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世尊又說,須尸摩,汝見緣有而有生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世尊又問說須尸摩,汝見緣取而有有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世尊又問說須尸摩,汝見緣愛而有取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世尊又問說,須尸摩,汝見緣受而有愛,緣觸而有受,緣六入處而有觸,緣名色而有六入處,緣識而有名色,緣行而有識,緣無明而有行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世尊又說,須尸摩,汝見緣生滅而有老死滅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世尊又說,須尸摩汝見緣有滅而生滅耶,須尸摩回答說大德,誠然。

時間到了,說到這裡,下集再見,感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