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也能和憍陳如等五比丘一樣,都能陸續的開法眼證聖果,這是我大願最希望也最期待的,因為愈多人開法眼愈多人證聖果,這個世間就充滿愈多的光明,何況要把佛法延續在人間必須要有人開法眼證聖果,否則就無法讓正法代代相傳於人間。』

 

【阿含菩提道第16集】

十二緣起法則是佛教學說的總根源,四聖諦是佛法的軸心

『各位法友,安樂行否,未正念正知正觀五蘊者令生,已生者令增長廣大。』

摘要:

『其實苦樂都是來自於自己的自我主觀,外在只是完成苦樂的外緣而已,不如實知此道理者,自然就會將苦和樂的責任推給外在,所以就會想要從外在找出苦的因…

 

“苦是由於外在某某現象而來的",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如果說苦是來自於外在,那麼修行也就滅不了苦了,為什麼呢,因為外在的一切現象不可能掌握之故,只有自己本身的觀念才能由自己掌握,因此透過修行就能滅除苦』

 

『想要開啟明而破除無明,完成正等正覺自證涅槃,那麼只有現觀四聖諦了,除了四聖諦之外雖然有數不盡的法,但那些法都對於真理法義沒有助益,對於正法沒有助益,對於內心清淨沒有助益,也不能使人生起斷無明而生明的智慧,及得正等正覺而向於涅槃,因此之故,佛陀就不說了。』

☆因緣法和緣生法☆

我們前集介紹到緣起法涵蓋因緣法和緣生法,因為因緣法是緣起法的法則,緣生法則是著重在以待緣而生的特色,如果說只有因但沒有緣的條件,那麼是成不了果的,所以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也可以這樣說,只要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都可稱之為緣生法,為什麼呢,因為有因若沒有緣是成不了果的緣故。

☆與滅苦無關:庸俗緣起☆

佛陀所說的因緣法則和緣生法則,都不離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但後來的佛教徒有些人就不談十二支緣起了,只有談論與十二支緣起無關的庸俗緣起,例如宇宙萬物的緣起等等,這都是庸俗緣起,這並不是佛陀所說的十二緣起法則,其實宇宙萬物的緣起等等,都是與十二緣起法則無關之事,既然是如此就和自己的苦集和苦滅無關,佛教重視滅苦之道,既然說的緣起和苦集苦滅無關的話,這就是庸俗緣起了。

一般未聞正法的凡人,都會解讀苦樂是來自於外在,或是內身中有一個不變的自性等等,所以才會往外推理出一套緣起法則,或是從自性推理出一套緣起法則,然而只要是偏離自己的生命現象所推理出來的,都不是正法特色的現見法,因此就偏離了正法了。

將苦和樂的責任推給外在✕

其實苦樂都是來自於自己的自我主觀,外在只是完成苦樂的外緣而已,不如實知此道理者,自然就會將苦和樂的責任推給外在,所以就會想要從外在找出苦的因,其實只要沒有無明為因、渴愛為緣,那麼外緣就不會產生作用了,因此就不會有苦樂之事發生了。

也就是說,苦是由於外在某某現象而來的,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如果說苦是來自於外在,那麼修行也就滅不了苦了,為什麼呢,因為外在的一切現象不可能掌握之故,只有自己本身的觀念才能由自己掌握,因此透過修行就能滅除苦,佛陀發現苦的發生是來自於無明覆蓋、愛結束縛。苦的發生是無明為因、渴愛為緣,所以產生苦,因此苦不是來自於外在,也不是來自於內在有一個我在受苦、在製造苦,它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

★外緣和內因★

佛陀將引生苦的原因分為外緣和內因兩種:外緣歸類於老病死,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欲不得,無常等的人生必然的遭遇;內因就是無明覆蓋,愛結束縛,所以苦不是來自於外在也不是來自於內在的我,而是由無明覆蓋,愛結束縛,所以將無明和愛結稱之為內因,而不是內在有一個我被無明覆蓋,有一個我在渴愛。

佛法的終極目的就是究竟滅除惱苦,既然如此,當然要先了解苦的本質,苦的集起原因,只有如此才能肯定苦是可滅除的,所以才會進一步的滅苦。

★★★任何人想要究竟解脫苦都不能離棄四聖諦:苦集滅道★★★

但要滅苦要有滅苦的方法,了解滅苦的方法之後,就會力行實踐滅苦之道,直到究竟滅苦,以上這些都是任何想要究竟滅苦者,應具備的條件,所以佛陀才會將苦集滅道稱之為四聖諦。

也就是說,任何人想要究竟解脫苦,人人都要經由苦集滅道這條管道,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任何人想要究竟解脫苦都不能離棄四聖諦,而四聖諦又不離十二緣起法則,為什麼呢,因為苦集就是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憂愁悲傷煩惱就聚集了;苦滅就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憂愁悲傷惱苦就滅了,所以四聖諦中的苦集苦滅就是十二緣起緣滅,其實十二緣起緣滅法則主要就是說明苦集和苦滅,因此離此十二緣起緣滅就不可能如實知苦集苦滅了。

★★★當然聲聞聖弟子的究竟解脫,是和佛陀的究竟解脫相同的★★★

佛陀在菩提樹下內觀,發現苦集苦滅的十二支緣起法則,然後自證苦集苦滅的真理,進一步而自證涅槃,之後就將所知所見,整理出苦集滅道修行次第的真理,而教導於弟子們,使弟子們由此苦集滅道四聖諦的了解及現觀,因而對佛法僧淨信不疑,進一步而隨法行完成聖戒清淨,而證初果聖人,由初果向二果而證二果,由二果向三果而證三果,由三果向四果而證四果阿羅漢者不計其數,這就是所謂的聲聞弟子的究竟解脫,當然聲聞聖弟子的究竟解脫,是和佛陀的究竟解脫相同的哦,而不是像後期佛教所說,阿羅漢的解脫是還未究竟解脫等的說法,因此而犯謗僧大罪

我們來看《雜阿含經七五經》,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對諸位比丘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呢,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呢,比丘回答佛陀說,如來為法根,為法眼,為法依,唯願世尊為諸比丘廣說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陀就對諸位比丘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又能完成對諸聲聞的教授與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的善法,就是如來與阿羅漢的差別。

由以上經文的記載就很清楚的說明,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就是佛陀沒有老師教自己證無上的正等正覺,然後說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使聲聞弟子對於五受陰厭患,離欲,滅盡,不再生起五受陰,因此獲得慧解脫,這就是佛陀和慧解脫的阿羅漢之差別。用簡要來說,佛陀和阿羅漢的差別就是,佛陀未經由老師教導自己內觀而自證緣起自證涅槃,然後教導弟子修三十七道品完成慧解脫,這就是佛陀和阿羅漢的差別。

✕不正確:阿羅漢還未究竟解脫,必須還要行菩薩道才能成佛

一般人認為如果阿羅漢還未究竟解脫,必須還要行菩薩道才能成佛,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佛陀的解脫和阿羅漢的解脫是一樣的,所以才會誤解阿羅漢未究竟解脫,因為佛陀是沒有老師教自完成正等正覺,但阿羅漢是聽聞佛陀教導經由修行而完成慧解脫者,因此阿羅漢與佛陀的差別,就是佛陀沒有老師教自己完成正等正覺者,而阿羅漢是佛陀的聲聞弟子,但佛陀與阿羅漢的解脫都是相同的慧解脫,慧解脫就是斷無明,這是佛教修行終極的目的,因為斷無明就是究竟解脫了,也就是說斷無明而生明者就不需要再學習什麼了,因為斷無明而生明者就完成究竟解脫,往後就不需要再修什麼了,所以佛陀才會說,四念住滿足就七覺支滿足而生明,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所以阿羅漢是無學者,學習八正道的人就是有學者,完成八正道成就阿羅漢的人就是無學者,無學者並不是都沒有學習的人,不是如此喔,是因為他完成八正道成就阿羅漢了,所以佛陀說成就阿羅漢的人沒有什麼可以學了,他已經達到究竟解脫,既然是如此,還要學習什麼呢,所以阿羅漢有另外一個名字稱為無學者。

★佛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行為,最實際的行動★

佛陀無師發現十二緣起法則,自證涅槃之後,就將自己所發現的十二緣起法則,以及自證涅槃的過程,整理出一條苦集滅道的道次第,教導他人使修行者不必盲目的摸索,盲目的找路就對了,浪費寶貴的時間,這就是佛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行為,最實際的行動,其實佛陀發現十二緣起法則,自證涅槃之後,將自己所知所見的滅苦之道,經過歸納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次第之後,自己就這樣想,到底誰能接受這種從來沒有人發現的真理呢,當時佛陀就想到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因為佛陀未成佛之前的修行中,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與他曾經共修苦行過,但後來佛陀發現修苦行並不能獲得解脫,因此放棄苦行,憍陳如等五位比丘看到佛陀放棄修苦行,就離開佛陀了,他們五位就到苦行林繼續修苦行,佛陀到了苦行林找憍陳如等五位比丘,初轉法輪說四聖諦給五位比丘聽,結果憍陳如等五位比丘陸續完成開法眼證聖果,佛陀發現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聽聞四聖諦陸續開法眼證聖果之後,就更有信心的大轉法輪,因此而建立僧團,開始到處弘揚四聖諦真理,一直到八十歲時,在拘尸那羅地方的一棵雙樹下逝世了,佛陀在四十五年之久的弘法中,他雖然教導各階級的人種種法,但都沒有偏離苦集滅道四聖諦,只是依各人所需要契理契機的說法而已,為什麼呢,因為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佛陀正覺的內容,是正法的軸心

★★★要把佛法延續在人間必須要有人開法眼證聖果★★★

我們來看《雜阿含經三七九經》,就知道佛陀如何初轉法輪說四聖諦度化五比丘,我也期待大家聽完三七九經之後,也能和憍陳如等五比丘一樣,都能陸續的開法眼證聖果,這是我大願最希望也最期待的,因為愈多人開法眼愈多人證聖果,這個世間就充滿愈多的光明,何況要把佛法延續在人間必須要有人開法眼證聖果,否則就無法讓正法代代相傳於人間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

《雜阿含經三七九經》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中仙人住處,那時世尊就對五位比丘說,有關苦聖諦就是苦的真理,是你們本來都未曾聽過之法…(詳細請觀看講述)轉說四聖諦之法,所以這一經就取名為轉法輪經。

以上這一經取名為轉法輪經,所以由這轉法輪經所記載的內容,就會知道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是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為何佛陀會說四聖諦度五比丘呢,因為四聖諦是佛陀觀察十二緣起法則的苦集和苦滅,以及自證涅槃之後,經過歸納整理出來的修行次第…(詳細請觀看講述)…得以出離諸惱苦得以解脫生死輪迴,而自證無上正等正覺。

若將三轉十二行法輪用簡白來說,就是佛陀對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此是苦,逼迫性,你們應當要知道我已經知道了,此是集,招感性,你們應當要斷除我已經斷除了,此是滅,你們應當要自證我已經自證了,此是道,你們應當要修習我已經修習了。

也就是說,佛陀將四聖諦分為初轉示相,次轉勸修,三轉作證,來開示給憍陳如等五比丘聽。

苦聖諦分為初轉示相,此是苦,逼迫性,次轉勸修,此是苦,汝應知,三轉作證,此是苦,我已知。

苦集聖諦分為初轉示相,此是集,招感性,次轉勸修,此是集,汝應斷,三轉作證,此是集,我已斷。

苦滅聖諦分為初轉示相,此是滅,可證性,次轉勸修,此是滅,汝應證,三轉作證,此是滅,我已證。

苦滅道跡聖諦分為初轉示相,此是道,可修性,次轉勸修,此是道,汝應修,三轉作證,此是道,我已修。

從來未曾聽過之法

佛陀為何會對憍陳如等五比丘說,此四聖諦是你們從來都未曾聽過之法呢,因為四聖諦是佛陀無師自證十二緣起法則之後,將自己開法眼生起正智,光明,正覺的過程,經過整理出來的修行道次第,而不是聽聞別人的教導而來的哦,如果沒有佛陀說出來,那麼當然就沒有人會知道這條四聖諦道次第,所以佛陀才會說,這是你們從來都沒有聽過的法,也就是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佛陀在未成佛之前的修行,思惟,觀察十二支緣起法則和緣滅法則,發現苦的根源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就聚集起來了;如果將無明滅除,那麼由無明緣行,乃至緣老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就滅除了,佛陀無師自證緣起緣滅法則之後,透過八正道的戒定慧而生活,由此完成自證涅槃之後,就將自己現觀苦集苦滅的十二緣起緣滅法則的過程,以及實踐八正道自證涅槃的過程,組合起來成為佛教的智慧之學,然後教導他人,因此如果沒有佛陀,將自證緣起自證涅槃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說出來,當然就沒有人知道,所以佛陀才會對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說,此苦集滅道的真理是你們從來未曾聽過之法,如果說當時印度有很多的修行者,其中有人發現此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理,那麼佛陀就不會說,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你們從來沒有聽過之法了。

★斷除無明而生起光明完成正等正覺★

佛陀強調自己是經由四聖諦而開法眼,生起正智,斷除無明而生明,完成正等正覺,這正等正覺就是完美的自覺者,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聽聞佛陀說四聖諦,也都陸續的開法眼生起正智,斷除無明而生起光明完成正等正覺,既然如此,只要任何人了解四聖諦,現觀四聖諦,都能獲得開法眼生起正智,斷除無明而生起光明完成正等正覺。

與解脫有關的法如手中樹葉;無關的法如樹林樹葉

我們來看《雜阿含經四○四經》,有一次,佛陀在摩竭陀國遊化,住在王舍城和波羅利弗的中間竹林聚落,由於國王在此處建造一座福德精舍,那時世尊和諸位比丘都住在此精舍中,那時世尊對諸位比丘說,我們應當要到申恕林去,那時世尊就和諸位比丘都到了申恕林,到了後大家就坐在樹下,那時世尊手就從地上抓一把樹葉,而對諸位比丘說,我手中的樹葉比較多呢或是大樹林中的樹葉比較多呢,比丘們就回答說,世尊,您手中的樹葉少,大樹林中的樹葉和您手中的樹葉相比,乃為無量百千億萬倍難以算數來做比較,佛陀說,就像這樣的,諸位比丘我成就正等正覺之後,自己所見之法為人宣說的乃如手中的樹葉,為什麼呢,因為我所說的法都是對於真理的法義有所助益,對於正法有所助益,對於梵行梵行就是清淨心,有所助益,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覺而向於涅槃的緣故,然而如樹林中那麼多的法,是我完成正等正覺如實知正法之後,所不說之法就像樹林中的樹葉那麼多,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法都是對於真理的法義沒有助益,對於正法沒有助益對於梵行沒有助益,也不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覺,向於涅槃。因此之故,諸位比丘如果對於四聖諦還未現觀,就應當勤於方便精進起增上現觀四聖諦之心,學習現觀四聖諦。

由以上經文中所說就已經很清楚的說明,想要開啟明而破除無明,完成正等正覺自證涅槃,那麼只有現觀四聖諦了,除了四聖諦之外雖然有數不盡的法,但那些法都對於真理法義沒有助益,對於正法沒有助益,對於內心清淨沒有助益,也不能使人生起斷無明而生明的智慧,及得正等正覺而向於涅槃,因此之故,佛陀就不說了

✕誤以為佛法很複雜,很難了解,很難修行✕

一般未聞正法的凡人,都會誤以為佛法很複雜,很難了解,很難修行,這都是對四聖諦不了解的緣故,如果對四聖諦了解了,那麼就不會再誤解佛陀所說的法,很複雜,很難了解,很難修行了,當然因為不了解四聖諦是佛教的慧學的緣故,所以很多人雖然他有一種想要弘揚佛法之心,那麼他就用他自己的觀念編造種種法義,或者是將一經一偈加上自己的自我主觀,編造很多的法義,然後將他所知所見弘揚,自稱是佛法,不了解的人誤認為這是佛法,所以變成聽來覺得很多很複雜。

其實整個佛法及修行都歸納在四聖諦中,因此四聖諦是佛教的軸心,十二緣起法則是佛教學說的總根源,任何人想要獲得開法眼破除無明而生明,得到正覺,完成涅槃,都不離對四聖諦了解與現觀。

★★★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法則有何差別呢?苦滅道跡聖諦的八正道★★★

那麼四聖諦與十二緣起法則有何差別呢?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緣滅法則的差別,就是在於苦滅道跡聖諦,為什麼呢?因為十二緣起緣滅法則主要就是說明苦集與苦滅,要滅除苦集完成苦滅的方法,就是苦滅道跡聖諦的八正道,如果說只有知道苦集苦滅的道理,但沒有滅除苦集完成苦滅的方法,哪來滅除苦呢,因此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緣滅法則的差別,就是苦滅道跡聖諦。

十二緣起緣滅法則對修行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佛陀無師自觀察十二緣起緣滅法則,自證涅槃,才建立四聖諦教人,由此可知,十二緣起緣滅法則對修行者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如果佛陀沒有發現十二緣起緣滅法則,那麼他就不可能建立四聖諦,為人講說苦集和苦滅的真理,聖諦就是聖人所說的真理,也可以說是要經由此種方法才能完成聖人,所以稱為聖諦,諦就是真理,十二緣起緣滅是人生苦及滅苦的真實現象,既然如此,如果不知苦集及苦滅的現象,那麼就不可能滅苦了。

所以說十二緣起法則是佛教學說的總根源,四聖諦是佛法的軸心,所以若欲學習佛法不如實知十二緣起和四聖諦,那麼就並非是學習佛法了,因此就斷不了苦

☆現觀緣起法則是一回事,而證涅槃又是另一回事☆

但並不是了解十二緣起和現觀四聖諦,就已經證阿羅漢了,就獲得解脫了,了解十二緣起不代表是現觀四聖諦,但現觀四聖諦當然就了解十二緣起,然而現觀緣起法則是一回事,而證涅槃又是另一回事,這個地方希望大家要知道,不要誤解我了解十二緣起就等於我已經解脫了,這種觀念是不正確哦,也就是說要完成阿羅漢獲得究竟涅槃,必須經由現觀四聖諦這條管道,但現觀四聖諦不代表是涅槃。

我們來看《雜阿含經三四七經》,經中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有一次住在這個竹園中,為大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和其他的人共同恭敬,尊重,供養,佛陀以及諸聲聞弟子們,都得到了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的供養,而大家都不要尊重和恭敬,供養邪見外道的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那時許多外道就大家聚會在未曾講堂,他們就作如是之討論而說,我們以前時常被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其他的人所奉事,恭敬,並且供養我們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現在這些恭敬,供養,奉事都已經斷絕了,都只有恭敬供養沙門瞿曇,和他的聲聞弟子們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現在我們諸位之中,有哪一位有智慧和有大力,可以秘密地去沙門瞿曇那裡假冒出家,聽取佛法之後回來說給我們大家聽,我們就用那種法,來說給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人聽,能夠讓他們相信我們,就可以恢復以前的豐富供養了,當時有人提議說,有一位年輕人名叫須深,他很聰明,可以秘密的去沙門瞿曇的僧團中出家,聽取瞿曇他們的法之後回來說給我們大家聽,當時諸位外道就去拜訪須深,向須深說我們今天大眾集會在未曾講堂,經過如此的討論,我們在以前,時常接受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其他的人奉事恭敬,並且供養我們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而現在這些供養都斷絕了,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以及其他的人,都一概奉事供養沙門瞿曇以及他的聲聞弟子大眾,現在我們諸位之中,誰較聰明較有智慧,可以秘密的去沙門瞿曇那裡假冒出家,聽取佛法之後再回來說給我們聽,我們就用那種法說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聽,使他們相信我們就可以恢復以前的供養了。

時間到了,說到這裡,有因緣下集再見,感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