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些問題只要我們拋開一切名相的思考,專精於學習四念住,完成受念住的行者,就能很清楚觀察到諸受的過程,是來自於自我的情緒反應,而不是生命本身就有受。受有受的生起因緣,受滅有受滅的因緣,但受的因緣是來自於無明,而不是生命本質中就存在受。』

 

【 阿含菩提道第12集】 生命的本質:四食,色觸想行識

摘要

==改造自己的命運==

前集介紹到佛陀的聖弟子,他是不會去想這裡有那裡就有的問題,因為他了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問題。我們來看《雜阿含經三五○經》,在《雜阿含經三五○經》中它有明確地指出,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呢,何所起故此起呢,何所無故此無呢,何所滅故此滅呢,然而多聞聖弟子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無明,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我們由以上的經文就會知道,多聞聖弟子不會盲目的相信一般的因果分析法,他是相信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十二緣起法則,以及十二緣滅法則,因為如果說這裡有那裡就有,那麼不就是變成常見的宿命論嗎,永遠改變不了這裡有那裡就有的輪轉,既然如此,那麼行善,修行又何用呢。

佛陀所發現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十二緣起緣滅法則,也因為如此,所以人人若具備正見行善或修行,必定都會改造自己的命運,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緣滅的緣故。

==外道的看法==

佛陀在世之時印度宗教家,思想家盛行,僅僅是歷史有記載的就有九十六種外道哦,甚至更多,但最為當時印度人接受的,很有知名度的就有六位,這六位就是,富蘭那迦葉,末迦梨瞿舍利子,先闍那毘羅胝子阿耆多趐舍欽婆羅,迦羅拘陀迦栴延尼犍陀若提子,這六位思想家在沙門果經中有記載,他們的思想不離常見或斷見,他們各自至少都有五百位的弟子,跟隨在他們的前後,可以說是多數人所尊重的導師,但他們所說的不是斷滅論就是常論:

例如富蘭那迦葉的學說主張,行惡無惡報,行善無善報,他否定道德和宗教,他認為現在的生命是真實的,但身死命終之後就一死百了了,沒有任何善惡之果報,因為富蘭那迦葉不知因緣生滅法,對於死後一切都不清楚,所以就認為一切都是空,佛陀對此種說法者稱之為斷見者

阿耆多趐舍欽婆羅的學說主張,萬象是由四大(地水火風)而成,但在於虛空中,吾人死後身心都歸於無,所以沒有未來可求,佛陀對此種說法者稱之為斷滅論者

末迦梨瞿舍利子的學說主張,有情染罪,無因亦無緣,自然墮落;同樣的有情清淨也是無因無緣,人無任何自由意志的力量,人無自力他力一切行為可言,惟有命運、環境和天性的支配,有情會感受六個種類的苦樂,宇宙有八百四十萬的宇宙期,而在這個期間,賢、愚一切人惟有輪迴流轉至終,輪迴期間早已經設定了,無法增減,應要達到宇宙期之終才能解脫,此種說法不就是常見論嗎,所以很多人都說由天註定就是這種說法

佛陀所發現的緣起緣滅法則是有因有緣而有果,一切都是由無明渴愛而引生我慢,以致遭受現在及未來的輪迴,也就是說輪迴是依自己的習性為因,遇到適當的助緣為緣,因緣具足就形成了果,因為無明的習性,才會引生渴愛為緣,才會引起當今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未來還要遭受生老病死的輪迴。

☆☆生活素養符合為人的條件☆☆

例如在現生中的生活,養成鄙吝下劣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業,我說的習性,那麼哪來以後生會保持著人身,你想這當然比較困難。也就是說現在活在人間中,他的素質就沒有當人的資格了,那麼請問這樣死後有可能當人嗎,現在就沒有當人的資格的習性,未來若還能夠當人,這樣就變成無因無緣自生。

所以我們要知道,未來一切都由現在行為所招感的,既然他當今做人的行為都不符合當人的行為,他死後轉生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機會就大了,他的行為就不可能有轉生為人的因緣,既然沒有轉生人的因緣,哪有可能會再轉生為人呢,因為他轉生為人必須要有轉生為人的因緣,轉生三惡道要有轉生三惡道的因緣。

這都不是來自於任何外在操縱,都是來自於自己本身的行為,一個人在今生中養成為人應該有的生活修養,例如慈心不殺,悲憫奉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等的人,由於他的生活素養符合為人的條件,因此他的來生轉生為人的機會就更加大了

當然證初果二果的聖者,一定不會墮入三惡道中,此身死命終,就會很快到人間完成究竟解脫之道。如果在當生中已經養成不瞋恨心,內心保持喜樂或平靜的生活,那麼他的生活素養已經具備天界的水準,所以來生就可過著天界的生活。

★★★永無止境的輪迴★★★

任何一個人自從由父精母卵組合成生命,出生在人間開始,就在無明中追求滿足自我的欲望,養成貪瞋痴的習慣性,因此在當生及未來就會不斷的在五道中輪迴,要直到證三果或四果為止,才不必在人間輪迴

不管是人或是一般的動物,只要未破除五上分結,那麼就必定會以不同的形態在五道中生死輪迴,所以一個人如果不想要遭受三惡道的輪迴,那麼就必須要現觀四聖諦證初果,證初果者雖然他還要七有人天往返,最慢七有人天往返就能夠達到究竟解脫,但他絕對不退轉,也不會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了。

很多人說我不想要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你當今若修到證初果,自然而然你就有把握,當今未來都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否則必定還有地獄、餓鬼、畜生的份哦。

二果聖者身死命終之後也要到人間修行一次,就可獲得三果或四果,只有獲得三果聖者才能夠斷除欲界貪瞋,既然斷除欲界貪瞋了,那麼就沒有因緣再轉生到人間遭受生死,直接在色界天就可完成究竟解脫。

未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欲界貪結、瞋結者,結就是束縛,都必須遭受五道急速輪迴;雖然有五道輪迴,只要是證初果者就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了。

用比較簡單來說,只要對色受想行識的任何一蘊有所愛染,那麼就必定會永無止境的輪迴,這並不是相信輪迴就有輪迴,不相信輪迴就沒有輪迴的問題。

★★★業力輪迴非佛說★★★

一般而言,現在的佛教徒都普遍認為是業力在推動輪迴,其實在阿含經中並沒有提到業力輪迴之事,業力輪迴的觀念其實出自於奧義書,在奧義書中的哲學說的,並非是佛陀所說,也就是說業力輪迴這個名相並不是佛陀所說的,所以從阿含經中就找不到佛陀說業力輪迴這回事。但一般的佛教徒,都深根柢固的認為是業力在輪迴。

★★★輪迴主因★★★

有關投胎的問題在《雜阿含經》中,最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三六○經和三六一經,只有類似的說到投胎的問題,我們來看《雜阿含經三六○經》,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告訴諸比丘,如果生起思慮或妄想,就會有結使(結就是束縛,使就是煩惱),及攀緣識上,住留不捨,由於有攀緣識住留不捨的緣故,所以就會進入名色之中,由於進入名色中,所以就有未來世的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如此純大苦就聚集起來了;如果不生思慮也不生起妄想,就不會有結使及攀緣識,住留不捨,由於無攀緣識住留不捨的緣故,所以就不會進入名色之中,由於沒有進入名色之中,所以生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就會息滅,如此純大苦聚集就滅了。《雜阿含經三六一經》中相同於三六○經,只有多加了往來及生死的部份…

在《雜阿含經三六○經》以及《三六一經》這二經中,明顯地主張,有思量和妄想就會依託在識,進入名色中,這些主張很明顯類似於和投胎的過程一樣。

自從父精母卵結合形成人,出生在世間中所學習的,都不離我和我所有,當然未聞正法的人,就會誤解有一個真正永恆不變的我和我所有,所以就會有我和我所有的思量、妄想,對色受想行識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但色受想行識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法,不能隨心所欲的令生命不老不死不病,永遠滿足自己對五蘊的欲望,所以才會由此渴愛引生今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今生既然有憂愁悲傷煩惱痛苦,身死命終還會遭受未來生死輪迴,這一切都是由於無明覆蓋、愛結束縛,因此思量、妄想,這是求生、求存、求再生的渴愛所致,而不是在識。

有的人誤解我們人死後身死,不過識沒有死,由識去輪迴未來,這種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哦,假使這個問題大家有疑惑,我鼓勵各位拋開一切文學和自我觀念,按照四念處修行,受念住滿足這個問題自然就解開了,否則只有研究文字,這樣佛教變成哲學佛教不是單純的哲學,佛教是滅苦之道,要往滅苦之道要如實正觀本質,否則要怎麼生離欲滅盡呢,所以不要誤解是識在輪迴哦,正如《雜阿含經三六○經》,《三六一經》所提,類似投胎的過程指出思量、妄想是輪迴主因,和一般人所說的靈魂或是識等輪迴是不同的。

其實世間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有緣而生,有因有緣而滅,哪來有不變的靈魂或識等在輪迴呢,輪迴是來自於無明所生起的愛,取,有,如佛陀所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無明若滅,乃至愛取有滅,老死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就滅。

有關誤認為識是輪迴的主體,主要就是對識的誤解才會誤認識是輪迴的主體,其實識在五蘊中是要有名色才會有識,甚至有名色也不會生識哦,因為有名色存在,還要有讓名色生識的緣,單純的名色也不會生識哦,所以佛陀才會說四識住。也就是說若沒有名色就不可能有識,若沒有識的功能名色也不會存在,所以不論是色受想行識都有它各自形成的因緣,而不是無因無緣而自生的。

如果說無因無緣而自生的說法,那麼就變成偶然的論說了,這種偶然的論說是非正見的說法;如果說有因無緣就會有果,那麼就是宿命論說,這種宿命論說也非正見的說法;只有有因有緣有果才符合正見的說法。

其實靈魂論、自性論、本性論等等,這種說法都是由各人自由心證推理而來的,如果你向他追問何因何緣而有靈魂、自性、本性等等,就會說不清楚,反而越說疑惑就會越多了,而如果是真理,真理就是說事實,那麼就不會有說不清楚的問題,反而越說會越清楚,因為它是真實的緣故,所以真理愈論愈明。

 

【生命的本質:四食,色觸想行識】

◎粗摶食
佛陀說色是四大所造,由粗摶食資助而長養才能夠使生命生存。

◎細觸食
有生命存在必須要有觸觸就是感覺…佛陀才會說細觸食,為何稱之為細觸食呢,因為觸並非是粗摶食(粗摶食就是吃東西讓我們的身體中有營養),細觸食就是由身體上,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接收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而引起的反應作用,雖然它也是身體的一部份,但它並非是吃東西,所以稱之為細觸食,如果沒有細觸食,那麼雖然有生命存在,但有生命卻沒有感覺(沒有觸),那麼生命有何意義呢,因此佛陀才會說細觸食資助眾生,令得住世攝持長養。

◎意思食
當然觸有觸的因緣,而不是無因無緣就會自然有觸,觸的因緣就是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有生命存在,有觸的反應那麼還要有意念,例如種種的思考,分析評估,決策等的思量,來資益眾生,才能夠令得住世攝持長養,這稱之為意思食,如果說沒有意念思考,意思食就是意念和思考,那麼生命有何意義呢,意念思考都有因有緣才能夠有意念思考,而不是無因自生。

◎識食
有粗摶食,細觸食,意思食還要有識食,識的定義是知覺或覺知,有生命若沒有知覺,那麼生命何用呢,生命中有受的想,有想就有行,也必須要有識,如果沒識就沒有觸,如佛陀所說,觸之集是來自於識,識是有因有緣才有識,而不是無因無緣而自生識。

雖然有四食才能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持長養,但四食都是有因有緣而生,只要是正常人,他活在世間中都不離以食物讓生命存活,不離有感覺,不離有意念和思考,不離知覺才能夠生活,所以佛陀才會說,有四種食會資助利益眾生,使眾生能得住於世間攝持而長養。

所謂食就是資助之意,也就是說任何動物要活命一定要有食物作資助,否則生命就活不下去,生命要正常的運作,那麼就要有觸思識來資助,否則即使有生命存在,但一切運作就會出問題,而這一切都是有因有緣才有四食:色、觸、思、識是生命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但無明凡夫誤解是我在吃、是我在觸、是我在思考,知覺是我,因此就會有愛,取,有,既然愛取有生,那麼就會引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的聚集;如果沒有愛,取,有,哪來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呢,所以愛取有斷除了,憂愁悲傷煩惱痛苦就斷除了,這一切都是有因有緣而集,有因有緣而滅。

★★★一般人都誤以為佛陀說生活中一定要有色””想行識,其實生命中的運作只要有色””想行識就足夠了。★★★

粗摶食就是「色」,細觸食就是「觸」,意思食就是「想蘊」和「行蘊」,因為思一般也有解釋為行,識食就是知覺的「識」。所以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的正常生命運作「色觸想行識」就足夠了;色”受”想行識是一般未聞正法凡夫的生活,也就是所說的五受陰的生活,而不是生命本質本來就有受,因為一般凡夫未聞正法的緣故,所以不知道生命的現象及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所以就誤認有我,我所有。有我,我所有就會有受,有受就會有貪瞋痴,所以佛陀說諸受是苦。

一般未聞正法的凡夫大多數都認為,有一個自我靈魂、神識、自性、本性、本我或靈魂存在,所以才會演變成在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中落入自我的情緒反應,因此才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不是生命中本來就有受哦,其實生命中只有四食就夠了,受是由錯誤,錯誤就是說無明,由無明觀念而來的,並不是生命本質中就有受。

對於這些問題只要我們拋開一切名相的思考,專精於學習四念住,完成受念住的行者,就能很清楚觀察到諸受的過程,是來自於自我的情緒反應,而不是生命本身就有受。受有受的生起因緣,受滅有受滅的因緣,但受的因緣是來自於無明,而不是生命本質中就存在受。

生命的本質生活上所需要運作的,只要色觸想行識就足夠了,因此佛陀才會說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持長養,當然色觸想行識也是因緣生滅法,但是色觸想行識中沒有無明存在,只是粗細物質界的組合,也用簡單說就是生命生活本質的運作,例如身體,就是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所組成的,但要使身體生存必須要吃東西,就是粗摶食,如果四大分離身體就自然消滅了,雖然有身體,但如果沒有給身體食物讓它資養,那麼這個身體自然就死亡,沒有吃東西,生命就不會存在,所以在一切因緣生滅法中沒有一個無明,也就是說像剛才所說的,身體本來它的生滅現象中本來就沒有無明,無明不是來自於外在,也不是來自於內在,是來自於自己的錯誤觀念。

色身就是身體的本質是沒有煩惱存在,因為我剛才說過,身體是由父精母卵結合然後組成地水火風四大,有這個四大的身體,沒有吃東西,身體就死亡了,這樣這個身體中有無明存在嗎?沒有。所以無明才會引起煩惱,身體本質本來就沒有煩惱存在,煩惱是來自於無明覆蓋愛結身體的緣故,在身體的色蘊就有六根,有六根就會對六塵,六根對六塵就會生起六識,有六識就有六觸,這些都是生命自然運作的現象,如果只有六根但是沒有對六塵,那麼就不會生起六識,所以六識是有因有緣而生,有因有緣而滅,而不是無因自生。

有識才有觸,佛陀說,觸之集是來自於識之集,如果沒有識就沒有觸,所以觸是有因有緣而生,有因有緣而滅;

想是腦的功能作用,如果沒有腦,哪來想呢,雖然有腦也要有助緣才會想,這個助緣就是觸,佛陀說,想之集是來自於觸之集,所以想也是有因有緣而生,有因有緣而滅;

行,行就是身行、口行和意行,既然行是身行、口行、意行,那麼行是有因有緣而生,有因有緣而滅。有色、觸、想,才有行。

★★★不必等到死後才能夠解脫★★★

所以佛陀才會說四食,色,觸,想,識是生命自然運作的現象,但無聽聞正法的凡夫,無明覆蓋誤認為色觸想識是我,我所有,所以在色觸想識中誤以為是有我,所以才會在六根對六塵生六識,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中落入我和我所有,才會引生情緒反應,而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不是生命自然運作中本來就有受。

有受就有苦,苦就是煩惱,所以佛陀才會一再這麼叮嚀,五受陰是苦,五受陰是重擔。如果生命中本來就有受,那麼在生活中就斷不了苦了。因為我曾說得很清楚,別人對受的定義怎麼說我不知道,但是我對受的定義就是「自我情緒反應」,既然有自我情緒反應必定有煩惱,既然如此,那麼佛陀以及佛陀的聲聞弟子們,在生命存在時就無法解脫了,等到死後才能夠解脫,這都是因為誤認為生命中一定要有受,若說生命中一定要有受,活在世間就不能解脫了,如果是這樣,那麼佛陀就不會說他已經斷諸惱苦了嘛。

因為佛陀已經從諸惱苦中解脫出來了,所以才有智慧教導弟子解脫,何況如果說人一定要死後才能解脫諸惱苦,那麼佛教的正法就不是現見法了。大家要知道,佛陀所教導的正法律是「現見,離熾然,不待時,即此見,緣自覺,自證涅槃」,既然如此,不可能要等到死後才得到解脫的道理。如果佛法是一定死後才能解脫,那麼佛法就很抽象了。

◎四食,色觸想行識

五蘊中有色觸想行識,但四食中只有色食,觸食,意思食和識食,為何沒有行呢?我們先來了解行,行就是身行、口行、意行,雖然行分為身行、口行、意行,但身行、口行都是出自於意行,有意行才有身行或口行,我們若沒有想怎會講話,像我在此講話,我也有想,身體在走、手在舉動、身體的舉動,行為都要經過想,所以有意行才有身行和口行,既然如此,四食中的意思食不就是涵蓋行了嗎,因為意思食就是意念和思考,既然意思食是意念和思考,那麼意念和思考就有意行,由意念和思考決定推動口行或身行,所以意思食就涵蓋行蘊了。

因為意思食涵蓋行蘊,所以佛陀才會只說四食就夠了,可是若為了執著經典記載的名相,一定要有五項,那麼也可以,色觸想行識就是了。所以在四食中的意思食,是涵蓋想和行。

因為很多人對經典記載很死忠,所以經典寫錯或是字的曲解,他也懶得思考推理就信以為真,其實真真正正的真理最好的憑據,是自己體驗,這項不可以不知道就對了

★以錯誤觀念修行,當然就斷不了苦★

其實在整個生命和生命的活動中,只有色蘊依靠食物睡眠而生存,其他不管是受想行識或是觸想行識,都必須要有因有緣才產生。也就是說有色陰才有受想行識,而受並非生命運作自然本質,因為受是落入自我主觀的見解才生受,所以有落入自我主觀的情緒才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既然有受就會生起愛,有愛就會生取、有,再由愛、取、有,生老病死引生憂愁悲傷惱苦,而不是色觸想行識中本來就有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所以色觸想行識才是生命運作的自然本質,受則非是生命運作的自然本質,受是由無明所生,所以佛陀才會說諸受是苦,修行者應斷諸受,我時常說受就是自我情緒反應,因為有自我情緒反應才有產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沒有自我情緒反應何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呢。

色蘊是由父精母卵結合組成地水火風四大,但有了這生命存在,如果沒有飲食和睡眠來滋養,生命就不會活著一定會死亡,這是人人應該都知道的,既然如此,此身體是由四大要素組合的,那麼存在的生命本來就沒有我和我所有,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由父精母卵結合,而組成地水火風,由地水火風組成這個身體,這樣這個身體上有一個我嗎,當然就身體上並沒有一個我,既然沒有我,有我的嗎,也沒有我所有,身體中也沒有躲一個我。

有人認為雖然身體不是我,不是我所有,但身體中有躲一個永恒不變的生命存在,這個生命有些教派稱為靈魂,有些教派稱他為自性或是本性,或是本我或是本來真面目等等,各宗各派所說的都不同,即使各宗各派對於生命的生存意見不同,但都不離常見;認為身體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身體,若這樣身體死了,那麼生命就結束了,若這樣一死百了就是斷滅論說者。在佛陀未出現之前,所有的宗教或哲學的思想家,都不離常見和斷見,既然是不離常見和斷見的觀念,那麼就永遠脫離不了今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未來生死的輪迴,為什麼呢,因為斷見或常見者都是邪見的緣故,所以永遠是斷不了苦的,也就是說觀念錯誤,那麼以錯誤觀念修行等等,當然就斷不了苦了。

斷苦要有斷苦的方法,如果斷苦的方法錯誤了,當然是斷不了苦,這種觀念應該人人想一下就知道了吧,這不是很深的道理時間到了,有因緣下集再見,感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