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空虛徬徨,迷惘不安的苦悶==

自從科技發展帶給人類利益之後,唯物論者不只是對唯心論產生動搖,連昔日所依靠的宗教信仰,也因為科技的發展所帶給人類的利益,對宗教信仰的寄託和依賴自然就減少了。

宗教信仰減少當然有它的原因,主要是借助科學的力量讓人變得更有理性,加上宗教信仰缺少有力的證據,人類對宗教信仰的仰賴熱誠自然減退,而自從宗教信仰的仰賴減退,加上沒有發現一套,有依據而完整的真理可淨化自心,人類的內心自然就承受更多的空虛徬徨,迷惘不安的苦悶,如果是抗壓性不好的人,就容易情緒失控引生暴力等的問題,或是長期壓力因而使精神失常。

科技雖然發達,但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使人們能究竟脫離當今憂悲惱苦,未來免遭受生死輪迴,而只依賴物質生活,內心難免會失去平衡,加上對倫理道德的不重視,當然人生永恆崇高的價值就不存在了。

反而在宗教信仰及唯心思想盛行之時,人們對於善惡因果報應,以及倫理道德的信仰堅固,唯心思想者也藉由各種方法想使自心清淨,因此宗教信仰者和唯心論者的信仰者,因為都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各自都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社會各種負面的問題就自然會減少。

但自從信仰科技之後,人們迷思於物質享受,加上一般的宗教信仰和唯心論說等,都無法獲得科技的肯定,自然它就難於被信仰科技者接受,結果對於心靈淨化的崇高理想與目標都將盡失。

★為何信仰科技學者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問題呢,因為一般宗教都將因果報應推給死後,又拿不出死後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們的論說,所以難免信仰科學者,就不會相信死後有善惡因果報應。

☆☆☆佛教教法的特色也就是緣起法則☆☆☆

佛陀所說的法和義,都是離唯心論的常見,也離唯物論的斷見,他是處於中道而說法,因此不怕科學驗證,也就是說,佛陀是以生命的實際,及生命現象的法則為依據而說法,那不是個人自由心證所推論出來的唯心論,也不是只有研究科學因與果之間關連的學問。唯心論是屬於常見論,唯物論是屬於斷見論,這二種經過佛陀智慧的驗證,其實都不是真實,所以佛陀捨棄唯心與唯物的兩種極端,而以生命真相立於中道而說法,那就是佛教的緣起法則

 

阿含菩提道第10集

 

完整摘要:

==因緣法與緣生法==

《雜阿含經二九六經》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中,那時,世尊對諸位比丘說,我現在要說因緣法和緣生法。什麼叫做因緣法呢?那就是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個,所以才有那個,也就是因為有無明才有無明行,有行才有識乃至於有了這個純大苦聚集;什麼叫做緣生法呢,那就是無明,行,這些法則,無論諸佛出世或未出世,就是無論佛陀有出生於這世間或是沒有出生於這世間,這個法則常住,永存在法界之中,如來自己覺察到這個法則,為他人演說,開示顯發…詳細觀察這因緣法則的真理不顛倒,知道諸法都是隨著緣生而生起,這叫做緣生法,也就是說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就叫做緣生法。

多聞的聖弟子對於這因緣法與緣生法,有了正確的知見和完善的觀察,就不會想要追求得知前生而說,我過去世是有還是無呢,我過去世是哪一類的眾生呢,我過去世長得如何呢;也不會想要探求未來世而說,我於後世存在嗎還是不存在呢,後世如果還有存在是屬於哪一類眾生呢,我後世又是怎樣呢;對於現世不懷疑。這是為什麼?因為有現在的我,我前世是誰呢,我死後將往那裡呢,眾生從什麼地方來呢,死後又會往那裡去呢,如果沙門,婆羅門被凡俗的見解所繫縛,也就是說被自我的觀念所繫縛,被眾生的觀念所繫縛,被壽命的見解所繫縛,被禁忌以及吉慶的好壞觀念所繫縛,對於這些種種錯誤的觀念都能如實知見,就能斷除繫縛,斷除它的根本,就如同被截斷的多羅樹根一樣,在未來不再生起,這就叫做多聞聖弟子,對於因緣法及緣生法有如實正確的知見,善於觀察,善於修行,善於實踐。

==宿命論==

若是宿命論,變成一輩子出生賺多少、幾歲死、在事業上成就的種種都固定,若這樣我們在世間努力打拼有什麼用呢?所以佛陀所說的並不是這種宿命論,佛陀所說的此有故彼有的因緣法則,就是因為有無明才有無明的行為,有行為才有識乃至於有純大苦聚集;另外佛陀所說的此起故彼起的緣生法則就是指,由因緣法所產生的無明,行等這種法則,所以說無論是此有故彼有的因緣法則,或是此起故彼起的緣生法則,基本上都是不離十二緣起法則,如果沒有以十二因緣法來說緣起法則,而各自提出一套因果理論的分析法,那就不是佛陀所說的因緣法則了,如果是如此那就與佛教慧學無關,因為不與四聖諦相應。

==佛教的慧學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

佛教的慧學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既然與十二因緣法則不合,也就是偏離十二因緣法則,那就偏離苦集滅道四聖諦了,因此就不是慧學,也就是說,偏離十二因緣法則的因果論都與苦集苦滅無關,既然如此那就與修行解脫苦無關了。

☆☆☆因緣法與宿命論的差別☆☆☆

宿命論和因緣法兩種的差別很大,因為因緣法必須有因有緣具備才有果,但宿命論就不同了,只要有因沒有緣就能生果,所以兩種的差別是很大的。

==不需要自己再創造一套自由心證的世俗因果論==

佛陀所說的緣起法則,主要就是建立在當下的生活上,目的就是自體驗苦集和苦滅,人生在世的憂悲惱苦,和未來不斷生死輪迴的主因,全都在十二緣起法則中就說得很清楚了,佛陀無師自己發現緣起緣滅法則自證涅槃之後,就將自己如何完成正等正覺的涅槃過程,歸納整理出一套苦集滅道四聖諦,然後以苦集滅道四聖諦向人講說,我們既然是佛陀的弟子,那當然就是要從佛陀的教法中學習,而不需要自己再創造一套自由心證的世俗因果論,只要是偏離十二緣起緣滅的法則,那都和苦集、苦滅無關,所以無論如何下決心精進用功,其結果只是距離佛法越來越遠,既然如此,不只斷不了苦反而會增長我見和我慢,我見我慢越強,苦就越多。

==宿命論說,唯心論是常見,唯物論是斷見==

佛陀的多聞聖弟子們不盲目談論世俗的因果分析法,他們所談論的也只有十二因緣法則而已,因為只有談論十二因緣法則,才和苦集苦滅有關,當然因緣法則並不是一般因果論,更不是唯心論或唯物論,一般的因果論是宿命論說,唯心論是常見,唯物論是斷見。

一般因果論的宿命觀,就是主張現在有未來就一定有;現在無,未來就一定無,只要有如此的宿命因果論,那當今無論如何打拼都跳脫不了過去的業了,既然如此,修行何用呢,

唯心論者主張有一個靈魂本性或本心,這個本性本心是一個恆常不變的主體,它是清淨的,它主宰著現前所造的業因,與承擔來生所受的果報,既然如此那唯心論不就是常見論嗎。唯物論者主張生命只是物理的作用,沒有靈魂或恆常不變的本性或本心主體,因此人一死百了,未來沒有業行與業報了。由此看來唯物論者是否定輪迴,唯心論者是主張靈魂、本性或本心在輪迴,因此唯心和唯物論者自古以來就爭論不休,

==科學的影響==

然而自科學發展之後,由於對於科學的重視和仰賴,對於一般宗教信仰的依賴,自然就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因為傾向相信科學的緣故,對信仰宗教反而變得很冷漠,而所謂的科學,其實就是研究一般物理現象間等的因果關係,雖然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有它的因與果的必然關係,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醫學、天文學等,各自都有它存在的因與果的必然關係,但畢竟與佛教慧學的「苦,集,滅,道」無關,既然如此,那就不能解決滅除當今憂悲惱苦,未來免遭受生死輪迴的問題了。

當然科學對人類的生活來說,有很多的方便,但相反的也帶來很多負面的結果,如果是佛法,那就只有帶給人類利益而沒有負面的問題。

唯心論和唯物論雖然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然而在科學未發展之前,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曾各自發揮強有力的主導效果,但只因為傾向唯心論者拿不出可靠的依據,加上科學的發展,因此使傾向唯心論者的心產生動搖,唯物論者的說法當然和科學比較相近,所以轉而相信科學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更多的空虛徬徨,迷惘不安的苦悶==

但自從科技發展帶給人類利益之後,唯物論者不只是對唯心論產生動搖,連昔日所依靠的宗教信仰,也因為科技的發展所帶給人類的利益,對宗教信仰的寄託和依賴自然就減少了,宗教信仰減少當然有它的原因,主要是借助科學的力量讓人變得更有理性,加上宗教信仰缺少有力的證據,人類對宗教信仰的仰賴熱誠自然減退,而自從宗教信仰的仰賴減退,加上沒有發現一套,有依據而完整的真理可淨化自心,人類的內心自然就承受更多的空虛徬徨,迷惘不安的苦悶,如果是抗壓性不好的人,就容易情緒失控引生暴力等的問題,或是長期壓力因而使精神失常,科技雖然發達,但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使人們能究竟脫離當今憂悲惱苦,未來免遭受生死輪迴,而只依賴物質生活,內心難免會失去平衡,加上對倫理道德的不重視,當然人生永恆崇高的價值就不存在了,反而在宗教信仰及唯心思想盛行之時,人們對於善惡因果報應,以及倫理道德的信仰堅固,唯心思想者也藉由各種方法想使自心清淨,因此宗教信仰者和唯心論者的信仰者,因為都相信善惡因果報應,各自都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社會各種負面的問題就自然會減少,但自從信仰科技之後,人們迷思於物質享受,加上一般的宗教信仰和唯心論說等,都無法獲得科技的肯定,自然它就難於被信仰科技者接受,結果對於心靈淨化的崇高理想與目標都將盡失。

為何信仰科技學者不相信因果報應這個問題呢,因為一般宗教都將因果報應推給死後,又拿不出死後有力的證據,證明他們的論說,所以難免信仰科學者,就不會相信死後有善惡因果報應。

☆☆☆佛教教法的特色也就是緣起法則☆☆☆

佛陀所說的法和義,都是離唯心論的常見,也離唯物論的斷見,他是處於中道而說法,因此不怕科學驗證,也就是說,佛陀是以生命的實際,及生命現象的法則為依據而說法,那不是個人自由心證所推論出來的唯心論,也不是只有研究科學因與果之間關連的學問,唯心論是屬於常見論,唯物論是屬於斷見論,這二種經過佛陀智慧的驗證,其實都不是真實,所以佛陀捨棄唯心與唯物的兩種極端,而以生命真相立於中道而說法,那就是佛教的緣起法則

佛教教法的特色也就是緣起法則,因為佛陀教法有佛教的特色,這種緣起法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自然法則,也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無明滅,無明行就滅,乃至純大苦聚集就滅,這緣起法則是不管有佛陀出現在人間,或者是沒有佛陀出現在人間,都是法爾如是的,因此這才是真理,如果緣起法則是佛陀發明的,而不是佛陀發現的,那這緣起法則就不是真理了,因為真理並非任何人發明出來的,而是本來如是的自然法則。佛陀發現這種緣起法則,是人人在現今的生活中,都可自證的現見法,而不是由某某人發明或推理出來的理論,如果是由某某人所發明或推理出來的理論,那當然就不是真理了。

==緣起法則的善惡報應是現見的,不是等到死後==

佛陀所發現緣起法則的善惡報應,是人人在此現在生命中就可現見的,而不是等到死後才有善惡因果報應。其實人死後一切現象的問題,都是要依賴推理才能知道,也就是說人死後,不可能再活起來說死後的種種現象,只好將死後的問題依靠推理,因為那些是人人在當今的生活中不能現見的,因此佛陀才會對十四個問題,有些不加以回答,因為那些是無記,與開法眼證聖果無關,無記就是不可能人人都可親自在當今的生活中體驗到,也因為如此,所以佛陀不談十四種無記的問題,因為談論十四無記的問題,不能人人在當今現見到,容易引起爭論,所以佛陀就不願談論這個問題。

==十四無記==

如《雜阿含經四○八經》中佛陀有這麼說,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有很多的比丘,聚集在食堂裡作如是之論:
(1)有人說世間是常,(2)有人說世間是無常,(3)有人說世間是常也是無常,(4)有人說世間既不是常也不是無常。(5)有人說世間是有邊際,有邊就是有終端或是有限,(6)有人說世間是無邊際,(7)有人說世間是有邊際也是無邊際,(8)有人說世間不是有邊際也不是無邊際。(9)有人說生命就是身體,(10)有人說生命異於身而身也異於生命。(11)有人說如來,如來是佛陀自稱的名號,死後還存在,(12)有人說如來死後不存在,(13)有人說如來死後有存在也有不存在,(14)有人說如來死後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以上所說的為十四無記,當時佛陀在一處靜坐,他聽到諸比丘聚集在食堂裡論議的聲音,他來到了食堂,在大眾前敷一座位而坐下,然後問諸位比丘說,諸位比丘,你們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裡說什麼呢,這時諸位比丘對佛陀說,世尊,我們這些比丘聚集在食堂裡作如是之論,有人說世間是常,有人說世間是無常,就如前面一樣地廣說。

佛陀對諸位比丘說,你們不要討論這些問題,為什麼呢,因為討論這些問題對了解真理之義沒有助益,對於了解正法沒有助益,對於梵行就是清淨沒有助益,不能使人開智慧,不能獲得正覺,不能正確地趨向於涅槃,比丘,你們應該談論的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為什麼呢,因為討論這些問題,才是對了解真理之義有所助益,對正法有所助益,對梵行就是清淨有所助益,能使人開啟智慧,得到正覺,能正確的趣向於涅槃,所以比丘們對於四聖諦如果還未現觀者,就應當運用各種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進步的心,精進修行完成現觀。

==是否和苦集滅道有關==

但大家要知道,有些人認為討論死後的輪迴也是無記,這種說法太過牽強了,為什麼呢,因為要看討論死後輪迴的主題,是否和苦集滅道有關,如果所討論的主題與苦集滅道無關,那當然就不要討論,如果所討論的主題是和苦集滅道有關,那就不算是無記了。也就是說所討論的主題,若是和苦集滅道四聖諦無關,那當然就是多餘之論,既然是多餘之論,對於修行者來說那就沒有意義,如果是一位多聞的聖弟子,他當然不需要談論死後的問題,因為他已經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以及知道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的緣滅法則了,他對未來的生死問題很清楚,所以不需要再加以討論未來死的問題了。

但這對一位不是多聞聖弟子來說,讓他了解人死後並非一死百了,還要接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業力輪迴之苦,那是需要的,因為未來生老病死的輪迴,都是不離苦聖諦的範圍,都不離苦聖諦和苦集聖諦,如果不知苦聖諦和苦集聖諦,哪來會想找出真正滅除苦的道理呢,不知苦集聖諦,哪有可能知道苦滅聖諦呢,不知苦滅聖諦,哪來知道苦滅道跡聖諦呢,若沒有修行苦滅道跡聖諦,哪有可能自證苦滅呢。

所以只要討論的和苦集滅道無關,就不要討論,但是和苦集滅道有關的法義,佛陀都會同意的,因為只有討論苦集滅道四聖諦才是佛教的慧學,也因為如此才能獲得涅槃的清淨梵行。

==與如實知見苦集滅道無關的論說或思惟==

如果說只討論世間是常或無常等十四無記,那當然不只對了解真理之義沒有幫助,對正法沒有幫助對清淨梵行沒有幫助,不能開智慧不能獲得正覺,不能正確的趣向涅槃而已,還會因為談論無記之事,容易引生相互爭議,演變成僧團不能和合的問題,所以佛陀才會叫人不要討論無記之事,其實佛陀不只是叫比丘弟子們不要談論十四無記而已,還叫比丘們不可論說世間之事,如《雜阿含經四一一經》中所說;廢棄無益的論諍,如《雜阿含經四一二經》中所說;不論諸王之大力大富之事,如《雜阿含經四一三經》中所說;不論說前生到底是以何業為其活命等,如《雜阿含經四一四經》中所說;不談論檀越(就是施主)之施物豐富或不豐富之事,如《雜阿含經四一五經》中所說。可以這樣說,對於如實知見苦集滅道無關的論說或思惟,佛陀都會加以勸導不要去思惟,而應該要思惟苦集滅道四聖諦,進一步完成現觀四聖諦。

==有合理的依據為準則==

一般而言對於人死後的問題,都依著不同的民間信仰推理傳說出來,當然這沒有可靠的依據為準則,可各說一套,可以說沒有依靠的準則,各人說各人的一套,雖然佛教對於人死後的問題,也是經由推理而來的,但它是有合理的依據為準則,而不是經由民間信仰者自由心證所推理出來的,佛教對於人死後的問題依據是什麼呢,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因緣法則,當然有些人透過一般冥想或禪定,可以看到人死後的一些情形,但並非是人人都能看到的,所以對於死後的問題才會各說各話,因此引生爭議,但不管能看到死後的現象或看不到,只要經由佛陀所發現的因緣法則這條管道,就能簡單易懂的了解,就是簡單和容易了解死後的種種問題了,也就是說只有建立在十二支緣起的法則上,才能明確的說明現在及未來的關係,否則都只是各人自由心證所推理出來的理論而已,

凡事一定都是有因有緣才能成果,由現在的無明行為所產生的我見,自然就會求生求存求再生,再由此渴愛招感未來生死,這一切都是不離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當然在現世之中已經破除無明而生明,那無明的行為就不存在,既然無明的行為不存在,那由無明行為所引生對識名色是我,我在識中,或是我在名色中等的錯誤觀念行為就滅盡了,因此不可能在六入處中生愛,取,有,既然沒有在六入處中生愛取有,那來招感苦集呢,所以無明滅一切苦及苦集就息滅了,那麼未來生死輪迴就不存在了,這一切都不離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滅法則。

也就是說人死後的一切現象,都是由活在人間的行為招感的,這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法則,我們就有明確的道理做依靠來推理死後的問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要斷除未來的輪迴,只有在當今斷除,若當今斷除一切無明了,那死後哪來輪迴呢。

佛陀發現死後的生死輪迴,都是由今生中的無明為因渴愛為緣而產生,佛陀這種說法是依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生法則而言,這都是不離人人的自己行為所招感的,也不是唯心論或唯物論的二元思想,佛陀所說的緣起法則,是以實際的生命現象以及行為的法則為根據,跳脫出唯心論的常見以及唯物論的斷見,依據符合生命實際真相而說。

我們來看《雜阿含經三五九經》這麼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佛陀對諸位比丘說,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不妄想,不使攀緣識住,沒有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由以上經文所記載,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集起,都是來自於思量妄想生起而攀緣識住,那麼為何會思量妄想生起攀緣識住呢,當然就是對苦集滅道不如實知,對苦集滅道不如實知就是無明。

《雜阿含經四三二經》,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那時,佛陀對諸位比丘說,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推動讓它急速旋轉,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於五趣輪迴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或墮惡道長夜輪迴,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由以上經中記載,佛陀所說的輪迴是對苦集滅道四聖諦不如實知,所以才會輪迴於地獄或畜生或餓鬼,或人或天的五趣中急速輪迴。對苦集滅道四聖諦不如實知就是無明,因為有無明所以才會緣無明行為,乃至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急速輪迴於五道中,佛陀所說的輪迴不離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這些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現象,都不離生命運作的實際過程,所以每個人都能在自身生命的活動中,親自經驗體證佛陀所說是否事實。

假使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體驗佛陀所說到底是真或假,佛陀所說的我們就信,這樣是否是依人不依法呢,佛陀也希望後弟子思考觀察,甚至在葛拉瑪經佛陀也說,不要因經典記載就信以為真,由此可知佛陀鼓勵弟子,雖然佛陀是親口所說或是經典記載都要加以思惟,思惟之後有符合道理初步的相信,要加以觀察,這是最理性,是對真理最好的憑據。時間到了,有因緣下集再見,感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