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到那裡,絕對有修到那裡的條件,你要爬上幾樓要有爬上幾樓體力的條件。條件所指的就是修養,沒有修養哪來功德哪來福德,你沒有修養到那個條件,要成就到那個條件,我敢跟你說零分,只不過是在文字上大作文章而已。』

☆心解脫斷欲貪;慧解脫斷無明。

台北現場法義分享 44

(現場法義分享,由一問一答深入法義,建議直接觀看完整講述)

摘要:

◎請問諸位,提婆達多不是佛陀的弟子嗎?是。為什麼佛陀在世時就有這種惡比丘呢,從整個的經典和戒律上看,提婆達多周圍的人智商都很好,不過他的智商雖然好,可惜是邪見,他偏向於名利而行,佛陀的弟子是偏向於離欲、滅盡、解脫而行。

◎要破除身見很簡單,有善知識指導加上認真修行,在幾個月甚至幾天,就能夠破除身見。不過要破除身見結,並不像你們說的那麼簡單,破除身見不代表破除身見結。

◎現在大家都在持戒,我敢說一句話,未到阿羅漢之前持戒都不圓滿。他都在持戒,身口不犯戒是用控制的,用控制的促使身口不犯戒,這樣清淨了嗎?沒有清淨。頭腦都在犯戒,意根都在犯戒,雖然他意根犯戒但是他克制自己的身口沒有去犯戒。要真的完全達到聖戒清淨,是阿羅漢。

◎一位有修行到什麼程度與否,他要具備修養到這個程度。修養不到那個程度,你就沒有辦法進道上升到那個程度。

◎有的人福報好不代表他有智慧。福報分為兩項:一項就是世間福報,一項就是出世間福報。有些人會來親近善知識,可是他不會親近善知識的法修行。

◎要修到那裡,絕對有修到那裡的條件,你要爬上幾樓要有爬上幾樓體力的條件。條件所指的就是修養,沒有修養哪來功德哪來福德,你沒有修養到那個條件,要成就到那個條件,我敢跟你說零分,只不過是在文字上大作文章而已。

◎請問師父:我說念茲在茲一段時間後,你跟我說要開放,要漸次開放,請問什麼條件具備之後才可以開放?什麼叫做漸次開放?多謝師父。

◎離開漸次開放就沒有擇法,既然沒有擇法就沒有擇法覺支,修四念處不能滿足。

◎什麼叫做漸次開放?例如說…(詳細請觀看講述)


法友問:我們修行沒有辦法直接從法念處進去是不是?
師父答:對
法友問:為什麼?
師父答:因為正念正智不夠,正念正智不足的緣故
法友問:我的正念正智,平常我都有聽經聞法
師父答:不足,正念不足。只有概念,思惟修。思惟修和現觀修不同。

◎修養基礎若是不夠,要深入較深的正念正知是不可能。

◎請問師父,我的頭腦都會有雜念,若是將它收回到專注,一下就被拖走,頭腦都是過去的一些雜念擾亂修行定…

◎諸位,這位法友說這句,大家要謹慎。我以兩個角度提醒諸位。第一,佛教的修行不是要無想無念,修行若是無想無念就和生活脫節,不會開法眼、不會證聖果…

◎不必怕念頭,只怕你發現念頭太慢,被不正確的觀念又被念頭助緣拖走。

◎為什麼會有散亂心呢?就是妳沒有明確的所緣,也就是精神集中的專注不夠。

◎我很不喜歡說定,我若是說定就是說正定,這樣才不會耽誤修行者。佛教的正定和一般不同。

◎正定並不是無想無念,正定的人若是無想無念就像石頭,我請問諸位,修到像石頭要做什麼?

◎你將它控制著較快活,還是開放較快活?開放。你們很有智慧。若是你沒有漸次開放,怎麼漸次得到自在喜悅。

◎一個人沒有辦法漸次開放,就沒有辦法漸次的得到輕安喜悅。輕安喜悅有輕安喜悅的層次,放下一顆石頭有放下一顆石頭的輕安,我說的石頭是說六根。

◎我不喜歡說定,我比較喜歡說專注,才不會被人誤解佛教都是修一般定。專注到那個程度,就有辦法培養正念,由正念完成正定,才是佛教的特色。一般人都誤解無想無念是得到佛教的慧學。

◎佛教的解脫是來自於慧,所以佛陀有說解脫有分為兩部份解脫:一部份叫做心解脫,一部份叫慧解脫。

◎心解脫斷欲貪;慧解脫斷無明。

◎無想無念怎麼修受念住?無想無念的人能修受念住嗎?無想無念的人怎能修心念住?無想無念的人怎能修法念住?這個我們驗證就會知道了。

◎佛教的修行最主要就是滅苦,等你苦生起時一定要如實觀察思惟,苦,製造苦的因是在哪裡?這樣才是斷除煩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