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叫我們放下放下,放下並不是口頭禪就做得到,要放下要有放下的因緣,並不是想要放下就放下。』

三十七道品簡介第十一集

摘要(1):

===五陰本身不會有煩惱===

◎前集介紹到佛陀所說,五陰本身是不會有煩惱,煩惱是來自於對五陰的執取,因此我們對五陰會煩惱不會煩惱,那麼就取決於自己的自覺了。

◎一般不了解五陰是因緣生滅的人,大多數都會誤解色受想行識是我和我所有,但是五陰它的本質是因緣所生,當然它有無常的變化性、沒自在性,所以不能合我們的意思就引起煩惱。

◎對五受陰當中是否會生愛樂,那就要看自己在生活中隨順覺的能力了,其實修行隨順覺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呢?你沒有隨順覺就離開了當下,也就是離開了正念。

===究竟調欲貪的方法===

◎我一再就鼓勵各位,佛陀也對弟子非常的強調說:離開了正念就離開了修行。

◎離開當下的現象,如果不是推理過去就是未來,所以這是不如實的。

◎「味患離」三項,是在修行上無法予以隔離的,也就是說味患離是修行解脫道者修行的重要部份。

◎你不知道煩惱是來自於何因,你怎麼會知道苦集,所以苦集就是在說「味」。

◎「禍患」就是在說煩惱,要滅苦當然要滅苦集,因此我們要從苦集有生起厭「離」之心。

◎我們要斷除欲貪,並不是說要斷除欲貪就可以斷除欲貪,要時時有隨順覺的力量,以正智來調欲貪,當然你以正智調欲貪,自然而然欲貪就會薄弱,甚至達到徹底斷除欲貪,這才是佛教完成究竟解脫今生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未來免受生老病死輪迴,修行的特色,這種特色除了佛教有,其他教派是沒有的。

◎以隨順覺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來正智調欲貪,這才可以養成習慣,也才是究竟調欲貪的方法。

◎其他憶念佛法僧、持戒、布施或暗示無常苦無我等,這都是一種方便法,都不是真正究竟之道。

◎但是我們未完成隨順覺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之前,當然我們也要有方便法來調欲貪,所以方便法調欲貪,只是因為欲貪產生以後要予以對治,沒有對治心不會平靜,心不會平靜你就沒有辦法再繼續禪修了,所以說這種方便法就暫時使用的。

◎很多人說叫我們放下放下,放下並不是口頭禪就做得到,要放下要有放下的因緣,並不是想要放下就放下。

◎真真正正能達到真正的放下,也就是七覺支中裡面說的捨覺支,只有捨覺支具足才是真正會放下的人,不然都是口頭禪而已。

◎那麼要捨盡什麼?捨盡味,就是說捨盡欲貪。味就是欲貪,因為欲貪會生起禍患,所以斷欲貪就是修行解脫道者的最終目的。

◎雜阿含的陰相應篇,裡面對於如何調欲貪,不只一經而已,很多都是在說調欲貪。

◎現今為什麼修行者那麼多,大家都說他在修行,但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上卻是很少,大多數都是後知後覺,也就是理論一篇這麼大篇,但是和生活脫節。

◎學佛的人很多,真正有辦法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上的人,少之又少。什麼原因呢?因為欠缺對五陰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既然如此,哪來隨順覺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呢?如果做不到隨順覺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哪來以正智調欲貪呢?所以要斷除對五陰之欲貪,不得不學習隨順覺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否則就不可能將所學活用於當下。

◎雖然有的人對於一些理論的分析,他的口才很好,可是真正對修行上來講,根本沒次第,所以變成說一套生活一套,時時充滿貪瞋痴他不知道,那麼粗糙的他觀察不到。

◎例如說,哪有可能這個人發現這間房子已著火燒了,沒有趕快離開這間房子一定會被火燒到,他不要離開這間房子的道理呢。也就是說,發現欲貪會生起禍患,那麼你自然就會離欲貪,這個道理和房子著火了,知道房子會燒到人,要趕快跑的道理是一樣的。(味患離)

◎發現味就是欲貪,會生起煩惱禍患,自然他就會以正智來調欲貪、離欲貪,達到超越欲貪,這種正智調欲貪並非是對治或是移轉注意力的降伏欲貪,真正的隨順覺以正智調欲貪,是能獲得究竟滅除欲貪的修法。

◎對治或是移轉注意力的運用,都是在覺察到已經出現粗糙的欲貪時,為了不要讓欲貪繼續擴大,所以憶念法義來對治,或是將注意力移轉到呼吸,暫時壓住欲貪,使欲貪不會再持續不斷的增長擴大。隨順覺集之味患離的行者,當然不同…不用說發生之後,才拿佛法來對治種種,這已經都後知後覺了。

◎那麼如何實踐學習,受之隨順覺味患離,達到如實知呢?(請觀看講述)

◎受念住各階的學習,雖然對象不同,但只要修行有次第:
第一階正念純熟,就有能力覺知第二階受之集滅。
受之集滅正念純熟,就有能力覺知第三階受之苦集苦滅道跡…
第三階正念純熟,自然就有能力覺知第四階受之味患離。

摘要(2):

===由受念住,進道上昇學習心念住===

◎只要受念住四階圓滿了,除了會從過去受是我或我在受中的邪見解脫出來之外,還會發現想,就是說我們的想蘊,就是一般所說的心,是來自於受,受與想有密切關係。而受念住圓滿的行者,當然有足夠的力量覺知到有受就會想,就是覺知到有受就有想,因此還要再進道上昇學習心念住…

◎再用較簡白的來講,其實在我們的六根對六塵,就是說根塵識三事和合的觸,在觸中落入想,在觸中合我們的意就是樂受;不合我們的意就是苦受。

◎這都是很微細快速又很快,在六根對六塵的速度很快,所以你平常沒有從受念住第一階、第二階、第三階純熟,達到第四階純熟,是沒有辦法隨順覺。所以修受念住也是要一階一階老實用功。

◎一個修行究竟解脫道者,如果有這種如實知見的智慧,發現受的本質,你就不會再對受誤解是我或是說我在受中,這是受念住學習的工作。一個受念住圓滿的行者,他不是這樣就圓滿了,他只有達到五陰中的受陰圓滿而已,還要進道上昇學習心念住。

◎前面有說過,四念處最主要就是要完成正觀五陰,五陰生活又不能切割,但是我們可以分開來觀察。

◎所以受念住滿足的行者,自然他就會進道上昇學習心念住,經由有完成心念住的老師指導,自然而然對於心念住修行,就可以如實了知「受」進入「心」的方法。

◎那麼如何修心念住呢?要修心念住之前,我們要了解說心是在說什麼。心或心念其實只是一種名詞,這種名詞在佛教裡所指的就是想…

◎無論使用何種言詞來稱呼生命本質,這都是一種名詞而已,無論你說身心、精神或物質、生命與靈魂…這都是一種名詞,但是不了解的人卻把這個名詞誤解為有實質的存在,因此才會產生種種的禍患…誤以為有個我不變或我所,或是有一個我或靈魂種種的存在,因此引生我見我慢,所以招感當今憂愁悲傷煩惱痛苦,未來還要遭受到生,有生就有老病死的輪迴。

◎如何修行學習心念住呢?那麼我們先來看《雜阿含經八○三經》怎麼說…